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國與傳統文化中缺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性別歧視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章對英漢傳統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別歧視現象及其在稱謂語、詞匯和宗教信仰中的體現作了探討和比較,闡明了社會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關鍵詞]性別歧視;稱謂;詞匯;宗教信仰
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上來說,每一個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英漢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在它們之間的語義和文化的完全對等是極為少見的,但是在男女關系之間表現出來的對女性的歧視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卻存在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一、英漢稱謂語反映的性別歧視
人類社會中體現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稱呼即為稱謂。這種稱呼反映著一定的社會文化或特定語言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和人組成了社會關系的網絡,每個人都在這張社會關系的網絡總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圍的人形成一種相互關系,一個普通的稱謂語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會產生豐富的社會內涵,并隨著時間和場所的不同而變換著內容。
1、姓名里的性別歧視
姓名或姓氏是一種符號,它是人們借以相互區別的標志,它包括姓和名兩部分。作為人類文明特有的事物,它與人的行為、社會心理、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姓名在中英文中雖然排列順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們在擇姓取名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主觀愿望、社會態度輸入其中,強調反映性別原型,即父母和社會根據不同的性別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語國家,孩子一般隨父姓,女子取名通常體現美麗、賢淑、高潔、可愛、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誠)、Charity(博愛)、Lily(莉莉,原意為百合花)、Susan(蘇珊,源于希伯來語,表示優雅、親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臘語,表示優雅、美麗、高貴);而男子取名則體現堅強、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遠大抱負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遜語,表示堅強有力的)、Andrew(安德魯,源于希臘語,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語,表示人民的保護神)。
在漢語中,漢字“姓”由“女”和“生”組成,產生于中國上古時代的母系社會,在那個時代,人們以母親的姓為姓。但在后來的漫長的父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姓都是從父親那里傳承來的,擁有命名權的同樣是男性長者,即祖父或父親。在古代,許多婦女不僅被剝奪了命名權,還被剝奪了擁有名字的權利,她們有姓無名,即使有名,也很少被人稱呼,女性婚前常被稱為“丫頭”、“妞”。在現代漢語中,上述情形雖然有所改善,但期間的性別歧視仍然可見一斑,女性的名字強調陰柔之美,名字中常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強調陽剛之氣,名字中常常“強”、“偉”“壯”“剛”等等。
2、婚俗稱謂里的性別歧視
人類從母系社會發展到父系社會,男女角色進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內”,婦女的主導地位也隨之失去。
在以男性為中心的英語社會的婚俗中,結了婚的man,照樣在外打天下,掙面包,呼風喚雨,而變成wife的女人,其天地則縮小到家庭,只能呆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伺候丈夫、照顧孩子、當丈夫的陪襯和點綴。男子在家中被看作是身強力壯、主宰諸事、贍養妻小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則是依附者,婦女的存在僅僅是對男子的點綴和裝飾。男士婚前稱Mr.,婚后還是Mr.;而結了婚的女士就變成了wife,就會失去自己的姓名而變成“某某夫人”,就會從Miss變成Mrs.,如MaryRobert嫁給JohnSmith之后,當人們提及這對夫婦時,通常稱之為Mr.andMrs.Smith,MaryRobert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了。即使JohnSmith已經過世,她仍然是他的遺孀,如:John''''swidow。在古代中國,由于婦女處于從屬地位,女人常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稱謂來自稱,如“奴”、“奴家”、“妾”、“賤妾”等,而稱呼丈夫則要采用表示尊敬的稱謂,如“夫君”、“郎君”、“官人”等,而男性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室”、“荊婦”、“內人”、“房下”等。在農村還有稱“堂客”、“孩子他媽”、“他/她娘”的。當著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時,用“屋里的”或“我那口子”或用自己的孩子的名稱來稱呼。過去,中國婦女出嫁以后通常以“氏”稱之,即在“氏”前加上娘家的姓,如“王氏”,正式場合則在前面再加上父家的姓,如“張王氏”、“田王氏”,平時稱呼時則把丈夫的姓冠之于前,像“蔣夫人”、“張大媽”,口頭上叫某人的妻子時,則更有稱“張家的”、“田家的”等等,而對婦女本人的姓則避而不提。目前,這種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稱呼在農村仍然很流行。而當代中國女子已不需再改稱夫姓。男性在正式場合一般稱呼自己的妻子為“愛人”“夫人”,但是,在一些非正式場合中,“孩子他媽”、“屋里頭”這些稱呼使用的仍然很廣泛。
二、英漢詞匯反映的性別歧視
詞匯宛如化石,體現著首創和使用它們的社會中的人們的思想和認識,反映著社會萬象。
1、詞匯的統稱現象
英語詞匯中最明顯地反映性別歧視的例子就是“man”一詞,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類”,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僅是女子的意思。例如:Growingoldissomethingamanastoaccept.逐漸衰老是任何人都得承認的事實。Manismortal.人終有一死。
此外,在英語中存在大量的詞,不管做工作的人是男是女,一律用“—man”來表示。例如:congressman(國會議員),spokesman(發言人),chairman(主席),draftsman(起草人),salesman(推銷員),stockman(倉庫管理員),postman(郵遞員),policeman(警察),themaninthestreet(普通人,一般人)。
英語中有許多中性詞語表示人們所從事的職業,對男女都適應,如doctor(醫生)、lawyer(律師)、professor(教授)、surgeon(外科醫生)等,但如果要表示女性的職業則一定要在前面加上“woman”,如womandoctor(女醫生)、womanlawyer(女律師)、womanprofessor(女教授)、womansurgeon(女外科醫生)等。
在漢語中,表示男性的代詞或名詞往往包含女性,而表示女性的代詞或名詞只能專指女性,如“一個人要是離開了集體,他將一事無成。”,其中的“他”指的是所有的人,而并非只指男性。再如“子孫”、“子女”實際上也包含了女性,“干部子弟”、“職工子弟”同樣包含干部和職工的女兒。又如:當表示與“我們”、“你們”相對應的一群人時,通常用“他們”而不是用“她們”,“他們是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中的“他們”盡管可能有男有女。但漢語中卻用原來表示男性的“他們”來泛指整個人群,如果用“她們”來代替句中的“他們”,則表示這一群青少年全都是女性,這就與句中的意思相去甚遠,達不到預期的表達效果。
2、詞義的褒男貶女
在英語里,意思完全相同的詞,用在男性方面帶有褒義或略帶貶義,而用來描寫女性就具有很強烈的貶義內涵。這種因社會文化偏見而導致的褒男貶女的現象如同一種隱形的社會文化契約,反映了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意識。如:
Tommyiseasy.湯米平易近人。
Janeiseasy.珍妮水性楊花。
Jackiscold.杰克沉著冷靜。
Marryiscold.瑪麗性情冷僻。
人們還常常通過對女性名詞的惡化來達到性別歧視的目的,如:queen和king這一對詞,queen的本義是女王,有時卻被貶化為“雌貓”、“男同性戀者”,而king則指國王,無冕之王的意思;madam一詞,本來是用來稱呼女警察的,可它又常常被用來指妓院里的“老鴇”;callboy常指戲院里招呼演員上場人,而callgirl則指應召女郎。另外,女人在英語里經常用一些動物的名稱來指稱,如:vixen(雌狐)——悍婦,bitch(母狗)——潑婦,cat(貓)——討厭的女人、包藏禍心的女人,cow(母牛)——既懶又蠢的女人,hen(母雞)——尤指愛管閑事或愛講閑話的女人。
在漢語里也有上述類似現象。相當一部分的詞匯只要與女性發生聯系就會產生消極、貶損的涵義,而與之相對應的男性詞匯則含褒義或成為中性詞。例如,稱未婚大齡女青年為“老姑娘”、“老處女”,暗含脾氣孤僻、難以相處、沒人敢娶之為妻的意思;而稱未婚大齡男青年為“單身漢”,沒有任何半點貶義。
3、詞序的男先女后
性別歧視不僅表現在男尊女卑、男主女從,還表現在男先女后的排列順序上。英語里雖然沒有規定“男先女后”的語言順序,但是人們在長期的言語習慣中,通常采用男為先,女為后的語序(ladiesandgentlemen除外),如husbandandwife(夫妻)、Mr.andMrs.(先生及女士)、sonanddaughter(兒女)、brotherandsister(兄妹)、boyandgirl(男孩、女孩)、JackandJill(少年、姑娘)等等。
漢語中也有同樣的情況。當男女并列出現時,男性總是排在女性的前面,如:男女、夫婦、公婆、少男少女、夫唱婦隨、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生兒育女、男歡女愛、男耕女織等等,這種排列順序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按漢語的排列規律,價值高的、重要的排列在先,如大小、多少、貴賤、高低等。這種男先女后的排列順序也體現了男尊女卑思想。
三、宗教信仰反映的性別歧視
英語族人虔信宗教,基督教為其主要宗教。在《圣經》中有過這樣的記載:上帝先造了亞當,又從亞當的身上抽了一根肋骨(rib)造了夏娃,于是就有了用Adam''''srib指代woman的用法。夏娃造出來后,亞當就說:“這是我骨頭中的一塊新骨,我皮肉上剝離的新肉,因為她取自于人(man)。所以,她將被稱作女人(woman)”。可見從一開始,上帝就把男人放在了統治地位,女人則只能附屬于“他”而存在。它視人類的母親夏娃為誘使亞當墮落的禍水,視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為圣母。由此可見,它雖宣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卻又認為婦女比男人低一等。雖然早期基督教所宣揚的博愛平等思想使它贏得了眾多的追隨者,但基督教在男女關系問題上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宗教。如在教堂舉行的婚禮上,牧師會這樣宣布:Inowpronounceyoumanandwife.(not“husbandandwife”)。英語國家的宗教語言中顯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顯而易見的。新晨
無論是我國的宗法性傳統宗教道教,還是“西土”傳來的佛教,都有明顯歧視婦女的性別觀,都視婦女為“不祥、不潔”之物從而排斥、貶低她們。如我國宗法性傳統宗教中的祭祖儀式,都是由男性族長或家長主持,無論是享祭者還是在祭者都嚴格按照父系血統的輩份排列,女性后人不能進入本家族的祖宗系列。喪夫的婦女、再嫁的婦女、產婦、孕婦和行經期間的婦女等都無權參加祭祖。我國民間土生土長的道教,雖然其中的“太平道”也曾主張社會的“極大公平”,但這個公平是不包括婦女在內的。《太平經》說:“天法,陽教一,陰教二;故陽者奇,陰者偶;……陽者尊,陰者卑。故二陰當共事一陽,二女當共事一男也”。其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目了然,而且還為“一夫多妻”提供了“理論”根據。在國人心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更是將婦女貶到了社會的最低層。它視女性為“污垢、罪惡”的結晶,《阿含經》論述婦女有“九惡”:(女子)污穢不凈;口惡;反復無常;好嫉妒;慳吝;喜游樂;多嗔恚;多妄語;舉動輕佻。《大菩薩藏經》中還說:“婦女是眾苦之本,是障害之本,是殺害之本,是系縛之本,是憂愁之本,是怨寇之本,是生育之本。應當知道,婦女是消滅圣慧之眼的。”《諸經要集》說的更狠毒:“在家的俗女多恚毒,近之則失國破家,觸之則如遇蛇,其言如蜜,內心如鴆。”總之,婦女在佛教里比魔鬼還要壞上三分,他們把一切罪過都記到了婦女的頭上。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文藝復興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婦女的地位相應得到提高,尤其是始于19世紀的女權主義運動,為爭取婦女的平等地位做出了巨大貢獻,大大提高了歐美婦女的社會地位。在中國,當代的女性由于經濟的獨立,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在消除性別歧視方面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如現在人們把害怕妻子的男人戲稱為“氣管炎”(“妻管嚴”的諧音),在朋友聚會的場合戲稱自己的妻子為領導,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進步,人們在逐步地改變思維方式、調整心理定勢。女性越來越多地加入了競爭激烈的社會與男人共同分享社會工作,平等參政,同工同酬。但要讓全社會從內心深處消除性別歧視,可謂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穆鳳良,李秀萍.英語中的性別歧視與中性化[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5).
[3]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白解紅.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