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華茲華斯與王維詩歌的中西文化異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華茲華斯與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的文化差異較為明顯,可從詩歌主題、詩歌特點和所闡述的哲理中反映出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兩位作家的作品各具特色。在中國,“儒、道”思想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而西方文化卻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基督教的發(fā)展。
1、華茲華斯——上帝創(chuàng)造人
在基督教、泛神論和盧梭的影響下,華茲華斯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認為人類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性。他把人的個性、人類社會、自然界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體現(xiàn)。華茲華斯認為農(nóng)民和兒童都是上帝的使者,因此,他同情農(nóng)民,贊揚兒童。他認為,人的善良會被時間和世界磨滅,而我們最需要找回童年時期的美好、天真。他的那句“兒童是成人的典范”便成了名言佳句流傳世間。華茲華斯的筆下,吟詠大自然寄寓于贊揚最接近自然狀態(tài)的人,《孤獨的割麥女》恰好體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詩人把割麥少女的形象置身于廣闊的田野上—一位充滿活力的姑娘“獨自在那又割又捆”,“舉著鐮刀彎腰下去”。在這個場景中,人與大自然和諧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華茲華斯認為,像割麥女這樣的人的本性,幸好沒有被資本主義自私、虛偽、反自然的城市生活所異化,也只有返這樣的真,受這樣的樸,方可同自然界的美達成一致。受西方人文精神影響。在華茲華斯《黃色的水仙》中,讀者可以體會出作者的心情及其人生哲理。湖邊一片金燦燦的水仙,在微風中起舞,此景令詩人著迷,且這種歡樂的精神感染了詩人。此時,黃水仙可看作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處世態(tài)度。因此,在詩人情緒低落,感到空虛時,這些水仙花會突然映入詩人眼簾,使得詩人眼前一亮,撩撥起思緒的活力,并烙在詩人內(nèi)心的最深處,此時的作者積極樂觀,與大自然一同呼吸。
2、王維——友誼和禪機
王維寫了很多送別詩來傾訴自己對朋友間難分難舍的情誼,可是仕途道路上的挫折令他在之后的生活中去更多地描寫了大自然的風光,從而體現(xiàn)出他的不得志與壓抑。王維深諳道教和佛教。道教認為妨礙“天人合一”的是人的欲望、情感、理性等主觀感情,這是區(qū)分人與自然的特征。佛教教義與道教相似,是要求人們消極對待人的欲望和情感。佛教教義認為,正是由于人的情感和欲望,才導致了人在現(xiàn)實世界里所受的各種苦難,從而達不到思想上的超然。因而,當王維在描述自然景物時,幾乎不表現(xiàn)出人的情感,在他的的山水組詩輞川二十景中,似有若無的佛光禪影多處得以體現(xiàn),他借助景物風光隱寓禪意。此外,王維的詩作創(chuàng)作還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尤其是中年以后,王維受其影響越發(fā)深重,但他很少或幾乎不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是欣賞自然美景。正如他所寫到的那樣“中歲頗好道”(《終南別業(yè)》),或許他只關(guān)注“道”,而非自己的情感。
王維從小受佛教影響,追求情景的詩意很容易捕捉得到,在他的筆下所描寫的山水田園是那么的安靜恬淡祥和。例如在他《鹿柴》這首詩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痹娨馐牵号既婚g,在空曠的山野中聽到有人說話,又看到幽靜的森林里,一縷夕陽偶爾照到青苔上。這種遠離塵囂、清幽無比的意境被詩人刻畫得淋漓盡致,又似輕描淡寫,卻清香淡美的極其令人玩味。40歲之后,是王維山水詩的高峰期,王維在他半官半隱的生活中完成了大量的禪意詩,成為他的詩作中最高成就。他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持有一種無心而又有意的態(tài)度,他的一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恰當?shù)卣故境龃笞匀恢腥f物的變幻莫測、變幻無常,一切仿佛近在眼前,但又遙遙不可及。王維于默語無際時,能捕捉到幽靜的境界。以禪語入詩,以禪趣入詩,以禪法入詩,是佛禪影響王維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三個層次。因此,他的詩在文字之外常常有一種更深遠的意蘊。
作者:孫玉霞 單位: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