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州委商貿流通規劃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市人民政府、吉鳳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促進我州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商貿流通在富民強州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我州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州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調結構、拓空間、增活力、保穩定、促發展”的思路,著力發展大商貿、大市場、大流通,建立各種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商貿流通體系,推動城鄉市場、內外貿易與物流配送聯動發展,提高我州商貿流通業競爭力,促進全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通過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市場運行機制規范、管理技術先進、結構布局合理、經營業態豐富、配套設施完善,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生活相適應的開放、高效、暢通、統一的商貿流通體系。到2015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40億元;商貿流通從業人員占社會總就業人數的20%;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30%。
三、工作任務
(一)編制完善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按照國家商務部、財政部、建設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和實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吉首市要進一步完善并落實《吉首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鳳凰、花垣、瀘溪、保靖、龍山、古丈、永順等7縣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要求,編制城區商業網點規劃。根據城區商業網點規劃,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減少重復建設,避免盲目發展和無序競爭。以有形市場和大型購物設施建設為重點,多渠道、多元化加大投入,加快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大中型房地產項目集中居住區,要綜合配套規劃建設商業設施,完善居民購物生活環境,提升城區商貿整體功能和檔次。
(二)加快城鄉市場體系建設。完善縣市中心商業區功能建設,大力引進沃爾瑪、步步高等國際國內知名大型連鎖商店和大型賣場,形成一批規模較大、品種較齊、效益較好、吸納勞動力較強的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提高市民生活品質。規范社區商業網點建設,建設覆蓋城市社區的連鎖店、專賣店和便利店網絡。支持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工業消費品綜合市場和各類專業市場。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展文明集市創建活動,加快“農家店”、“農資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發揮城市日用消費品批發市場聚集、輻射功能,鼓勵各類批發企業與農村零售企業合作,開展商品配送,發展農村連鎖經營,形成以縣城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城鄉流通網絡。
(三)發展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編制發展規劃,改造傳統運輸和倉儲企業,發展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社會化物流配送企業,鼓勵和支持大型連鎖、批發、第三方物流和大型企業自主參股建立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綜合性與專業性并存的多層次物流配送體系。重點培育和扶持2-3家大型物流園區和7-8家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專業批發市場,對集中度較高、產業體系較全、經營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物流園區和大型綜合批發市場給予政策扶持,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給予建設用地支持,依法給予稅收優惠。發展電子商務,大力推廣條碼技術、時點銷售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引進推廣品類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加快大型傳統零售和連鎖經營企業電子商務運用,推廣信用卡消費結算,逐步提高網上交易比重。
(四)推進農(邊)貿市場改造提質。打造城鄉市場消費平臺,加快農貿市場改造提質進度,改變現有部分農貿市場簡陋、臟、亂、差現狀。編制《農貿市場改造提質規劃》,分階段、分步驟、分批次對全州130個農貿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對瀘溪縣浦市鎮、鳳凰縣阿拉營鎮、花垣縣邊城鎮、保靖縣毛溝鎮和龍山縣里耶鎮、華塘壩社區等邊貿市場進行改造建設。立足當地特色資源、特色產業和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打造實力強、信譽高、成長性好的專業特色邊貿市場,增強邊貿市場的競爭力和輻射力。
(五)完善重要商品應急保障機制。各縣市、州直相關部門要制訂和完善《生活必需品應急預案》、《重要生產資料供應應急預案》。根據市場供需情況,建立健全州、縣(市)兩級市場運行監測預警系統,對社會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重點生產流通企業進行實時監測。建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重要商品(肉類、糧油、食鹽、蔬菜、藥品等)儲備制度。建立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調控快速反應機制。
(六)大力扶持民族貿易企業發展。充分發揮我州享受民族區域自治的優勢,用好用活各項優惠政策,促進民族貿易企業快速發展。大力培育民族貿易骨干企業,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及鄉鎮發展民族貿易示范網點。支持大型連鎖商業企業以多種方式在縣市發展網點,或與傳統民族貿易企業合資合作。鼓勵民族貿易骨干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資產重組、參股控股、特許經營、戰略聯盟等方式擴大經營規模,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總、總經銷、貿工農一體化等現代流通方式。積極地舉辦民族商品博覽會、投資貿易洽談會、展覽會、交易會,大力支持民族貿易企業參加國內外商品交易展示和投資貿易洽談活動。商務、民委、財政、發改、稅務、物價、銀行等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積極爭取各種貸款貼息和財政補貼,逐步縮小商業用電與工業用電的價差。
(七)培育壯大民族特色餐飲業。大力發展民族特色餐飲,全面提升餐飲行業水平。重點培育一批信譽良好、環境優美、特色鮮明、服務優質,有一定企業文化的民族特色餐飲企業。每三年舉辦一次全州民族特色餐飲大賽,提高餐飲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依托鳳凰古城、乾州古城、芙蓉古鎮等知名旅游景區景點,引導民族特色餐飲業集群發展。著力實施乾州古城民族特色飲食一條街等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飲食街區布局。通過內部培育與對外引進,培育壯大民族特色餐飲企業,促進全州旅游產業發展。加大稅費政策優惠支持力度,設立民族餐飲創業資金,支持特色餐飲、老字號、名品名店增開連鎖店,扶持民族特色餐飲企業做大做強。
(八)進一步實施“放心肉”和“菜籃子”工程。全面啟動“放心肉”和“菜籃子”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肉品和蔬菜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完整的信息鏈條和監測體系。嚴格執行州人民政府制定的生豬屠宰廠(場)設置規劃,實施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淘汰制。取締屠宰設施落后、衛生及環境條件差的屠宰場,優化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布局,確保城區生豬屠宰進場率達100%。對納入設置規劃的生豬定點屠宰場實行星級管理,并進行升級改造,在2015年前,吉首市鳳凰生豬定點屠宰場達到3星級標準,其他縣達到2星級標準。將“菜籃子”工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政府投資為引導、農戶和企業投資為主體的多元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菜籃子”產品生產、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用地征占補償水平,加強城市郊區現有菜田和養殖區域保護。對蔬菜批發市場、畜禽水產養殖用水用電價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政策。大力扶持發展“菜籃子”產品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推廣農超對接,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與流通組織化程度。
(九)完善城市社區便民服務設施。支持建立社區服務網絡,鼓勵大型服務企業建設社區服務網絡中心,整合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務。加快大眾化餐飲網點建設,倡導餐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開辦早餐服務,鼓勵龍頭企業在縣城發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進早餐經營規模化、規范化,為居民提供價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衛生的早餐服務。促進城市耐用品消費升級換代,建設舊貨流通網絡和交易市場。開展以“網點進社區、服務進家庭”為主題的“雙進工程”。促進社區商業網點配套,完善社區商業服務功能,提高社區商業服務水平,方便社區居民生活,擴大社區就業能力,加強對商業示范社區的后續監督管理,將創建商業示范社區工作引向深入。
(十)引導商業行業協會健康發展。大力發展各類商業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作用。積極引導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行業規范和服務標準等方式,規范行業內企業競爭行為,促進行業內企業之間建立良好信任關系。引導支持批發、零售、典當、攝影、拍賣、洗浴、家政服務、美容美發等行業建立行業協會。幫助建立和完善行業內部各項規章制度,組織指導行業內企業員工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員工素質。鼓勵行業協會通過內聯外引擴大社會影響,壯大行業協會組織,更好更優為社會服務。
(十一)加強商務信息服務和市場監測。加強全州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商務預報信息平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與調控,定期重要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信息,引導農民根據市場價格走勢適時調整生產結構,做好產銷對接工作。實施“信福工程”,支持本地商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維護,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抓好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資源整合,加大農村公共信息體系建設投入,助推“三農”工作。建立健全市場運行監測工作考核管理制度,形成重要商品市場運行監測工作長效機制。
(十二)加大商務綜合執法力度。強化商務行政綜合執法,明確商務部門的主體執法地位。整合、充實和加強現有執法力量,組建商務綜合執法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和經費,設立“12312”商務舉報投訴服務中心。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查處違法經營案件。重點開展對生豬屠宰、成品油、酒類、拍賣、典當、洗染、美容美發、舊貨交易、家電下鄉、再生資源回收等執法稽查,實現商務綜合執法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商貿流通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重視發揮商貿流通的功能和作用,切實加強對商貿流通工作的領導,把發展大商貿、大市場、大流通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州人民政府成立商貿流通工作領導小組,由州長任組長,分管副州長任副組長,州商務、發改、財政、國土資源、住建、衛生、工商、物價、電力、質監、民委、規劃、旅游、環保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全州商貿流通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州商務局,州商務局局長兼辦公室主任;各縣市也要建立相應的機構。建立全州商貿流通聯系會議制度,及時解決商貿流通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促進商貿流通業健康發展。
(二)加大資金投入。多元化、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商貿流通工作順利進行。一是加大財政投入。財政部門要根據現行財政體制及運行情況,增加財政投入,用于改善商貿流通基礎設施、業態優化調整升級和重要商品儲備補貼等。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要加強對資金的監管,實現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策劃包裝一批可招性較強的商貿流通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來投資。三是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扶持商貿流通領域重大項目、重要行業和重要企業加快發展,引導州內有實力的企業和民間資本向商貿流通領域集聚。四是向上爭取資金。利用國家新一輪西部開發、民族貧困地區扶貧、省湘西地區開發等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
(三)實行目標考核。把商貿流通工作納入縣市和州直相關部門年度目標管理考核,考核指標由州加強商貿流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商有關部門制定。州人民政府督查室加強對縣(市)和州直相關部門發展商貿流通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并定期通報。對商貿流通工作成績突出的縣市和州直相關部門,由州人民政府予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