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牧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牧草產業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榆林市作為陜西省傳統畜牧業基地發展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筆者通過對區域牧草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優勢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在牧草產業發展過程中應“提高對草產業的科學認識,積極實施科教興草戰略,構建和完善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等發展思路與建議,最終為區域牧草產業化體系發展和草地生態治理工程提供物質與技術支撐。
關鍵詞:牧草產業;發展現狀;技術體系
0引言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全國各地草牧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草產業和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這對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以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榆林市地處陜西省最北部,是內蒙古牧業區向渭河流域純農業過渡地帶,歷史上曾為“沃野千里,倉稼殷富,水草豐美,群羊塞道”的農牧交錯地區,也是陜西省傳統畜牧業基地,草食家畜飼養量占全省一半以上。草產業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歷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本地區草牧業的發展,2014年明確提出“大力推廣優良牧草和飼料作物新品種,支持開展人工種草、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和飼草料加工生產,要把飼草料加工等機具納入農機補貼范圍給予傾斜支持”,這對陜北農牧交錯區草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1現狀分析
榆林市地域廣闊,土地類型多,草地資源豐富,發展草業條件優越。以榆林市榆陽區為例,天然草場保存面積371.6萬畝、可以利用面積268.6萬畝,歷年累計人工種草保存面積達130.0萬畝、可利用面積112.5萬畝,同時種植青貯飼草作物10余萬畝,這為保障我市草食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種基礎。目前,在北部風沙草灘地區積極推行“糧-經-飼-草”四元種植結構,在南部丘陵溝壑區堅持實施退耕還草、糧草輪作,先后引進適宜栽培區的紫花苜蓿、青貯玉米、高丹草、蘇丹草、菌草、黑麥草、大力士甜高粱等優良牧草品種。圍繞草產業發展,一批涉及草的公司與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發展了起來,榆陽區、橫山、定邊都有不少民營企業注冊草業公司做起了“草生意”,甚至一些原來的煤老板也轉型做起“草文章”,草產業被看成一個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6]。榆林市爭取到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項目、國家退牧還草項目和京津風沙源畜牧產業項目等,在小紀汗鎮奔灘村建設優質苜蓿示范基地3000畝,其中榆陽區共建成100畝以上集中連片優質牧草基地25塊、共14340畝。
2存在主要問題
理論上分析,豐富的飼草資源基本可以支撐本地區草食畜牧業發展需要,但實際存在以下主要問題,嚴重制約了榆林市現代草產業和畜牧產業發展的步伐。
2.1科學認識不足
當前,農業部實施“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在十三五期間將減掉5000萬畝以上,將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整體對新常態下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礎缺乏足夠認識;同時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也對草產業在榆林市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認識不明確;另外就南部黃土丘陵區或北部風沙草灘區草產業可持續發展缺乏長遠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科學布局。
2.2草畜矛盾突出
榆林市作為陜西省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和羊子產業強市,除穩定發展羊子飼養規模外,也積極發展生豬、奶肉牛和蛋肉雞生產并具有一定養殖規模,草少畜多的問題嚴重,草畜生產不配套現象較為突出,全市整體上呈現出草少畜多的態勢。同時牧草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草畜不平衡引起飼草短缺、導致草地牧草生物量和品質下降,引起草地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降低。
2.3技術體系不完善
目前沒有形成完善的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即缺乏從產業政策,良種繁育、天然草保護、人工草地建設、飼草產品加工、草畜聯營協調發展等環節沒有建成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技術體系,具體表現為市場上牧草種子品種混雜、質量參差不齊,且優質良種數量較少;種植生產環節上的規模、產量、品質、加工等機械化程度較低;國家的扶助政策與地方制度配套不完善,農戶或企業享受惠農政策不到位。
2.4草地破壞嚴重
隨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建設進程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工業園區與省市各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導致天然草原與人工草地植被破壞現象嚴重;另外榆林市為全國馬鈴薯和玉米優生區,也是繼關中八百里秦川之后陜西省打造的第二大“糧倉”,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勢頭良好,導致大部分農戶或農業園區為追求直接經濟效益,而大量開墾占用天然草原或人工草地而種植玉米、馬鈴薯或其它經濟類作物。
3發展思路與建議
3.1發展思路堅持轉變
農業發展方式,以“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以“穩畜保草,草畜平衡”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建立健全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努力在優化農業結構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適合榆林地區現代草產業發展道路,最終為陜北農牧交錯區牧草產業化體系發展和草地生態治理工程提供物質與技術支撐。
3.2發展建議
3.2.1提高對草產業的科學認識
首先提高政府部門對發展草產業在促進農牧民增收、農牧業增效以及當前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性,由傳統的發展生態種草向商品草種植發展,由農戶到專業合作社及家庭牧場的方向發展,并積極實施走“草畜結合、農牧結合”的發展路子;同時要讓農戶和企業看到種草要比種糧經濟效益高,并出臺、配套和落實各級政策措施扶持草業的發展,以提高大家發展草產業的積極性。
3.2.2積極實施科教興草戰略
提高草產業各環節的科技水平與科技含量,建立政府主導與科研經營相結合,科研事業主體和科研產業同步發展的運行機制,同時建設高水平的本土化牧草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團隊,搭建產學研合作專家工作站,并完善全市草牧業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才與農民的教育培訓制度。如筆者所在陜北牧草資源利用創新研究團隊于2015年9月協助榆陽區草原站完成國家牧草技術體系、農業部畜牧業司草原處和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等專家對榆林牧草產業的考察活動,并參與組建了榆林沙地牧草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3.2.3完善牧草產業技術體系
積極提高優質豆科牧草、青貯飼草作物種植面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經-飼-草”四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構建優質牧草規范化栽培技術體系,牧草綜合利用效率關鍵技術體系,草地毒害草、鼠、蟲、病災害的綜合防控體系,沙地草地改良與退化草地修復技術,草地資源動態監測與綜合評價體系,牧草飼料產品配方優化與產業化生產體系,并建立榆林地區常用牧草料營養價值與品質性狀數據庫,為本地區牧草料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論與物質基礎。
3.2.4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培育壯大龍頭草產業和養殖企業,通過養殖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來拉動牧草產業企業;積極探索農民飼草專業生產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企業、家庭牧場等草畜聯動的發展模式;此外積極拓展優質牧草發展空間,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與規模。
4結語
草產業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榆林市作為陜西省傳統畜牧業基地發展現代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筆者認為在當地草產業發展過程中應提高對草產業的科學認識,積極實施科教興草戰略,構建和完善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最終為區域牧草產業化體系發展和草地生態治理工程提供物質與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關于印發促進草牧業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
[2]閆昱,李明弟.榆林市建國60年養羊業發展的成就與啟示[C].2009中國羊業進展論文集,2009:71-74.
[3]榆林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畜牧產業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4]邊菊萍.榆陽區草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養殖技術顧問,2014(8):249-250.
[5]胡曉寧,白艷艷,宋江湖,等.陜西省榆林市近年來草種引進調查報告[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5):22-23.
[6]曹瑞元.轉變觀念認識草立草為業發展草[EB/OL].[7]呂晶.多舉措力促畜牧業轉型升級[EB/OL].
[8]支樹立,毛培勝.北京市草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中國奶牛,2015(18):48-51.
作者:徐偉洲;卜耀軍;劉翠英;張雄 單位:榆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