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華裔小說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英美華裔小說由于其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受到國內外廣大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的關注,以英語創作的英美華裔小說也相繼被譯介進入中國。近年來,國內學界對英美華裔小說,尤其是美國華裔小說的研究成果頗豐,從主題、身份認同、華人形象、敘事策略以及跨文化等不同視角對原著進行解讀,但對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的傳播及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研究較少。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傳播學理論中的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出發,對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的傳播與影響進行研究。
關鍵詞:英美華裔小說;傳播;影響
隨著20世紀華裔作家尤其是美國華裔作家的大量涌現,英美華裔小說的數量不斷增加,英美華裔小說已經發展成為英美文學和華裔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的英美華裔小說原著被引進國內,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關注。目前,我國部分高校設有華裔文學研究中心并開設華裔文學課程。有關華裔小說的研究成果頗豐,相比較而言,美國華裔小說的研究成果遠多于英國華裔小說研究,甚至部分英國華裔小說還不為人所熟知。目前,國內研究美國華裔文學并相繼出版的專著較多,主要有尹曉煌在2006年出版的《美國華裔文學史》、程愛民主編的《美國華裔文學研究》和吳冰的《華裔美國作家研究》《開疆與辟土: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作家訪談錄與研究論文集》等。但專門研究華裔小說的論文則較少,只有程愛民、邵怡和盧俊合著的《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研究》、劉秋月的《華裔美國女性小說研究》和侯金萍的《華裔美國小說成長主題研究》等。中國知網能檢索到有關美國華裔小說研究的期刊和碩士、博士論文較多,主要從華裔人物形象、敘事策略、文化沖突與融合等角度進行闡釋,從傳播學的視角研究華裔小說的傳播及影響方面的成果不多。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著名的“5W”模式,即“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andwithwhateffect?”[1]216對應于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等,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從大眾傳播角度入手,可以更加迅速地把握、感知現代文學的某些基本特征和精神[2]118。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等方面分析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的傳播現狀及產生的影響,以擴大英美華裔小說的研究范圍,揭示出英美華裔小說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一、英美華裔小說的傳播媒介
媒介是信息傳遞所必須經過的中介或必須借助的物質載體[3]26,而媒體技術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口語傳播、紙質傳播、電子傳播、互聯網傳播以及新媒體傳播等5個階段[4]。英美華裔小說最初在國內得到流傳,主要是通過紙質版書籍、報紙、網絡等媒介進行傳播。隨著華裔小說傳播范圍的擴大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部分小說原著被改編成電影或劇本,小說文本被用作學術研究對象,各類研究成果日益增加,英美華裔小說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一)印刷品書籍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得到廣泛傳播,除英文原著的引入與小說譯者的譯介和出版社有密切關系外,譯作的質量決定了小說原著的傳播范圍。很多英美華裔小說除出版社的出版發行和宣傳之外,還有很多小說被收錄到中國國家圖書館、一些省、市級圖書館以及高校圖書館。(二)媒體宣傳英美華裔小說家參加的一些書籍簽售會等宣傳活動對小說的傳播有著較大的推動作用,如,2015年8月21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舉辦的美國華裔作家任璧蓮新書簽售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任璧蓮攜帶其成名作《典型的美國佬》和新書《誰是愛爾蘭人》參加簽售會,并在會上同讀者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歷。《文藝報•文學周刊》在2003年8月26日第四版刊有對任璧蓮的訪談錄,這都大大提高了其作品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除部分英美華裔小說家參加國內的文學宣傳活動之外,一些報紙、電視人物專訪節目和官方網站等對英美華裔小說家及其作品的介紹,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的廣泛傳播。如《環球時報》(2004年5月7日第17版)就對美國文壇的華裔小說家湯亭亭、閔安琪、嚴歌苓等人的小說文本進行了介紹。(三)改編的影視作品一般知名度較高或影響較大的作品經常被改編成影視或戲劇作品,一些優秀的英美華裔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進入大眾媒體,如譚恩美的《喜福會》、毛翔青的《酸甜》等影視作品的成功改編和上映,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英美華裔小說原著及作者的影響力,促進了原著的熱銷和傳播效果的不斷提升。同時,一些專家學者對相關的影片進行解讀,如蘇東彥從后殖民離散理論的角度將譚恩美小說改編的電影《喜福會》與國內電影《如果•愛》進行對比分析[5]。這些研究成果的出現進一步擴大了小說原著的傳播范圍。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比較傳統的傳播媒介之外,由于現代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英美華裔小說原著的電子版在各大網站或圖書館均有收藏或推廣,這也給小說的傳播提供一種新的途徑,尤其是針對一些年輕讀者。另外,部分優秀的文學作品被選入大學教材或是著作的選集等,也是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高校學生受眾中得到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的傳播效果及影響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發出的信息經媒介傳至受眾而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4]。由于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的廣泛傳播,文本也備受受眾關注。不管是一般受眾還是專業受眾,其隊伍日益壯大。一般受眾基于對文學的愛好及審美情趣等選擇閱讀華裔小說,了解華裔的生存現狀、中外文化差異和欣賞文學作品及陶冶情操等;而專業受眾則主要是英美華裔小說研究者和文學評論家等。對于一般受眾來說,他們所書寫的讀后感或是進行簡單日常文學交流或是在部分網站所發的評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英美華裔小說在一般受眾中的傳播范圍及傳播效果;而專業受眾,如很多文學研究專家和學者則把英美華裔小說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課題或對象。從中國知網以及亞馬遜等圖書網站檢索結果來看,每年都有相應的碩士、博士論文和專著及大量期刊論文刊出,研究成果豐碩,可見,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尤其是專業受眾中的傳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對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期刊論文及研究專著筆者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搜索“美國華裔小說/華裔美國小說”,檢索出期刊、報紙文章共有18篇,絕大部分都是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數據庫轉載收錄的期刊論文;共有論文600篇、專著6部。以“英國華裔小說”詞條搜索只有論文4條,都是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論文,如若寧的《華裔作家韓素音,婚外情成就好萊塢大片<生死戀>》、肖淳端的《歐大旭的小說與歷史書寫》等。根據中國知網檢索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開始出現有關華裔文學研究的相關論文,到20世紀90年代有關英美華裔文學研究的期刊論文迅速增多。在中國知網搜索引擎中輸入“英美華裔小說”,可以看到絕大部分期刊論文和碩士、博士論文多以美國華裔小說為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對湯亭亭的《女勇士》、譚恩美的《喜福會》和任璧蓮的《典型的美國佬》等這些常見的作家代表作上,而對英國華裔小說研究的論文很少,如對毛翔青的小說《酸甜》進行研究的碩士論文有《毛翔青〈酸甜〉中的文化同化與錯位》《毛翔青〈占有島國〉中的歷史敘事》,與韓素音小說文本相關的碩士論文有5篇。國內與英美華裔小說相關的博士論文更少,目前從貴州數字圖書館可以查到有6篇,如蒲若茜所寫的《族裔經驗與文化想象:華裔美國小說典型母題研究》(2005年暨南大學),主要從精神分析和女性主義以及后殖民等視角來分析華裔美國小說中的典型母題,探討族裔經驗和文化想象;邵怡的《美國華裔小說敘事策略研究》(2007年南京師范大學)主要利用傳記文學理論、讀者反映理論和離散敘事對美國華裔小說敘事策略進行研究;盧俊的《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主題研究》(2008年南京師范大學)則從中國儒家文化角度重點闡釋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中的族裔、家族以及個人意識三大主題;董美含的《90年代后美國華裔女性小說研究》(2011年吉林大學)著重以20世紀90年代后鄺麗莎、張嵐、伍美琴和黃錦蓮的小說為例,探討“美國華裔女性小說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李紅燕的《任璧蓮小說中的身份焦慮》[6]主要“以當代文化政治批評高度關注的邊緣性和社會身份關系問題為切入點,結合當代西方社會學和心理學關于身份的論述與發現,對任璧蓮的幾部主要小說進行梳理和分析,進而指出任璧蓮的小說反映出的身份焦慮”;侯金萍的《華裔美國小說成長主題研究》[7]于2014年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主要從跨文化的角度對華裔美國英語長篇小說中的成長主題進行研究,著重探討作品中少數族裔主人公的成長過程。研究英美華裔小說的專著也不多,主要也是針對美國華裔小說進行的相關闡釋,如程愛民、邵怡和盧俊合著的《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研究》[8]于2010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著重研究美國華裔小說的起源與發展、華裔形象、主題、小說結構模式以及敘事策略等;劉秋月著的《華裔美國女性小說研究》[9]主要介紹了華裔美國女性文學的概念、內涵和相關背景知識,對華裔美國女性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題和敘事策略進行探討,并對21世紀前十年華裔美國女性小說的新趨勢進行總結。
(二)學術研究機構的設立及華裔文學研究學術會議的召開除英美華裔小說的中文譯本之外,一些英文小說原著的引入,也給國內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甚至出現一股研究華裔文學研究熱潮。一些大學相繼設立華裔文學研究機構,并同其他大學或出版社等單位聯合舉辦華裔文學研究會,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對美國華裔小說的相關研究。例如,2003年1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成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吳冰為主任;北京大學設立華裔文學研究中心。2009年6月19日~6月21日,在北京召開的由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院共同主辦的“2009亞裔美國文學研討會”;2009年7月17日~7月19日,由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美研究系主辦的主題為“文化•語境•讀者”的美國華裔文學國際研討會,不少華裔文學研究專家學者如王寧、程愛民、張子清等參加了會議,并對“本土與離散、記憶與歷史、身體與欲望、自傳與小說、敘事與紀實、中國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形象、文學與媒體的交叉、文化挪用與翻譯、族裔互涉關系、美國華裔文學教學中的讀者與聽眾”[10]等問題進行研討。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不斷傳播并受到廣泛關注,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掀起一股研究華裔文學熱。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解讀英美華裔小說,發表大量期刊論文與一些碩士、博士論文和出版專著。除此之外,部分英美華裔作家參加的一些活動也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英國華裔作家韓素音經常來訪中國,參加一系列活動,鼓勵文化交流。韓素音于1994年獲得中國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另外,《中國翻譯》雜志利用韓素音的贊助基金設立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在國內翻譯界享有較高聲譽。
三、結語
縱觀英美華裔小說在中國的研究現狀,通過研讀英美華裔小說相關的文獻資料和對其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信息以及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從整體上來研究英美華裔小說的成果不多。從相關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國內對英國華裔小說關注較少,無疑相關的研究成果也不多;相比較而言,美國華裔小說在國內受眾較多,受到大家的高度關注,相關的研究成果豐富,尤其是中國知網期刊論文較多。可見,美國華裔小說在國內學術界的影響力。另外,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外獲得的各類文學獎項及媒體的宣傳等也進一步促進其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的傳播。總之,英美華裔小說在國內的傳播與影響,除小說原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文學價值等傳播內容外,還與作者與譯者為主的傳播主體、各種傳播媒介、傳播受眾等有密切關系,共同決定了其在國內的傳播效果。
作者:錢小麗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