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戲仿論文:文學戲仿的表現形式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琳 單位:許昌學院
一、惡搞現象的反思
惡搞文化又稱KUSO文化,它的全稱是惡意搞笑,是由日本的游戲界傳入臺灣成為臺灣BBS網絡上一種特殊的文化。惡搞,也就是通過滑稽而搞笑的方式來表達出自己內心對某些事物或者現象的看法、態度。
戲仿和惡搞有諸多相似之處,二者在敘事的認知層面無差別,但是它們在價值層面卻大大不同,也就是說它們的精神內核是不同的:采用戲仿方式的文本不認可母本的價值取向,新文本有一定的價值追求;而惡搞的新文本對母本態度曖昧,無明確的價值取向,因此我們說惡搞是“空心的戲仿”。并且,戲仿主要指精英文學的藝術實驗,而惡搞則主要指大眾文化的娛樂實驗戲仿的深處是對低俗價值的否定和批判,而戲仿演變為惡搞的過程,正是文學逐漸沖破其審美規范,而向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靠近的一個過程,其愈演愈烈的最終結果是將目標指向自己。然而近些年來惡搞文化發展迅速,已經有很大數量的經典作品被仿制,比如魯迅的《孔乙己》被改成《孔甲已》、朱自清的《背影》被改成《老爸的背影》,被惡搞后的人物形象已和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相差甚遠,過分改編造成其創作價值的喪失。更為嚴重的是,很多惡搞作品常常是和商業利潤直接掛鉤的,對經典名著的惡搞已成為圖書市場中最過分、最離譜的事情,也正是它使得出版商大發橫財。由此可見,惡搞這種毫無追求的娛樂性消費,對戲仿手段毫無發展,卻將其引入商業的迥途。
惡搞對于文學創作的危害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其使得我們將本應用在更有建設性的追求上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娛樂消遣中;其次是對觀眾的思想認識施加了不良影響,對民間文化和藝術等好的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并阻礙其發展;其最終的惡果是價值觀的混亂、審美的麻木和追求的停滯。
由此可見,文學藝術的發展和創新必須要有自己的節制點,超越這個節制點就會走向反面,與本意背道而馳。在今天這樣一個崇尚文學精神追求的大背景下,惡搞文化卻泛濫成災,我們必須及時對惡搞現象進行深刻的反思,大力弘揚有價值追求、有審美機制的文學創作,鼓勵文學創作者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尋找靈感、發現藝術的真諦,為讀者奉獻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并開辟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文學自身的發展進步。
二、對當代文學藝術中的戲仿創新之思考
1.純文學戲仿的正確性
如今在大眾文化中廣為存在的惡搞文化、大話文化等雖然也是戲仿的形式,但是通過上文的論述已經得出它們與純文學的戲仿是截然不同的,唯有純文學的戲仿才是戲仿的正確形式,才是符合文學發展規律的戲仿形式。首先,從價值層面來看,純文學的戲仿傳遞著詼諧幽默的審美品質。它通過詼諧的語氣來敘述嚴肅低沉的話題,這是對傳統文學沉重氛圍的極大改變,表明了創作者創作素養的提升,顯示出積極的價值追求,但是卻不同于大眾文化中戲仿的膚淺搞笑。
其次,純文學戲仿與文學的本質是一致的。戲仿是幽默詼諧的表達方式,而文學與滑稽始終是緊密相連的,滑稽也是文學藝術的重要功能之一。純文學的戲仿使藝術形象更加豐滿和生動,能創造藝術的輕松感。
再次,純文學戲仿的出現是隨著文學發展而產生的。文學發展已經歷漫長的歷史,使得推陳出新的難度增加,而戲仿正是一種修正和創新,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對戲仿創新的思考
雖然純文學作品的戲仿是具有正確性的,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它的藝術效果過度地依賴文學作品和讀者的主觀經驗,作者的主動作用被弱化。另一方面,戲仿的喜劇性在批判之后陷入漠視現實以及雖然敢于蔑視權威卻不敢正視現實問題的困境。因此,文學創作者必須要有堅持創新的意識、毅力和勇氣,更加深刻地揭示人類的精神內涵,勇于擺脫陳規,并不斷將文學中的戲仿運用得更深入、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