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線條藝術語言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線條在動勢上的表現
在梵•高絕大多數畫中,除了絢麗的色彩之外還有錯落有致的線條。梵•高為了表現人物或動物、樹林等的動勢,虛構了許許多多的線,這些線在現實中往往看不到,但在畫面上則能助成動勢線。而更多的動勢線是巧妙地利用物象本身的線助成的。如在法國圣瑪麗亞斯村所作的風景畫(圖1),墻用直線,煙用曲線,路面用點,葉簇用漩渦狀的粗線等等。但這種研究絕非臣服自然,梵•高對特征性的捕捉是主觀性、個體性的,我認為在這幅畫面中,任何事物都增加了許多動勢線,畫面的動勢立刻增強了,畫面中的事物仿佛具有了新的生命,綠色的植物向不同的方向旺盛地伸曲、生長,墻面是筆直的、向上的,許許多多的垂直線條整齊排列與地面松動的點形成對比,更加突出墻壁無比堅固。遠處的煙用曲線來表現,這里的曲線具有柔和舒展、靈巧生動、飄逸流動的特點。從梵•高的絕大多數畫中我們大都看到了類似于這幅畫的特點,可以看的出梵•高的畫具有一定的張力,使線條增強了運動感和方向感。在增加動勢線的同時,也賦予了這些事物新的生命。在他的這些作品當中,我們更多的是體會到了樹木都是郁郁蔥蔥向上生長的,房子總是錯落有致地合理安排在畫面當中。連最基本的小石頭都被表現得很有動勢。如果說鉛筆賦予了梵•高以生命,那么梵•高則是賦予了線條以生命。
二、線條在空間的運用
達•芬奇在《論繪畫》一書中指出:要認清輪廓的來龍去脈,講究線條的完美和曲折、清晰與模糊、粗與細[2]。每個畫面由許多線條組合而成,于是形成了各種組合關系。由于線條的性質不同,組成了線條的對比,在繪畫中強化線條的對比使之更具有表現力,使畫面空間無限增大。如圖2近處橫的小路用水平的線條排列,緊接著用一豎列排列緊密的線條突出路邊草叢,畫面中線條排列數量的疏松與密集,疏處更疏,密處更密,正所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中景刻畫比較仔細也非常豐富,用疏松的線條把籬笆那種材質表現得很生動,同時也把遠景和中景相互隔開了。遠處的小河和小路,又采用水平和垂直的線條相互更替變換使用,遠景則采用小線條表示,使之虛向遠方,大大增強了空間感。畫中的線起界形的作用,它附屬于形體,受限于物象,是一種非主要的造型因素。其線條是形存在的輔助基礎,如一些輪廓線或是為再現物體的結構而服務的。西方繪畫更注重形體、結構、色彩塊面,所以必然不會將線條純粹出來。而梵•高卻不是這樣,他認為線是運動的延續,所以在繪畫上用線條把畫面表現得更加生動,有活力,使整個畫面都充滿了生命,增強了畫面的空間節奏感。我們今天向梵•高所學習的不光是在顏色、筆觸上的運用,更多的是他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把復雜的事物用不一樣的線條表現出來,把畫面當成自己心靈的一面鏡子,照射出自己的感受。
三、線條在情感上的表達
梵•高的繪畫強有力地表現個人主觀精神,同樣體現在他的素描風景當中。他最先發現斷枝殘茬,任意截取繁雜的灌木籬和廣闊的莊稼地之美。他從星空、果樹園等等環境選取主題描繪的自然景色,就像表現人一樣深含畫家自身的情感。梵•高的藝術,正如他的性格一樣,是一種熱情的表現,成熟時期的作品,畫面上布滿著長條狀的線條和筆觸,把自然界的物體形象畫得像翻騰的波濤、閃動的火焰。最后幾年的名作《向日葵》用線條的游動來表達自己的心靈情感,可以看作是他整個人格的象征。線條具有表現力,每個成熟的藝術家其線條必然具有鮮明的特色,這與畫家本人的性格特點是相吻合的。阿爾地區,灼熱的陽光照射大地,使人熱汗淋漓、頭暈目眩。但對于梵•高來說太得勁了,他就是愛在烈日下折騰,拼命作畫。在他那里印象派那種分析色彩的方法不再適用了,他使用的色彩更加主觀或“大膽”,他那種小“長條”的筆觸,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仿佛不光是描寫大自然的筆觸而是無數表現心中洶涌熱情的音符。于是,田野、房舍、叢林、道路、行人、花花草草,一切事物都在他的畫面上翻騰、旋轉。金光燦爛的向日葵大如車輪,濃碧的絲柏直矗云霄,這一切仿佛只在天國中才能出現。
還有帶闊邊草帽的老農,以及小咖啡廳中用黃色線條排列整齊的昏黃燈光,臥室中鋪著大紅棉被的板床,卻又透露著人間的溫情,梵•高在最后兩個月中所畫的《麥田和群鴉》,畫面中線條排列緊張,天空顯得灰沉沉,金黃的麥穗顯得憔悴,一群烏鴉正從地面飛起,仿佛聽得見一陣不吉利的鳴叫,悲壯而急促的交響樂發出最后幾個音響,猛烈噴射的巖漿爆出最后一個火花……線生活在畫家的作品當中,所以線條在繪畫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繪畫中,雖然存在著對線條的認識和運用的不同,但各自都按著自身的規律向前發展,豐富和完善著繪畫的表現語言。線條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繪畫語言,也是最高級的繪畫語言。梵•高永遠活在矛盾的中心,尊重自然同時又與之對抗,生活激情又求助于冷靜的分析,表現自我過程中追求高于自身的東西,真誠地展示了人類心靈的藝術成就,是我們后人在學習素描時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而更吸引我們的恰恰是那種線條的魅力。
作者:商航單位:江蘇師范大學13級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