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反腐倡廉理論與實踐基本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反腐倡廉理論與實踐表現出五大基本特征:一貫重視反腐倡廉,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重視制度法規、思想教育等多項并舉防腐反腐,尤其是重視思想教育的作用;重視各方各層次如派的監督、輿論媒體的監督,尤其是重視群眾的直接監督;重視制度性常態化防腐反腐,尤其青睞運動式反腐;重視領導干部清正廉潔的模范帶頭作用,本人更是率先垂范。再探反腐倡廉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由、利弊作用,對于永遠在路上的反腐倡廉、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反腐倡廉;基本特征;黨的建設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反腐倡廉表現出自己的獨有特征。這些特征反映出時代的歷史烙印,也反映出本人的思想特色。探析反腐倡廉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由、利弊作用,對于永遠在路上的反腐倡廉、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一貫重視反腐倡廉,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
早在蘇維埃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有反腐實踐。1931年11月,中共政權在局部區域逐步穩定,革命也取得了一些勝利,相伴而生,貪污腐化、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也偶有出現。雖然為數極少,但也造成了很壞影響。為此,積極地思考和探索如何預防和懲治貪污腐敗。1932—1934年秋,中國共產黨開展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反腐倡廉運動。在簽署的《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的訓令》中嚴正警告,如發現有貪污腐化、消極怠工及官僚主義分子,政府應立即懲辦,決不姑息。并對貪污腐敗行為規定了具體的懲處標準。這個訓令是試圖用制度和紀律保證、監督廉政的初步嘗試,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批反腐法令。其間,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還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的檢舉貪污運動,親自領導了此次運動。1932年5月瑞金縣九區葉坪村蘇維埃主席謝步升被槍決,這是中國共產黨反腐史上槍斃的第一個貪官。此外,還清除了一些腐化變質分子。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了“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的著名論點。[1](p134)這表明了在反腐問題上深刻的認識。在相對穩定的10余年延安時期,的廉政思想在領導人民民主政權建設的過程中得以逐步形成。一是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延安時期是著作豐碩時期之一,其中許多著作都論及反腐廉政問題,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論》《為人民服務》《論聯合政府》等文中都有重墨闡述,提出了“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厲行節約、反對貪污浪費”、“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是廉潔奉公的模范”、“用民主制度保證廉政”等觀點。二是積極進行了一些民主制度的探索。在領導下,陜甘寧邊區先后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等綱領性文件和法規,制定了“普選制”、“三三制”等民主制度。在這些文件法規和制度中,對廉政問題都作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如《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第11條、《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第8條都是專門講廉政問題的。這些法規制度的實施都起到了良好的規約作用。三是廉政建設實踐中,親自處理了黃克功逼婚殺人案,這在當時產生了非常大的震懾作用,使得領導干部特別是立過功的高級干部更加有意識地抵制生活腐化作風,更加清醒地牢記自己作為革命分子作為領導干部行為做事必須遵守的底線。
1942年,發動、領導了運動,旨在克服黨內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以保證黨的思想和組織的純潔性,保證邊區政治的清明清正。十余年延安時期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探索都為中國共產黨執政掌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的嚴峻考驗,對廉政問題進行了理性深刻的思考,進行了更為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一是提出了反腐防變的理論。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的最后一部分,鮮明闡述了關于加強執政黨黨風建設和反腐防變的思想,敏銳地指出了執政后所面臨的危險,“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2](p1438)向全黨發出警告,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2](p1438)新中國后寫了許多文章、書信論述廉政問題。認為腐敗會窒息社會主義民主,會妨礙人民當家作主,會挫傷群眾的積極性,會影響干群黨群關系,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一再強調反腐倡廉“是全黨的一件大事”。[3](p524)深刻揭示了防腐反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二是探索了一些較為完備的廉政制度,并把廉政制度寫進了新中國的臨時憲法。在親自主持起草的《共同綱領》中,第18條就明確規定要“嚴懲貪污”。1952年4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中,對貪污腐化、行賄受賄等罪行,分別規定了明確的處理辦法。這些規定、法律條文和條例,雖是初步的基礎性的,但卻是個巨大的進步。它把廉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得防腐反腐的手段由思想教育、整風教育、制度約束擴展到法律懲處制裁,使廉政建設上升到一個法治高度,在廉政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前進了一大步。三是發動并領導了大規模的整風運動、整黨運動和“三反”“五反”運動等全國性群眾運動,以懲處腐敗。
1952年在元旦祝詞中號召“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開展一個大規模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4](p221)強調“務將一切貪污分子追出而后止”。[5](p212)他們“是叛變人民的敵人,如不清出懲辦,必將為患無窮”。[5](p213)1953年2月在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黨政機關中間,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這些事”。這“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還將是一個大問題”。[4](p254)認為官僚主義這種“壞作風,一年不用掃帚掃一次,就會春風吹又生了”。[6](p166)之后開展了“三反”“五反”,可謂運動連綿不斷。這些大大小小的運動時間長短不同各自特點有別,但對黨員干部的特殊化、官僚主義作風、貪污腐化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可見,一貫重視預防腐敗懲治腐敗,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頭腦中有很強的進京趕考意識、執政危機意識。1944年3月,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震動了中國政壇。此文總結了李自成率起義軍經過十多年的浴血奮戰,占領北京。但是,起義軍的很多將領經不起京城繁華生活的誘惑,生活腐化,貪圖享樂,掠奪民財,以致登基坐殿僅僅40天便歸于失敗。文章精辟地分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深刻教訓以鑒后人。這立即引起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特別是的重視和深思,中國共產黨人勝利之后該如何避免重蹈李自成失敗的覆轍?4月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指出,我黨同志“要引為鑒戒”。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危機意識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警醒的危機意識,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面對和必須認真對待的歷史課題。1945年7月1日,在抗日戰爭即將全面勝利之際,黃炎培等國民政府參政員應邀來到延安,與黃炎培先生進行坦誠交談即著名的“窯洞對”。面對黃炎培提出的中共能否跳出歷史周期率支配的問題,自信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斑@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保?](p610)多次提到,進京執政就是進京趕考。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危機意識、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的趕考意識一直縈繞在開國領袖頭腦中,一直是這位開國領袖頭腦中思考的重大課題。所以在進京執政前后,一再強調要避免歷史教訓,要跳出歷史周期率,一再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2](p1438)把中共能否抵制腐敗看作是能否經得起執政考驗的重要前提。
二、重視制度法規、思想教育等多項并舉防腐反腐,尤其重視思想教育的作用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一貫重視制度法律法規防腐反腐,試圖用嚴格的制度來規約黨員干部的權力,規范執政行為。在井岡山時期,就為初創的中國工農紅軍制定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制定了《井岡山反腐敗訓令》。瑞金時期,又頒發了《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規定凡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處以死刑;以下者,分等判刑。陜甘寧邊區制定了《懲治貪污暫行條例》《懲治貪污條例》(草案)等,作為陜甘寧邊區憲法大綱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明確規定“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8](p91)建立新中國后,先后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懲戒違法失職公務員暫行條例》《中央關于處理貪污浪費問題的若干規定》《中央關于處理小貪污分子的五項規定》《中央節約檢查委員會關于追繳貪污分子贓款贓物的規定》等等一系列法規,為懲治貪污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為防腐反腐進行了制度法規方面的探索,使反腐敗斗爭向著制度化法規化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除了在制度上法規上的規定之外,還建立反腐敗機構。建國后,提議在黨內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在政府內設立行政監察機構。同時,建立和完善了審計制度,審查稽核各級決算和財政收支,在組織上制度上為廉政建設提供了保障。高度重視對黨員干部進行反腐倡廉的教育,并把廉政教育作為執政黨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9](p1094)希望通過思想教育加強領導干部的思想防線,抵制各種腐朽腐敗思想的入侵。
曾多次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未雨綢繆地向全黨提出警示,提高黨的執政的憂患意識;以進京趕考的姿態要求黨員干部抵御金錢權力的誘惑,提高黨的執政的責任意識;加強接受人民監督的教育,強調權力為人民的宗旨意識。早在井岡山時期,就把“有計劃地進行全黨教育”作為黨的重要任務。[10](p94)1938年指出“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1](p522)延安時期,更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黨員干部反腐教育的第一位,把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作為全體黨員的終極價值追求。思想教育像打掃衛生一樣應該“經常打掃的”,正因如此,延安時期才成為了史上最清廉的時期。在七屆二中全會上,警示執掌政權之后在資產階級糖衣炮彈面前,要做到“兩個務必”。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執政權力的新考驗,更重視對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說,“利用職權實行貪污和實行浪費,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4](p208)1951年,劉青山、張子善問題出來后,下決心處決他們,深切地感嘆道:“殺了他們就是救二百個、二千個、二萬個啊!”[12]正因為在建國初采取了嚴格的制度、嚴肅的教育、嚴厲的懲治,從而有力地遏制了濫用權力的腐敗現象,純潔了黨和國家的干部隊伍,保障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重視制度法律、思想教育等多項并舉尤其重視思想教育進行防腐反腐,在民主革命時期以及新中國初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雖然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探索一度有所偏頗,沒有顯示出法律制度反腐的剛性與穩定,但是另一個效果卻特別明顯,那就是通過廣泛而持久的思想教育使防腐反腐更加深入人心,擴大了社會影響,提高了全黨全社會的認識。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偏好,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黨員成分相對復雜。
為增強黨性純潔隊伍,提高馬列主義水平,從革命時期開始,一直重視且常常開展思想教育以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深刻地感受到收獲到開展思想教育的成效,所以每每要開展運動自然就運用思想教育這一手段,何況,思想教育的確是反腐倡廉的一個重要措施及有效手段。二是中國有著自律的傳統政治文化。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首次提出“自律”與“他律”的概念。[13](p43-44)所謂“自律”就是主體根據自己的內在意志、良心引申出道德規范,并選擇與之相應的行為模式;所謂“他律”則是主體根據外在的原因引申出道德規范,并選擇與之相應的行為模式。從對政治的影響上看,道德的即是“自律”的,法律的即是“他律”的。自律政治是靠人的“良心”發現和“道德”修養。而中國具有這種根深蒂固的自律的傳統政治文化,人們自然普遍認為,提高人們的道德修為,提高人們思想認識亦即參省人們的自律意識,是社會治理國家統治中的一個很重要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和途徑。換句話說,思想教育亦即自律政治的一個重要手段乃至重要內容。對于第三個原因,董必武有一個頗有見地的分析。董必武指出,在沒有奪得全國政權以前,“一切革命工作都是在突破舊統治的法制中進行的;奪得全國政權以后,我們又徹底地摧毀了舊的政權機關和舊的法制,所以仇視法制的心理可能引起對一切法制輕視的心理就不言而喻”。[14](p416)也就是說,在長期的砸爛舊社會的革命中由對舊法制的仇視而可能無意形成了對法制的輕視,在長期的開展群眾革命的動員中卻深切地感受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和作用,這種文化或說意識有形或無形地存在、有意或無意地發揮著作用。因此,及中國共產黨在防腐反腐中有意無意地更偏好地運用思想教育這一手段就不難理解了。
三、重視各方各層次如派的監督、輿論的監督等等,尤其是重視群眾的直接監督
強調要接受各方面各層次的監督,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內外夾攻的監督”。指出,我們共產黨開展整風運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主動地糾正自己的毛病,這是“內攻”;同時,還要請黨外人士和黨外同志批評幫助和監督,二方合在一起,就叫作“內外夾攻”。只有“內外夾攻,才能把我們的毛病治好,才能把國事真正辦好起來”。[9](p810)可見,是胸懷坦蕩開門納言,重視并真心調動各方力量積極監督共產黨。重視各方監督:一是重視派的監督。中國共產黨與派合作方針就強調了“互相監督”?!斑@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沒有非黨干部參加政府就會出毛病?!保?](p9)只有共產黨與非黨人士互相監督真誠合作,中國共產黨才“不容易做壞事和發生官僚主義”。[4](p9)多次提出要組成中共占比較多數同時團結各方民主人士在內的地方政權機構,還經常把中共中央的某些文件和地方機關的一些報刊送給派人士閱看,以便于他們參政監督??梢?,是充分重視派參政作用監督作用的。二是重視新聞媒體輿論的監督。1949年4月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要充分利用通訊社和報紙———及時糾正錯誤,發揚成績”。建立新中國后,特別強調了“凡典型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事例,應在報紙上廣為揭發”。[4](p255)1954年提出輿論監督要實行“開、好、管”三字方針。“開”,就是大力開展輿論監督,認為這是搞好黨建工作的必要手段,是群眾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不開展批評,害怕批評,壓制批評,是不對的”。[15](p177)不僅要開展且要堅持,要搞“毛毛雨,下個不停”。[15](p192)“好”,就是輿論進行監督的態度“應該是嚴正的、尖銳的,但又應該是誠懇的、坦白的、與人為善的”,[16](p409)要“從愛護觀點出發”進行監督。[11](p529)“管”,就是黨要加強輿論監督的領導以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監督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愛護的,但監督是嚴肅的嚴格的。提出的輿論監督三字方針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尤其重視群眾的直接監督:早在1938年談到違犯黨的紀律時就提出一般黨員“監督黨的領袖人物”的問題。1941年在陜甘寧參議會上的演說中說,共產黨“應該受人民的監督”。[9](p809)為了便于群眾監督,必須做到黃炎培所說那樣“把地方的事,公之于每個地方的人”,只有公開透明才能更好地接受監督。
1955年3月提出“中央部門在各地辦的事業,要請地方黨委給以監督和幫助”。[4](p389)農民監督公社的干部,“工人監督生產”,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同志間互相監督”。[4](p406)也就是說,地方可以監督中央,工人農民可以監督領導干部、可以監督生產過程,換句話說,不管級別,不管是人還是事都可以公開監督。更可貴的是,為鼓勵群眾直接監督,建立了不少監督機制,建立了一套包括群眾信訪舉報制度和人民監察通訊員制度的群眾監督、檢察工作制度,要求各級黨政機關設立人民檢舉接待室和人民意見檢舉箱。非常重視群眾來信,他說,人民來信“其中許多是控告干部無法無天的罪行而應當迅速處理的”。[4](p254)強調“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要把這件事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聯系的一種方法”。[3](p310)由于和黨中央的重視,1953年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所收到的群眾來信和接待群眾來訪大大超過了過去兩三年的總數。這大大調動了群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對于建國初的廉政建設、社會穩定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直至今天,信訪制度、監察制度在“打虎拍蠅”的反腐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重視群眾直接監督是一貫重視人民群眾在革命與建設中作用的具體表現,也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思想的具體體現。明確提出“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人民群眾”。[17](p581)只有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才能順利完成革命與建設的艱巨任務?!皼]有群眾的監督,就不可能對反動分子和壞分子實行有效的專政。”[6](p298)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發動群眾解決了許多問題取得了許多成就,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與無比作用,深深體會到人民群眾是革命與建設勝利的根本動力和依靠力量。人民群眾參與監督治理腐敗,不僅是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探索民主新路的必然結果。民主的核心內容和終極指向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行使民主權力必然內含地包括直接參與監督治理腐敗。
四、重視制度性常態化防腐反腐,尤其青睞運動式反腐
制度性常態化反腐是指通過制度法規常規性地常態化地進行反腐。它一般是常規的、穩定的、有計劃的、有序的。正如前面所述,自井岡山時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甚至晚年,都重視并努力進行著一系列的制度性防腐反腐實踐,取得了載入史冊的成就。但縱觀一生來看,在重視制度性常態化反腐的同時,尤其青睞運動式反腐。延安時期的整黨整風運動批判乃至抵制了從國統區帶來的腐化作風,保證了邊區政治的清明廉潔。正如在《關于整頓三風》一文中強調整風是使全黨的工作“更完善更健全”,是“一件建設黨的事”,是“一件有很大意義”的事情。新中國成立后,針對黨和政府內的貪污腐敗現象,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項性運動式反腐行動。1950年的全黨全軍整風,著重糾正黨內少數領導干部官僚主義、貪污腐化、違法亂紀等現象。1951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三反”(貪污、浪費、官僚主義)和“新三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違法亂紀),發動群眾揭發腐敗行為,強調應把反對腐敗斗爭“看作如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一樣的重要,一樣的發動廣大群眾包括派及社會各界人士去進行,一樣的大張旗鼓去進行”。否則,就不足以“使貪污浪費猛瀾早日停止”。[4](p191)到1952年6月初,全國共揭發出貪污分子1226984人。1956年11月,在八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又強調了整頓官僚主義的任務。他說“官僚主義就包括很多東西:不接觸干部和群眾,不下去了解情況,不與群眾同甘共苦,還有貪污、浪費,等等”。[18](p327)認為“過一個時候就要整整風”。[18](p449)“比如房子每天要打掃,臉每天要洗一樣?!保?0](p449)1957年開展了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發揚正確的思想作風,糾正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的思想作風”為內容的整風運動,[19](p294)“要經過整風,把我們黨艱苦奮斗的傳統好好發揚起來”,使“革命意志衰退的人———重新振作起來”。
1963年開始的城市“五反”(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鋪張浪費、分散主義、官僚主義)和農村“四清”(清理賬目、清理倉庫、清組織、清思想)即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解決干部官僚作風問題、克服少數干部搞特殊化、多吃多占、貪污腐敗起了一定震懾作用。這一系列運動的開展,表明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和防腐反腐的堅定決心,也表明對運動式反腐的充分信任與青睞有加??梢?,認為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廉潔從政,反對官僚主義防止腐敗變質,可以通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群眾運動來實現,把運動式反腐作為預防和懲治腐敗最有效的舉措。那么,為什么青睞運動式反腐運動式治理,而又能一次次順利地發動和領導一個又一個運動?一是歷史的經驗與歷史收獲使對運動式方式有深深的好感與信任,歷史的經歷也使對運動式舉措有嫻熟自如的把握與運用。民主革命時期,正是依靠一次次運動式動員、發動群眾投身革命洪流壯大革命隊伍,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奪取了政權。豐富的革命實踐鍛煉出了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對運動式革命形式強大的嫻熟的組織能力與號召能力,所以青睞有加。二是對于反腐有著急于收效的客觀需要。民主革命嚴峻斗爭形勢下,中共要生存發展壯大,必須懲治腐敗凝聚人心團結力量奪取政權。在社會主義時期面對執政考驗,中共要抵制糖衣炮彈贏得人心鞏固政權,必須反對腐敗、廉潔政治,這也就是說在特殊的嚴峻挑戰面前,反腐成為了迫切的重大任務,也就迫使領導人雷厲風行采取急風暴雨式易動員、動作快、見效明顯的方式反腐,運動式無疑是現實中不二的理想選擇。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三是中國民主革命時期乃至建國初期的政治體制為運動式行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基礎。
中國的官僚體制下,中央有強大的集權,上級有任命下級的權力,下級對上級高度負責。上下級間內含著忠誠、信任、服從等各種關系并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層層授權,興衰相息。“上級意圖可以憑借政治忠誠實現近乎毫無障礙地‘一插到底’。”[20]而且,在民主制度發展不夠充分的條件下,政府組織能力發展不足,運動式治理方式是對其快捷有力的彌補方式。上級政府可以“通過政治動員的運動性方式和渠道來貫徹落實自上而下的政策意圖”。[21]也就是說,這種官僚體制客觀上為運動式治理機制運行提供了組織基礎。四是從傳統政治文化來講,一方面強調民眾對君主絕對效忠和服從,使得中國民眾缺乏自主意識,對高高在上的政治權威習慣性表現出天然的忠誠、信任、容忍乃至盲從,養成了傾向于政治動員宣傳的習慣。另一方面“其思想淵源與傳統民本思想的影響密切相關。傳統民本思想盡管不可能認識到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真諦,但它重視民眾力量和作用的‘民惟邦本’的核心理念”[22]卻是深沉的民族意識。傳統政治文化雖幾經沖刷,現代民主政治文化日益興盛,但政治文化的變化、進步是漫長漸進的。也就是說,人治“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慣性思維和行動定式,并作為一種所謂的‘魅力’手段和‘管用’工具來推崇”。[23]這也就使運動式治理有著巨大的可能的施展空間。
總而言之,主觀上有著急于通過運動這種花時短見效快進行反腐的迫切需求,有著嫻熟運用和有力把握的能力與經驗,客觀上有著與政治文化相契合的廣大民眾與思想淵源,有著足以保障意志暢通政令暢通的官僚體制。所以,運動式反腐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多次被自如運用和如愿實行。這種運動形式的反腐對于打擊貪污腐敗,樹立清正風氣,激發群眾的積極性,樹立權為民用的威嚴,都起到積極作用。但是由于是大張旗鼓的政治動員的運動式形式,具有濃厚的人治色彩,就必然出現隨意性非制度化、出現感性非理性的現象,甚至出現無序狀態。在“三反”運動打“老虎”高潮時,表現得有些急躁,提出不少缺乏根據的“打虎”指標。自上而下層層加碼,致使一些地方出現用逼供的辦法逼出了一些假“老虎”,冤枉了一些好同志。鄧小平曾指出“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24](p144)對于黨和國家機體中確實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運用符合憲法、法律和黨章的正確措施加以解決。運動這一形式并不是反腐的治本之法。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當下反腐不能再采取過去搞運動的形式,但在民主與法制的基礎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則是必須堅持的傳統政治優勢。[25]
五、重視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本人更是率先垂范
反腐倡廉關乎人心向背,是政權穩定的保證。領導干部帶頭廉潔奉公是政權穩定的基石。特別強調領導干部的模范示范作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了加強黨風建設、拒腐防變的重要法寶即“兩個務必”,并特為黨的高級干部作了“六不”規定:“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國同志與馬恩列斯并列?!毙轮袊?,針對少數干部黨員講吃穿爭名利現象,指出,“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18](p326)要求共產黨員“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11](p522)他多次強調我們的干部“要放下架子,……忘記自己是什么‘長’”。[26](p98)“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2](p1161)強調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人更是嚴于律己率先垂范。他是反腐倡廉廉潔奉公的倡導者領導者,也是踐行者帶頭者。他身體力行反對特權,早在井岡山時期,他與紅軍戰士一起吃紅米飯南瓜湯;三年困難時期,“幾月不知肉滋味”。生活儉樸,輕名淡利。不做壽不送禮不樹碑立傳,穿衣的標準是“不露肉,不透風就行”。兩件用毛巾布做成的睡衣,一件有73個補丁,一件有59個補丁,作為一個大國最高領導人生活至樸至簡,令人難以置信。對子女對親屬勤加教誨嚴格要求,不允許搞特殊享優待。他多次叮囑湖南家鄉黨和政府組織,對自己的親屬“放手管理”,嚴格要求。[27](p443)對子女要求更是嚴格,“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共產黨決不能當八旗軍,共產黨的子女要同工農畫等號。當得知在朝鮮戰場犧牲消息時,忍住痛失愛子的巨大悲痛,仍堅持讓岸英與其他犧牲的志愿軍戰士一起埋在朝鮮。他深知作為黨和人民的領袖,絕不能利用人民給予的權力謀取任何私利。“信仰信念既是人的思想靈魂,也是精神的重要支撐、行動之內在動力?!保?8]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他所倡導的“共產黨員、黨的干部的領袖應該有的性格和作風”,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出了一代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有強大精神力量的領導集體,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贏得了歷史的尊重。
參考文獻:
[1]選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選集(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建國以來文稿(第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4]文集(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逄先知,金沖及.傳(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6]文集(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年譜(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8]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9]選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文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選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斯仁炎.近讀同志建國后同他的一個親屬的談話[J].北京政協,1997,(3).
[13]〔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14]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16]文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建國以來文稿(第1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8]選集(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9]文集(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孫培軍.國家治理機制轉型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21]周雪光.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J].開放時代,2012,(10).
[22]王華蘭.等,民本思想與中央蘇區群眾運動反腐敗的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
[23]胡銳軍.人治祛魅與法治返魅:社會沖突治理的二維路徑[J].行政論壇,2016,(1).
[24]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5]梁柱.反腐倡廉思想及實踐經驗探析[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4,(6).
[26]文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7]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8]龐躍輝.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有效路徑[J].理論探討,2015,(4).
作者:郭榮華1;賀瑞虎2 單位:1.江西師范大學,2.豫章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