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華裔美國文學翻譯及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華裔美國文學作品量的逐年增多,以及華裔美國作者在美國文學上的地位穩步提升,使得華裔美國文學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此形勢下,我國要重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充分發揮翻譯在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流中的應用價值,從而不斷提高華裔美國文學翻譯質量。該文從介紹華裔美國文學發展與特點入手,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原則進行剖析,提出華裔美國文學翻譯問題與建議,期望對推動華裔美國文學翻譯領域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華裔美國文學;翻譯;原則;問題
1華裔美國文學的發展與特點
1.1華裔美國文學的發展
華裔美國文學(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是指出生、生長或定居在美國,成為美國公民的華裔、美籍華人用英語創作,描寫在美國生活體驗和奮斗歷程的文學作品。華裔美國文學可追溯至19世紀,由早期華人作家李恩富創作的《我在中國的孩童時代》是華人走入美國文學的開端。但是,受美國主流文化的影響,華裔作家用英語寫作一直受到美國文學的排擠和歧視。在20世紀上半葉,華裔作家黃玉雪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華女阿五》在美國引起了轟動,成為華裔美國文學發展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的文學作品,其作者本人也被譽為“華裔美國文學之母”。到了20世紀下半葉,美國社會受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的影響,加之華裔美國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所以使得更多華裔美國文學作品被美國廣大民眾所認可,這也激發了更多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家的創作熱情。華裔美國文學發展至今,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如湯亭亭、李健孫、譚恩美、任壁蓮、雷祖威等。
1.2華裔美國文學的特點
華裔美國文學作家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融入作品中,并在美國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觀念的影響下,通過加工處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傳說或歷史故事,創作符合美國民眾文化品位和審美要求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解讀,華裔美國文學作品雖然吸收了中國文化,但是卻對中國文化進行異位加工,運用作者的發散性思維去創作作品,使作品完全體現了美國式的思想價值觀念。如,華裔美國文學家湯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融合了諸多中國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包括花木蘭替父從軍、樊梨花拜師學藝、岳母刺字等,將主人公塑造成巾幗不讓須眉的勇士形象。
2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原則
中西方在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所以在翻譯華裔美國文學時必須受到翻譯倫理的制約。由于華裔美國文學具備雙重的文化屬性,因此在翻譯中既要保持原作品中體現的華裔美國文化特質,又要重建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異位加工。在翻譯倫理的啟示下,華裔美國文學翻譯應遵循以下原則:
2.1異化為主原則
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雖然滲透著中國文化,但是其本身卻屬于美國文學的分支。華裔作者從符合美國民眾價值觀念的角度出發去創作作品,對中國文化進行改寫臆想,使文學作品深深打上了美國文化的烙印。為此,在對華裔美國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譯者不應當將翻譯過程定位于中國文化的本土回歸,而是要將其定位美國文化向國內讀者的展現,突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反之,如果譯者過度歸化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使漢譯本去除了文化差異,那么就會使國內讀者無法真實了解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降低了國內讀者的接受異質文化的能力。在翻譯倫理中,存異倫理是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存異倫理可幫助譯者準確定位華裔美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視角,使譯者真實保持中西方差異文化,從而塑造華裔美國族群的特殊文化體系。
2.2歸化為輔的原則
近年來,華裔美國文學作品持續增多,其中涉及了諸多中國文化元素,這也使得華裔美國文學在美國文學領域中形成了自身特色。在對華裔美國文學進行翻譯時,部分譯者將原文中涉及中國文化的元素還原到本源文化中,即對中國文化資源進行回譯。但是,在回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要遵循劃歸為輔的原則,既不能在未經過分析研究的情況下對原文進行直接還原,也不能對原文做出過分的修改,降低譯文質量。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作者經常會有目的“誤譯”中國文化,或者是他們從間接渠道獲知的中國文化本身就偏離了中國文化的本真,再加上作者的想象和再創作,所以呈現出不同的華裔美國文學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研究作者對中國文化元素產生“誤譯”的原因,盡量控制歸化翻譯策略的運用,讓國內讀者了解到華裔美國作者筆下的東方主義。
2.3求同存異原則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仍然可見作者對中國文化的追尋和繼承,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華裔美國作家開始嘗試消除中西文化的界限,將中國文化中的故事情節、歷史典故、神話傳說進行異化加工,并使其與美國文化價值觀相結合,彰顯了以華裔美國人為視角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所以,在翻譯華裔美國文學作品時,譯者應當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雜合運用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策略,不僅要讓國內讀者了解到華裔美國文化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而且還要讓讀者體會到華裔美國文化中的中國文化元素的滲透,加快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3華裔美國文學翻譯問題
3.1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研究視角缺失
從當前國內外文學研究學者對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的研究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著重內容、重主題、重某一段落的研究,而忽視了以語言為視角的研究,導致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的研究視角不完善。如,學者金圣華對譚恩美《喜福會》和湯亭亭《女勇士》的漢譯本研究,他選取其中某一片段進行評析,指出作者不了解中國文化,并且譯者也不了解作者的意圖。還有學者陳德鴻也對《女勇士》的漢譯本進行了研究,他的研究視角局限于翻譯技巧,只是從音譯、直譯等層面出發探討了翻譯“陌生化效果”。此外,其他學者的研究視角多與上述兩位學者的研究視角相類似,僅有個別學者從理論的高度上解析了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的特殊現象,這雖然對促進該文學領域的翻譯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這些研究卻僅局限于譚恩美、湯亭亭的文學作品上。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學者們應重視從宏觀角度、理論高度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翻譯,促使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研究視角更加全面,提高研究成果質量。
3.2華裔美國文學翻譯過度西化
從當前許多華裔美國文學作品的漢譯本中可以發現,一些譯者直接將源語結構直譯或者對某些人名、名詞進行零翻譯。這種翻譯現狀充分體現了譯者對華裔美國文學語言的盲目認同,甚至是受華裔美國文化的影響而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地位,導致漢譯本過度西化,使譯者自身處于文化傳播的弱勢地位、屈從地位。如此一來,極易在翻譯領域降低漢語的地位,并且使本土文化受到美國文化霸權的侵犯,嚴重降低本土文化中的民族身份。所以,為了轉變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現狀,避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過度西化,應要求譯者深入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華裔美國文學翻譯中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從而增強譯者作為文化傳播者的責任心,重新構建起獨立的民族文化身份。
3.3華裔美國文學翻譯內容有誤
1)知識性翻譯有誤。由于譯者對美國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所以在翻譯華裔美國文學時經常出現知識性錯誤。如,BurlingameTreaty是指“普安臣條約”,但是個別譯者卻將其翻譯為“柏林蓋姆條約”;queuetax是指“辮子法案”(即要求華人在獄中減掉長辮子,頭發長度不得長于一英寸),而不是“排隊稅”。為了避免在華裔美國文學翻譯中出現類似上述知識性錯誤,要求譯者應在翻譯之前和翻譯過程中多查閱參考書,了解美國歷史文化,提高翻譯的準確性。2)家鄉方言翻譯有誤。華裔美國文學作者受父輩或祖輩的影響,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他們在文學作品中使用了一些家鄉方言的用語,將其音譯為英語。但是,由于譯者缺少對作者家鄉方言的了解,使其在翻譯中易出現錯誤。如,SahmYupPo,SayYupPo是指“三邑婆,四邑婆”,而有些譯者卻將其翻譯成“山妖婆,死妖婆”。又如,許多譯者至今仍將湯亭亭寫成“湯婷婷”,他們沒有對這位華裔美國文學作家的中文名進行研究考證。因此,為了保證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的質量,避免出現關鍵詞語上的翻譯錯誤,給國內讀者造成誤解,譯者應多向作者家鄉的人請教,準確翻譯家鄉方言。3)書名翻譯有待進一步研究。書名翻譯能夠體現出譯者的文學底蘊和藝術造詣,許多譯者對同一華裔美國文學作品出現了不同的書名翻譯。如,大部分譯者將水仙花的Mrs.SpringFragrance翻譯成《春香夫人》,筆者認為這一譯作有些許俗化,因為“春香”帶有一些風塵女子的意味或者常見于丫鬟的名字。而范守義主編將其譯作為《香郁太太》,更能夠體現香氣濃郁的感覺,顯現出譯名的文學氣息。當然,在書名翻譯中,譯者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對這一翻譯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4結論
總而言之,華裔美國文學翻譯是一項塑造異域文化差異、構建民族文化身份、體現譯者文學造詣水平的翻譯活動。受華裔美國文學本身性質的影響,譯者要在翻譯過程中遵循異化為主、歸化為輔、求同存異的原則,保留華裔美國作者在文學創作中的特殊文化身份,加大對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理論的研究力度,不斷總結翻譯技巧和方法,提高漢譯本的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柳.基于翻譯倫理下的華裔美國文學翻譯之思[J].赤子,2015(4):15-17.
[2]周.翻譯倫理視角下華裔美國文學漢譯的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科學科學版),2017(1):84-86.
[3]劉麗艷.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翻譯“轉向”[J].名作欣賞,20115(8):89-91.
[4]李珂.文化視域下美國華裔文學翻譯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5):124-126.
[5]郝金金.文化預設視角下美國華裔文學的翻譯研究——以《幸福會》為例[D].濟南大學,2016.
[6]范茗.華裔美國文學翻譯與會譯[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5(7):154-156.
[7]楊柳.基于翻譯倫理下的華裔美國文學翻譯之思[J].赤子,2015(4):65-68.
作者:陳露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