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尊老愛幼下的西方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尊老”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也是國人引以為榮的優良品質。電影中,大同夫婦在獲得成功之后將遠在千里之外北京的父親接到美國照顧就是這種品質的集中體現。中國文化中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說法,其意思是說兒女應當盡力陪在父母身邊照顧老人,直到老人終老才可以出外打拼,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于“尊老”的重視程度。當然,在經濟、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似乎“父母在不遠游”的思想很難得到完全的貫徹實現。很多子女為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選擇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的父母,獨自踏上打拼之路。然而,在他們心里總是有這樣一個想法,等有朝一日獲得成功時,一定會將父母接到身邊享福,這也正是電影中身處美國的大同夫婦選擇把父親接到自己身邊照顧的文化根源。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子女雖然也同樣“尊老”,但子女與父母之間更像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在西方國家,子女多會選擇在18歲之后離開父母的照顧獨立生活,而父母也愿意接受讓孩子單獨出去闖闖的想法,我們更是很少會看到在西方國家中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情況。究其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國文化強調的是集體,家的團圓、整齊,一家人要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顧,家和萬事興,而西方文化則更強調個體,個人的發展,獨立自主,爭取屬于自己的空間。
又如,電影中大同為了不影響父親申請綠卡,選擇自己承擔刮痧的責任。看似“尊老”之舉卻讓很多西方人感到不解。事實上,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先為人后為己,凡事應先為別人著想,更不要說是自己的父親。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是先有父母才會有子女,所以子女為了父親犧牲也就變得理所當然,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情要大于法。然而,在西方的文化理念中,法律的嚴肅公正要遠大于人情。西方人追求的是事實的真相,強調誰的責任就應該由誰來承擔,看似有些無情,但卻體現了法律的公義。這一情一法的“尊老”糾結很好地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中西方因“尊老”而產生的文化沖突還體現在電影的后半段。在大同送父親回國的機場,父親拿著孫子的照片戀戀不舍,大同看到父親對孫子的思念而深感內疚。此刻的“尊老”之心讓他不顧違法的嚴重后果,跑到兒童福利中心把兒子“偷”了出來,情又一次戰勝了法。爺爺如愿以償地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孫子,兒子滿足了老父親最后的心愿,大同因為“尊老”而感到驕傲。帶著兒子返途時追趕的警車,不但顯示了大同“尊老”行為的嚴重結果,同時鳴響的警笛也在提醒著觀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劇烈碰撞。
二“、愛幼”
“尊老”之后,再來看看“愛幼”。對于孩子的愛護無論是在中國文化還是在西方文化中都是核心價值觀。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整個民族得以繁衍的重要保證。然而,在《刮痧》這部電影中,由“愛幼”引發的沖突確是最明顯、最具爭議的。先從大同打兒子丹尼斯說起。電影中,大同因為兒子丹尼斯打了上司約翰的兒子而打了兒子一巴掌。對此,西方觀眾的反應最為強烈,他們無法理解一個父親深愛著自己兒子的父親怎么會忍心對自己的兒子下手。事實上,從這一點上也不難看出中國文化中獨特的“愛幼”之道。中國文化中有“子不教,父之過”一說。換言之,在中國父母的心中,子女在潛意識理被認為是他們的私有財產,子女有錯,父母對之施予管教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電影中還有一句臺詞“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Daddybeatsyouforyourowngood”也同樣體現了這種思想。中國文化中,父母相信在孩子出現錯誤時他們應當及時出手制止,并且給予孩子懲罰,以讓其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打在其身痛在我心”,中國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有時看似過火,但其中卻隱含著父母對于孩子的殷切希望,打在丹尼斯身上的一巴掌也同樣打在了大同的心上。然而,對于西方觀眾,這一點卻是絕對無法理解的。在西方的文化概念中,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個體,即便是父母也無權決定孩子的命運。當孩子出現錯誤時,西方父母更愿意以一種平等、溫和的態度來與之溝通交流,循序善誘,讓孩子從內心接受父母的說法,以達到心服口服的效果。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父母“愛幼”時更看重的是即時的效果,而西方父母則更看重對于孩子獨立人格和自尊心的保護。中國父母的良苦用心恐怕也只有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東方人才能體會吧。
同樣讓西方觀眾不能理解的還有當大同對上司約翰說“,我打他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打他是對你的尊重,我給你面子才打他的”。此時的“愛幼”又與“面子”問題扯上了關系。“面子”顧名思義就是別人給予自己臉面,通俗點說就是別人對于自己的尊重。中西方文化都看重“面子”,然而對于面子的具體理解卻大不相同。中國人眼中的面子是“主動的面子”,希望通過自己主動的行為來得到群體的認可和尊重,與對方達成共識。而西方人眼中的面子是“被動的面子”,西方人希望得到的最大的尊重即是對于其個體的尊重,有獨立的個體人格,不希望別人干擾自己的生活,影響自己的決定。大同打孩子,本想以此舉來換取上司約翰心理上的平衡進而獲得他的諒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給對方面子。而成長于西方文化氛圍下的約翰則很難把打孩子與給自己面子相聯系起來。這種錯位的理解也導致了法庭上大同和約翰之間的激烈爭吵,甚至讓約翰誤認為大同有虐待自己孩子的傾向。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
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國家間的交流變得日益頻繁、愈加深入。各國間的文化沖突與融合也變得越來越為普遍。電影《刮痧》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好人”都有鮮明的個性,也都代表了各自背景文化的突出特點。可以說,他們即是各自文化的受益者,但同時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傷。大同因為自己的“尊老”而越過了法的界線,美國的醫生和兒童保護組織成員則因為“愛幼”而被眼前的表象蒙蔽了雙眼差點冤枉了一個深愛自己孩子的中國父親。文化的沖突在片中隨處可見,但值得慶幸的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終于在影片末尾處出現。一心想陪孩子過圣誕節的大同冒險爬上了樓房的下水管,此時,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被大同所展現出的父愛所深深打動。最初誤解大同的上司約翰,因為深信大同的為人,選擇以身試法體驗刮痧療法,結果發現是自己誤會了大同。最終在他和兒童保護組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大同終于沉冤得雪,又重新和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結局的文化融合看似大團圓,但也值得我們深思。在面對另一種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時,任何人都不應該妄加判斷它的好與壞,只有勇于邁出一步去了解對方、親身實踐才能真正的做出合理的判斷,也只有這樣類似于大同一家的遭遇才可以被永遠避免。
作者:郝澤軍趙晨單位:中國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