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美育對政治教育的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欣賞是當代大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又能促進他們真正相信和接受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并自愿將社會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和行為依據。也就是說,文學審美在知、情、意等心理要素互相作用下使大學生產生的思想轉化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因此,從文學審美角度,探討如何充分發揮文學美育的形象教育優勢,在文學欣賞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應該作為新時期大學生德育的一個切入點,成為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研究的新課題。
一、文學美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借助生動形象的審美教育進行滲透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提出的“寓教于樂”的主張,說明了文學在發揮它的作用時不同于其他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征。一般說來,讀者閱讀文學作品,首先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文學的認識作用、思想教育作用只有通過它的審美教育作用、娛樂作用才能實現。文學美育是一種把受教育者帶入文學作品所創造的藝術情境之中,在藝術形象的感染下,產生情感共鳴,引發精神震撼,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并于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方式。文學的思想教育作用只有通過它的審美娛樂作用才能實現,亦即思想和道德只有借助藝術審美才能深入人心。
藝術形象是文學的靈魂,它具體、生動、可感,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觀念。文學藝術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場面、環境和一切有形的物體,以及綜合描寫的生活畫面和抒情作品中的意境等。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思想道德內容蘊涵在藝術形象之中,二者渾然一體,水乳交融。“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文學與道德既各屬不同的領域,又相互滲透、相互依托、相互促進。文學是反映道德實踐、推動道德進步的手段和形式,道德是文學得以灌注生氣、獲得價值的依據和內容”[1]。所以,文學審美是以真善美的藝術形象為先導,通過欣賞者對“美”的欣賞來領悟“真”與“善”的過程。在文學美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能使理性的灌輸變成生動的形象,把道德說教轉化為道德情感的陶冶,必定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通過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進行滲透
文學藝術“不是用倫理規范直接進行評判,而是用典型形象和生動情節對道德進行形象的演繹和闡釋;它不是干巴巴的說教和硬邦邦的灌輸,而是在以情感人與以美愉人的過程中,讓人欣然接受崇高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浸潤與洗禮”[1]。文學不是用大道理說服人,而是用藝術感染人。因此,文學藝術對人們思想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以隱性教育為特征的。
與直接灌輸思想觀念、政治理論和道德意識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學欣賞的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為在欣賞活動中激發出來的情感共鳴具有一種強烈的驅動力,它催促欣賞者在情感態度、行為方式上積極向榜樣靠攏,并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自我完善。
二、文學美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古往今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文學藝術對修身養性乃至治國興邦的重要價值。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2]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藝術者,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興趣,故欲養成高尚、勇敢與舍己為群之思想者,非藝術不為功”[3]。同志在2000年春節出席“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欣賞會”時,也號召大家學一點古典詩文,以“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足以說明文學美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意義和豐富內容。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德育的主旋律,也是貫穿文學美育的一條主線。在優秀文學作品中,蘊涵著作家們關愛他人、關心國家命運的偉大情懷。杜甫的“三吏”、“三別”等詩篇是他憂國憂民的歷史見證;陸游“僵臥荒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中洋溢著濃郁的愛國情懷;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飽含著為祖國和人民而獻身的偉大民族精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表現了渴望祖國繁榮昌盛、“勝于歐洲、雄于地球”的愛國情感和積極樂觀的民族自信心,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深厚真摯的感情與祖國歷史命運緊密相連。這些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輝的優秀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起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思想情感。
當然,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是各不相同的。在今天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求他們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主義祖國的命運聯系起來,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事實證明,通過文學審美培養教育對象的愛國主義精神,比空洞而直白的愛國主義說教更具體形象,也更有效果。
(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崇高理想信念的樹立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大學校園這方凈土也被一些不良的思想觀念所侵蝕,以致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嚴重,缺乏執著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高揚著人類為追求崇高理想而奮發向上、百折不撓的執著精神,為大學生理想教育提供了豐富形象的教育資源。
讀抒情長詩《離騷》,我們會被愛國詩人屈原的執著理想信念所震撼,為了振興祖國,他不屈服于保守勢力的淫威,盡管備受冤屈、屢遭排斥,但仍堅持操守,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他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錚錚誓言,已成為激勵后人前仆后繼的精神動力。在《我的信仰》中,我們能聆聽到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心聲:“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人要有高尚的理想,一定要為人類和社會盡力”[4]。屈原、愛因斯坦等以他們偉大的一生踐行了他們的偉大理想,也啟發著我們當代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要深刻反思、審視自我,要把自己的人生與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真正走出狹小的自我天地,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懈奮斗。
(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人格風范的塑造
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利益紛爭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加上長期以來基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大學生普遍存在諸如心理脆弱、誠信喪失、自私自利等人格缺陷。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于青年大學生修身養性、修己愛人、自省慎獨的人格風范的培養,對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都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儒家經典《大學》里的“大學之道”就是關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為我們展示了儒學的人生進修階梯,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直到今天,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把那些人格高尚的人稱為“志士仁人”,在對待榮辱富貴上,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倡導“大丈夫”人格,強調在艱苦環境中鍛煉人格,“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不斷錘煉打造,塑造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顯示了剛正不阿的人格理想。讀李白的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能夠感受到詩人不隨波逐流,不與奸詐當權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譚嗣同的“去留肝膽兩昆侖”都是高尚人格的寫照;當代文學作品《林海雪原》、《紅巖》、《紅旗譜》、《關漢卿》等,新時期長篇小說《我是太陽》、《中國制造》、《至高利益》、《抉擇》等,主人公身上無不閃爍著無私無畏的崇高人格的光輝,無不具有鮮明而積極的思想力量、時代精神和道德底蘊,無不是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形象建構和藝術弘揚。所以,這類作品都是對大學生進行高尚人格培養的優秀素材。
(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積極人生態度的引導
在逆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人格健康的一個方面。文學作品中,身處逆境而又自信、曠達、有所作為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馬遷雖遭宮刑之辱卻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了《史記》的寫作,并為我們列舉了歷史上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例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5]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體現了逆境中的自信樂觀,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體現了不如意時的灑脫曠達。
史鐵生在輪椅上寫就了《我與地壇》、《命若琴弦》等優秀作品,為人們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鍥而不舍的追求過程;海倫·凱勒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無望的世界送來希望。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那位勇于面對生命厄運的“硬漢”形象告訴我們:“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可以被打敗。”讀了作品之后會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堅強、勇敢、執著和睿智的人性之美,欣賞到人類永不言敗,至死維護生命尊嚴的人性光輝。這些優秀作品為世人奉獻了一首首永恒的生命之歌,營造了一個個巨大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們得到心靈的洗滌和精神的錘煉。運用這類優秀文學作品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能夠幫助他們勇敢地直面社會和人生,培養他們不畏困難、樂觀豁達、勇往直前的積極心態。
三、文學美育中有效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方法指導,借助文學審美實現滲透
優秀的文學作品融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為一體,它具有生動的形象、完整的意境、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文學審美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再創造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欣賞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生活知識,運用聯想和想象去補充豐富欣賞對象,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分析鑒別作品的思想內容及其社會意義,這樣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美學享受的目的,這也是文學教育不同于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在。對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的欣賞應把握其不同的特點,如欣賞詩歌,要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把握詩歌的形象,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才能產生思想感情的強烈共鳴;而欣賞小說,則要抓住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剖析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才能沉浸于小說所描繪的廣闊生活畫面之中,深受熏陶和感染。對于散文、戲劇文學、電影文學來說,也應從各自不同的基本特點出發進行閱讀與欣賞。因此,在實際欣賞活動中,欣賞者必須具備基本的藝術感受和理解能力,必須具備基本的文學欣賞水平。這就要求高校應加強文學欣賞方法的指導,促進大學生文學欣賞水平的提高,真正實現文學美育在提升人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追求人生意義和理想方面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加強引導推薦,通過欣賞優秀作品加以滲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文學作品可謂林林總總、魚龍混雜,大學生如果不加以鑒別地全盤吸收,必然會對其自身造成消極影響。特別是近年來出現的網上文學作品,品種繁多,內容繽紛蕪雜,由于其開放性和自由性,造成了文字垃圾的大量存在,使得許多網絡文章成為精神、黃色垃圾。在網絡文學充斥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今天,如果不能以正確的審美理念進行引導,勢必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危及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所以,除了推薦經典作品,還應注意選擇那些富有時代氣息的在題材上與大學生思想接近的作品,以便于他們理解和接受。同時要嚴加監督引導,杜絕不健康作品的傳播;并對有爭議作品展開討論,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優劣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
(三)創新交流形式,通過激發欣賞興趣促進滲透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求新思變,因此,通過對文學美育的交流形式的創新,能夠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從而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例如,可以成立大學生文學社團,通過文學欣賞講座、讀書研討會、征文比賽、辯論賽、影視欣賞(欣賞根據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以及戲劇作品)等形式,圍繞一些特定的優秀文學作品組織交流活動,針對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等展開討論,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的隱性教育。還可以組織大學生針對優秀作品進行戲劇表演、“我拍電影”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些豐富有趣的交流活動具有情真意切、潛移默化的優越性,避免了簡單生硬的理性說教,還能夠通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來促使其對道德的更高追求。
(四)結合社會實踐,在現實生活中強化滲透
文學美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作用往往是隱性的、滯后的,因此,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將它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加以強化滲透。例如,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活動、與貧困地區學生“結對子”活動、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參加支援西部計劃活動、觀摩優秀電影、聽英模事跡報告、參加各類公益活動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更深入地了解社會現實,促使大學生把對文學作品的感受與對現實生活的體驗結合起來,加深感受的強度和力度,增強愛國意識、民族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人生追求,從行動上真正實現文學美育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