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山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高山蔬菜產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播種面積已達280萬hm2,形成了中部長江流域高山蔬菜,北部壩上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冷涼蔬菜,西部云貴、青藏高原夏秋蔬菜三大格局。本文在分析各地高山蔬菜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指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技術需求。廣義的高山蔬菜是指高海拔地區夏季自然冷涼氣候條件下生產的天然錯季節蔬菜產品。我國高山蔬菜產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生產規模逐年擴大,2016年播種面積已達280萬hm2(4200萬畝),其中基地面積186.7萬hm2(2800萬畝),異地調出播種面積約166.7萬hm2(2500萬畝),產量9002萬t,產值約1700億元,在滿足我國人口密集區夏季鮮菜供應和山區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山蔬菜產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本文在“2016年全國高山蔬菜產業技術研討會”交流內容的基礎上,對我國高山蔬菜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綜述,并指出了高山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和技術需求。
1高山蔬菜產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1.1因應蔬菜產業供給側改革,實現“上菜下運”,滿足夏季鮮菜均衡供應
一方面,近年來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促進蔬菜產業不斷發展,我國蔬菜保障有效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全國蔬菜年播種面積達2267萬hm2(3.4億畝),產量7.9億t,蔬菜供求總體平衡有余;另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地理氣候和市場消費習慣多樣化,水平氣候帶(緯度)和垂直氣候帶(海拔)差異導致的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各地靠區位和地域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瞄準目標市場發展蔬菜產業,高山蔬菜產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步發展壯大。我國蔬菜異地流通情況總體表現為冬季以南方暖區喜溫及耐熱蔬菜“南菜北運”(低緯度向高緯度地區)為主;夏季則以高海拔地區喜冷涼和喜溫蔬菜“上菜下運”(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區,高緯度向低緯度地區)居多。高山蔬菜在滿足我國夏季蔬菜均衡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2投入少、規模大、效益高,帶動高寒山區農村實行精準扶貧
我國高山蔬菜產區大多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六盤山區、云貴高原等老、少、邊、窮、庫的偏遠山區,部分是我國連片貧困地區和紅色老區,交通不便,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但高山蔬菜產業是少數幾個能大規模和持續為山區農民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新型產業,帶動山區農民就近就業,同時流通產業鏈也帶動了當地二、三產業的鏈條式發展,為山區農民發揮地域優勢促進新農村建設起到引領作用。高山蔬菜產區一般每667m2(1畝)平均投入500元以下,收益2000~10000元,投入少、見效快,多年持續。如湖北火燒坪、浙江云和、安徽岳西、貴州畢節、重慶武隆、河北壩上、陜西太白、寧夏固原等地都是知名的高山蔬菜產區,高山(高原)蔬菜早已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
1.3病蟲害少、品質優,是我國保障夏季蔬菜產品質量和數量安全的戰略資源
一方面,夏秋季節是我國農業自然災害的多發時段,洪澇水災、蟲災旱災、臺風冰雹等時有發生,而此時正值高山蔬菜的主產期,實踐證明,高山蔬菜在幾次大型自然災害時期對保障市場的蔬菜供應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是我國夏季避災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保障食品安全已成為蔬菜生產的重大課題,無公害蔬菜生產在冬季由于蟲害較少和棚膜覆蓋阻隔作用相對容易實現,但在高溫多濕和病蟲害普發的夏季,能保障蔬菜食品達到無公害級別的有效手段卻不多,至少是成本很高。但此時的高山區域氣候涼爽,病蟲害相對較少,加之山高路遠工廠少無三廢(廢氣、廢水、廢渣)污染,晝夜溫差大,日照和紫外線充足,露地蔬菜健壯生長,由于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農藥和輔助設施,不僅生產成本低,而且蔬菜產品既優質又安全還廉價,是我國夏季無公害蔬菜生產戰略性基地的理想選擇。只要對現有寶貴的高山蔬菜基地資源加以科學規劃和保護,按生態農業的理念加以管理,高山蔬菜將永遠是我國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節能低耗型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我國高山蔬菜產業發展情況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各國紛紛利用高海拔地區自然冷涼氣候條件解決低海拔地區熱季鮮菜供應問題。我國幅員遼闊,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由于具體地理地貌和氣候特征的差異,我國高山蔬菜大體可歸為三大類。
2.1中部長江流域高山蔬菜
中部長江流域高山蔬菜播種面積52.09萬hm2(781.4萬畝),異地外調80%以上(表2)。主產地為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安徽、浙江、福建、廣西等;目標市場為華南、華東、華中、華北地區;主導產品有白蘿卜、扁圓甘藍、大白菜、青花菜、紅果番茄、微辣青辣椒、菜豆、萵苣等。主要特點:海拔600~2600m高山種植,年降雨量1100~1800mm,雨熱同季;露地栽培為主,少量避雨栽培;蟲害較少,病害偏多;蔬菜含水量高,品種脆嫩,不耐貯運;排開播種,分批上市;產業化程度較高。主要問題:連作障礙較重,有水土流失現象,種植蔬菜種類偏少,種植規模受可耕土地和勞動力制約,勞動力成本上升。
2.2北部壩上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冷涼蔬菜
北部壩上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冷涼蔬菜播種面積110.92萬hm2(1664萬畝),異地外調約60%(表3)。主產地為河北、陜西、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目標市場為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地區;主導產品有大白菜(娃娃菜)、圓球甘藍、白蘿卜、芹菜、番茄、紅(青)辣椒、菜薹(菜心)、芥藍、胡蘿卜、花椰菜、萵苣、豌豆等。主要特點:海拔1400~2600m高原川谷可澆地,年降雨量300~600mm,光照充足;葉菜類蔬菜露地栽培,果菜類蔬菜少部分日光溫室及少量塑料大棚栽培;病害較少,蟲害偏多,蔬菜產品干物質含量高,較耐貯運;大部分同季播種,上市期較集中。主要問題:地下水過度采用,種植規模受水源條件和市場制約,蔬菜上市期較集中,銷售倚重外地市場,市場風險隨種植規模擴大而加大,產業化程度偏低。
2.3西部云貴、青藏高原夏秋蔬菜
西部云貴、青藏高原夏秋蔬菜播種面積121.60萬hm2(1824萬畝),異地外調約50%(表4)。主產地為云南、貴州、青海、西藏;目標市場為本地、華南、華中和港澳地區;主導產品有紅(青)辣椒、番茄、菜薹(菜心)、芥藍、芥菜、生菜、大白菜(娃娃菜)、甘藍、花椰菜、豌豆、蔥、蒜等。主要特點:海拔1200~4400m高原壩子地,部分為山區坡地,年降雨量800~1200mm,光照充足;露地栽培為主,少量避雨葉菜;病蟲害中度發生,分期分批分區域播種,分品種分區域分批上市。主要問題:雨水分布不均,偶遇干旱,距離市場太遠,市場分散,生產規模受市場制約。此外,近年來高緯度的東北地區(含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以及內蒙古東四盟)在策略性調減玉米等大田旱作作物的同時,也嘗試利用東北夏季冷涼氣候資源和相對充足的北方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在滿足本區域鮮菜供應的同時,瞄準南方市場需求適度發展夏季蔬菜,開展“北菜南運”,也會是高山蔬菜市場供應的有益補充。
3高山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和技術需求
高山蔬菜產業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規模和發展勢頭與日俱增,高山蔬菜在平衡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值得去總結和分享;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也圍繞產業技術瓶頸進行協同研發并取得系列技術成果,在生長中廣泛應用;與此同時一些潛在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制約著該產業進一步可持續健康發展。高山地區蔬菜主要種植種類、品種相對單一,茬口相對集中,產業效益隨著規模的擴大而提高。目前高山蔬菜種植種類大多是甘藍、大白菜、蘿卜等,還有少量番茄、辣椒,其他精細品種的種植比例過小,不能滿足淡季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由于品種和茬口過于集中,生產效益風險隨面積的不斷擴大而增大,少量品種的相對集中上市給銷售帶來壓力,間斷性的“菜賤傷農”現象偶有發生。一方面需要加強中介協會組織,對各地高山蔬菜的生產和供應進行總體規劃和協同布局;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發高山蔬菜種類、品種、茬口多樣化技術,加強高山特色蔬菜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②缺乏針對高山特殊生態的科學栽培管理技術規范,老區生產效率下降,高山蔬菜增效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高山地區地理地貌和小氣候相對特殊,主要表現為溫度和濕度日較差大,坡耕地單向淋溶現象嚴重,異地供應運距遠等特點,要求種植品種抗病、抗逆性強,耐貯運、耐抽薹,商品性好;栽培措施上要求綠色生態,最大限度揚長避短,發揮高山蔬菜的高品質優勢。但由于大多沿用山下品種和技術,導致基地高度連作,偏施化肥等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連作性病蟲害發生日益增多,進而造成生產成本不斷升高而產量、品質和效益不斷下滑的趨勢,使高山蔬菜的生產效率下降,高山蔬菜增效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培養高山蔬菜專用品種以滿足生產需求,扭轉高端品種依賴進口的局面,研究高山蔬菜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綠色防控技術措施,研發高山蔬菜高效茬口模式和綠色生態的配套栽培技術規范。
③高山蔬菜采后處理技術滯后,制約了高山蔬菜的市場半徑和品種多樣化選擇。盡管很多高山蔬菜產地開始普及采后商品化整理和產地預冷,但高山蔬菜的銷售季節正值高溫季節,缺乏有效的冷鏈系統和有針對性的采后處理技術,一般高山鮮菜的運銷不超過2000km,許多在高山可以種植的精細蔬菜由于貯運條件的限制而不能生產,使高山蔬菜的市場潛力得不到充分拓展。需要分門別類地研發高山、高原地區主要蔬菜的產地采后處理和貯運技術規范,建立健全高山蔬菜冷鏈生鮮物流技術和裝備體系。
④生態問題顯現,影響高山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我國高山、高原夏季冷涼氣候資源伴隨高山土壤和水資源十分珍稀,在直接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配套基地管理政策與科學栽培管理規范的建立滯后,使高山蔬菜生產中的諸多生態問題初見端倪。由于高山可耕地資源有限,且高山區域自身生態相對脆弱,需要研發如高山避雨、二高山聚雨微灌等高山水資源利用技術,高山土壤保育技術,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型高山蔬菜基地選擇與管理辦法,進行有效的保護性開發,對引導該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⑤機械化應用率低,勞動力缺乏,管理粗放,信息化程度不高,品質和品牌優勢降低。高山地區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加之大部分地區以傳統耕作為主,標準化生產技術水平低,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高山蔬菜的品牌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高山蔬菜產品“優質不優價”。需要總結山區農民的智慧,研發適合高山、高原耕種的中小型機械,研發山區蔬菜優質、輕簡化栽培技術和模式,提高高山蔬菜生產和流通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邱正明 單位: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