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東部企業對話與合作暨省情推介會演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今天,能在中原古都向各位介紹“3+5”城市群發展情況,倍感榮幸。當我走進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化城市交相輝映的中原大地時,中原人賈誼《過秦論》激越的民本情懷和“詩圣”杜甫筆下“夜醉酒,曉行湘水春”的動人美景,讓我深感與交往的遠源流長、友誼深厚。
綜觀當今經濟,城市群的崛起正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架構和發展模式。在發達國家,城市群作為城市化的主體形態,既是創造就業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區,也是支撐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區,更是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和方向的引領者。五大湖區和大區三大城市群GDP占經濟總量的67%。三大城市群GDP本經濟總量的70%。在我國,高速發展的和三大城市群,已成為牽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其GDP占全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審視中部地區,城市圈、中原城市群、城市群也日益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整體實力。
在這股城市群加速發展的潮流中,省委、省政府以全新的視野、雄偉的氣魄,在推進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建設以為中心,以一個半小時通勤為半徑,包括等5個省轄市在內的“3+5”城市群構想。“3+5”城市群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土地面積占全省的45.8%,人口占全省的62.1%,經濟總量占全省的75.7%,尤其是三市跨入全國最具發展爆發力的城市群行列。從地理區位看,“3+5”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區、經濟帶三大經濟板塊的區際交點,直接承接和的雙重輻射,交通四通八達,發揮著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橋梁作用。從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看,形成了以為核心,其他7市為骨架,40個縣城為支撐的大中小城市、城鎮組成的城市體系。三市呈“品”字型結構,中心城區兩兩相距僅40公里。以鐵路、高速公路為紐帶,“一湖四水”相連的區域交通網絡基本成形。從區域產業特色看,構建了以中心,其他城市為依托的產業配套互補網絡,形成了先進制造、高新技術、新材料等支柱產業體系,婁底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是唯一通江達海的出海通道,是農副產品的主要供給地,是主要的化工和機械配件基地。從科教創新能力看,“3+5”城市群是的創新集聚區,三市擁有28所高等院校,兩院院士42名,三個國家級開發區,聚集了全省90%的科技人員和80%的科技成果,誕生了超級雜交稻、銀河巨型計算機、高性能炭/炭等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從歷史人文資源看,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馬王堆漢墓和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等一大批閃爍著人類文明光芒和厚重文化底蘊的歷史人文景觀;有華夏始祖炎帝陵;是開國領袖的故鄉;有稱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有令人神往的桃花源;號稱洞庭魚米之鄉;擁有五岳獨秀之衡山,是曾國藩家鄉。
作為“3+5”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我們始終堅持以合作促發展,致力于推進相互間的對接與融合,省會的輻射帶動功能日益增強。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0.66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23.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5.61億元,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十強。實際到位外資12.03億美元,居中部地區第1位。建設用地面積達17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214.6萬人,城市化率56.5%。形成了以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煙草食品三大支柱產業和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兩大新興產業為支撐的工業經濟格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外商企業2000多家,8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投資辦廠或設立辦事機構,與13個國外城市結為友好城市,158個國家和地區結成貿易伙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70億元,占GDP比重達10%,原創動漫產業產量占全國產量70%,成為全國原創動漫基地和原創中心。正朝著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目標不斷邁進。
今天,“3+5”城市群迎來了一個發展新春天。進入國家決策視野,被列入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重點支持發展的四大城市群之一;走向國際發展舞臺,是世界銀行在中國首批資助開展城市發展戰略研究的合作對象。站在新的戰略高地,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有力的措施,相互合作,共同聯動,在參與區域競合中放大“3+5”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和創造更佳的綜合效益。
聚合區內資源優勢,拓展“3+5”城市群發展空間。推進“3+5”城市群發展戰略,更大程度地發揮的創新優勢、外向度和產業優勢,充分利用五市的資源優勢,產生“1+1+1”大于3,“3+5”大于8的擴散效應,使城市群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增長核心與引擎,成為各類發展要素的聚集地和輻射地。
加強區域合作交流,增強“3+5”城市群對外影響。致力于加強與中部地區合作,著力建設武廣客運專線、黃花機場擴建、湘江航電樞紐、城際軌道交通等重大交通設施,加速構建與中部各城市快捷互通的綜合交通網絡。致力于加強與區域合作,完善和提升園區功能,構筑區域產業和優勢企業承接平臺,主動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和資本流入。
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加速“3+5”城市群國際融入。著力推進體制改革創新,學習借鑒國內外發達城市群發展經驗,破除行政體制壁壘,創新城際協調機制。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營造最適宜創業和生活的城市環境,突出引進戰略投資者。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優勢產業和企業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與分工,努力提高城市群的國際化程度。
壯志若江海,風正好揚帆。讓我們一起并肩攜手,緊緊抓住新世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速中部城市群建設與發展,共同為中部崛起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