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雷州文化研究的緣由與主旨范文

雷州文化研究的緣由與主旨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雷州文化研究的緣由與主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雷州文化研究的緣由與主旨

一、寫作緣由

首先,雷州文化作為嶺南一種地域文化類型是一種歷史存在,這無可置疑;但長期缺乏系統、專門性學術著作對其做理論上的總結和事實上的解讀。作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筆者對此應當仁不讓,承擔起寫作任務。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類型,在嶺南文化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與其他地域文化發生關系,我們應當承認其地位。傳統研究認為嶺南主要分廣府、潮汕、客家三種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雷州文化被長期作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與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視為福佬文化主體,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稱“搭秤”,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從而被邊緣化、被淡化、被稀釋。這種認識有悖于嶺南文化歷史和現實,必須予以修正。要為雷州文化正名,給予應有文化地位,必須拿出有力的說明,這是《雷州文化概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書創作的沖動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成果《廣東文化地理》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訂,產生一定影響,至今仍在銷售。問題在于,個人在書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劃分廣東文化區時,將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起稱瓊雷漢黎苗文化區,視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與潮汕文化一起歸入福佬文化區。這是20多年前的觀念,但為不少同行認同,作為廣東文化分區的依據。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論文仍以為這個文化分區為依據,撰寫廣東區域文化論文,如廣東地名、服飾、飲食等,這顯然與實際不符。隨著研究進一步深入,經過多方面對比發現,雷州文化發生、形成地理環境與潮汕差異甚大,區域文化淵源、進程、文化景觀有很大不同,兩地文化差異性大于共同性,不應劃為同一個文化區。故近年來,個人不斷修正以前結論,如2012年《廣東文化地理》修訂本即作了修正的說明,但局限于原書體例,未作大規模修改。這次《雷州文化概論》的寫作,即對原來結論作了較大修正———雷州文化應為一個獨立文化類型,即一個文化區,與廣府、客家、潮汕文化區并列,構成廣東四大文化區分布格局。最后,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廣東文化強省規劃,為雷州地方文化建設盡綿薄之力,2009年5月,個人作為省政府參事,曾以《參事建議》形式提交《關于確立和打造“雷州文化”類型與品牌的建議》,獲得省有關領導批復和支持。2010年,省委省府頒布建設廣東文化強省規劃綱要,正式使用“雷州文化”概念。這樣,雷州文化概念及其應用,納入政府行為層面,成為雷州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內外文化交流、合作一個平臺,將發揮巨大的文化軟實力支持作用。基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配合這一規劃綱要,提供對雷州文化的理論解讀和文化要素分析,于是才有了現今這部《雷州文化概論》。

二、雷州文化概念和命名

(一)雷州文化概念文化或可以人為載體,稱“人化”,也可以地域為載體,稱地域文化。前者如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文化;后者稱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指分布在廣府、客家、潮汕地區的文化,故兩者不可分割。現今所稱這三種文化,實際包括人和地概念在內。雷州文化是指形成、發育于雷州半島,并輻射周邊地區的一種區域文化,是半島地區雷州人所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是一個大文化,即廣義文化概念,而不僅是狹義的文學藝術文化概念。但雷州文化又不是半島上各個縣市、各個群體所承載文化現象的機械相加,而是它們相互聯系、滲透、交融、結合形成的文化有機體或綜合體,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并以此區別于其他區域文化。概括起來,雷州文化概念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雷州半島為文化載體,完全在廣東熱帶范圍內(汕頭—陽江—高州一線以南,北緯21°20′,熱帶作物橡膠分布北界)。這是一個很重要地域特征,按此界線,吳川、廉江有一部分在內;況且,文化還有輻射作用,將鄰近一些地區納進自己范圍,吳川即屬這種情況。文化界線是一個過渡帶,而不是如行政界線、邊防界線、保稅界線等截然分明的界線。二是分布區域相連成片。雷州文化產生于雷州半島,地域上是一個整體,相連成片,并且是連續的,中間并無隔開。這使得雷州文化更具有均質性,與廣東其他地域文化有差異,如珠三角、西江、五邑的廣府文化就有不少差異。東江客家、梅州客家、粵北客家也各有個性,潮汕與海陸豐也有小異。但雷州內部,因地域為一個整體,文化差異較少。三是有比較一致的歷史發展過程。文化離不開歷史,是歷史積淀的產物。雷州文化是雷州半島自新石器時代,以鯉魚墩6000年開始,經歷了史前時期、先秦時期(駱越、荊楚文化南下)、秦漢至隋唐俚僚文化的發展,宋元閩人遷來后漢文化漸成主體,明清時期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其后又有戰后轉型新生時期等。這一過程在半島各地基本一致,無重大差異,排除了個別縣市游離于雷州文化的可能性。四是共同的文化特質和風格。這是雷州文化能作為一種文化類型的關鍵因素。在雷州半島熱帶、海洋環境和獨特歷史過程背景下形成的雷州文化,具有鮮明的熱帶性、海洋性、多元性、原生性、剛烈性、平民性、務實性等特質和風格。當然,不是說唯雷州文化如此,其他地域文化沒有,但雷州文化在這些方面要比其他文化要凸現得多,這就成了雷州文化個性。五是比較一致的文化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水平是區域文化一個重要特點,雷州過去經濟落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整個半島差別不大,與廣東其他地區相比,要遜一籌,這是當地文化水平的一個標志。以此來比較與潮汕文化的差異,就十分明顯。潮州在宋代時讀書已成為風氣,被稱為海濱鄒魯,明清時期潮州教育水平處于廣東領先地位。潮汕與雷州的文化發展水平不在同一個水平上,這種差異性成為兩地分屬兩個文化類型的一個根源。六是有一個穩定的文化中心。一種區域文化或文化類型,必須有一個代表其文化特質和風格的中心城市,才能起到文化凝聚作用和輻射作用。就像大氣中必須有塵埃作為水汽凝固核心才能生成雨滴一樣。這個文化中心,因時代而異,雷州城是傳統文化中心,湛江是近現代文化中心。這是雷州文化中心的“雙城記”,就像潮州是傳統潮汕文化中心,而汕頭就是近現代潮汕文化中心一樣,也是“雙城記”。以上這些,包含在雷州文化概念之內,它們并不是機械相加,而是相互作用,有機整合而成。所以,雷州文化概念不是隨便提出來的,而是有多種根據的,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合乎邏輯的結果。廣東其他地域文化亦如此。

(二)雷州文化命名基于文化是歷史投影,是時間積淀,故區域文化多以歷史地名來命名。如廣府文化中的“廣府”是唐代“廣州都督府”簡稱,嶺南文化也因唐代有“嶺南道”一級政區而得名。故雷州半島文化,也應以其代表性歷史地名命名,它就是唐宋雷州,元代雷州路,或明清“雷州府”,雷州都是專名,半島地域文化稱為“雷州文化”,實至名歸。但對雷州文化命名,至少還有幾種不同意見:一是“雷文化”。因雷州多雷衍生出神人陳文玉,雷歌、雷劇、雷州換鼓、游神之風俗活動,故有人以“雷文化”為本地文化命名。實際上,雷文化只是本地文化的一部分,以一個文化元素覆蓋或代替整個雷州文化,有以偏概全之虞。二是“雷陽文化”。“雷陽”作為雷州代稱,始于宋代,見秦觀等人著作中,但未用于政區,后因有“雷陽書院”而被廣泛使用,并被視同于指雷州半島范圍,稱“雷陽文化”亦算切近,但因不是政區名稱,文化中心雷城與雷陽不存在對應關系,故不及“雷州文化”好。三是“湛江文化”。湛江前身為原吳川縣南三島隋置椹川縣,1899年為法國租借,稱廣州灣,1945年收回,始稱湛江市。至今史不及百年,歷史短淺。新中國成立后設湛江專(地)區,一度包括陽江、茂名及廣西欽廉地區,現在則包括雷州半島,與雷州文化范圍相當。但文化區多以歷史地名命名,湛江歷史厚度不足,故不宜為雷州半島文化命名。四是“雷州市文化”。雷州市前身為海康縣,近年才升格為縣級市,稱今名,但其范圍仍襲海康縣,難以覆蓋整個半島,稱“雷州市文化”只能指本市版圖,而不是歷史上雷州府;若自稱“雷州市文化”,又不能代表其他縣市,不及現稱雷州文化。實際上,現用雷州文化也是以海康縣為核心和主要內容,因文化中心雷城即為雷州府治和海康縣治。若以“雷州市文化”冠用稱當地文化,反容易引起混亂。例如前年出版十三冊《雷州歷史文化叢書》系列書,即有這種嫌疑。五是“廣州灣文化”。廣州灣僅為湛江市區舊稱,為法租借地,作為中西文化融合板塊,或雷州文化一部分當無可置疑,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用來取代雷州文化,則以偏概全,以小替大,邏輯上不通,也違反歷史事實,故應為雷州文化一部分使用和研究。近年成立“廣州灣研究會”即承擔這個任務,且不斷推出新成果。有人據此提出建立“廣州灣學”也不無道理,就像時下流行,且實際運作中“北京學”、“徽學”、“潮學”、“客家學”、“廣府學”、“海南學”等一樣。近年紅土文化興起,突出雷州半島主色調,作為一種地方文化特色,無可厚非,但不宜為雷州文化代稱;半島一些縣市為強調自己文化個性,提出徐聞文化、遂溪文化、吳川文化、廉江文化,從突出自己文化個性而言,有一定道理,但不是一種文化類型,只是雷州文化概念下一個組成部分,沒有必要獨立命名。

三、雷州文化是一種歷史存在

雷州文化不是根據某種需要而產生的,它是一種歷史傳承,是雷州半島歷史發展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客觀事實。首先,雷州全境在熱帶范圍內,是廣東最完整一塊熱帶地區,其許多文化特質在這個范圍內產生,過了這個界線則不是,這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由此產生文化熱帶性,也是其他地區所欠缺的。只有雷州半島才能提供這樣文化土壤。由此框定,在熱帶條件下形成雷州文化,是原生的、原真的、不可動搖,不可顛覆。只要這個熱帶范圍不改變,雷州文化的熱帶文化類型,就是永恒的,消滅不了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其次,雷州文化有一個漫長發展過程,但一旦定型成熟就難以改變,成為一種地域文化類型。唐以前為俚僚文化,宋元大規模閩南人入居,成為當地居民主體,建立雷州文化芻型,經明清進一步發展,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和風格,自此雷州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類型出現,傳承至今。所以從雷州文化歷史演變過程看,它是一種符合歷史規律的結果,不容置疑。再次,雷州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比較,因有其獨特文化特質和風格,故能在嶺南文化體系中占有自己的地位,發揮自己的作用,不可動搖地存在、傳承。就廣東四大區域文化類型而言,都各有其個性,和而不同、共存共生,故能平行不悖地存在和發展,而不是對立和取代。爭議最多的是潮汕文化和雷州文化,過去曾被視為一體,但這是認識水平問題,因未發現其差異性大于其共同性所致。但這種差異性是客觀實在,隨著我們對其差異性的深度發掘,不難發現它們其實是兩種文化類型。雷州與潮汕,僅使用方言和部分風俗有共同性,其他文化特點大相徑庭。雷州文化個性鮮明,決定其實際存在的依據是堅實的、合理的。又,雷州民系是雷州文化歷史存在一種方式。雷州文化的存在載體,除了地域,還有人群體,即雷州民系或雷州人。歷史上雷州人有各種成分,但作為主體俚僚人在唐代基本漢化,宋元時閩南人大批到來,并成為雷州居民主體。明清雷州文化定型成熟,雷州民系也完成自己發育過程,形成雷州民系,即雷州人。雷州民系即為雷州文化載體,也是雷州文化歷史存在一種方式。

四、雷州文化精華

雷州文化是一個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體系,是一種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是雷州人世代勞動成果。其文化精華可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一)獨有的熱帶農業文化雷州文化熱帶性是獨有的,在今廣東境內是唯一的。它產生熱帶文化產品,獨具地理標志,有強大文化優勢。如圍墾海涂建立東西洋田,修大堤引淡洗堿,熟化為良田,使之成為廣東糧倉,為以海為田的海洋農業文化的經典,不亞于珠三角沙田農業。又雷州作為番薯傳入我國一個首途之區,創造許多種植經驗和品種,聲馳嶺南上下,為我國糧食生產第二次革命。為適應干熱氣候,保障農業生產,雷州打井、開運河、修水庫等水利工程,很有文化品位。而利用半島熱量資源,種甘蔗、橡膠、胡椒等作物,形成熱作、經作文化特色,同樣卓有成效和聲譽。所以,雷州熱作文化是嶺南文化一個品牌,其他文化區難以相比。

(二)海洋文化傳統著名地理學者、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曾昭璇說:“嶺南親海,熱帶民風”。這種親海,即有物質也有精神文化成分,上述以海為田、與海爭地即一種重要表現。另外,海產捕撈、養殖或增殖也是海洋文化一項重要內容。“珠還合浦”傳說,半島鹽場、漁港,今日大面積網箱養魚、蝦場等,反映雷州人依賴海洋,仰給于海洋,即“耕海”文化內涵,蜚聲嶺南上下。雷州海洋商業文化更馳名全國。漢有徐聞、雷州等港口為我國海上絲路最早始發港,唐代還有“欲拔貧,詣徐聞”之諺。唐宋雷州窯遍布沿海和通明河兩岸,產品暢銷海內外,故海上絲路又稱陶瓷之路;明清及近代,各地會館林立于雷城、赤坎、梅菉、徐聞等地,為海洋商業文化興盛一個表征。清末法國人租借廣州灣,雖是帝國主義時代產物,但從中西文化交流而言,廣州灣成了西方文化登陸雷州半島一個根據地,也是一座中西文化合璧城市,對雷州文化不無影響,故現在湛江正打造廣州灣風情文化一條街。建國后湛江港崛起,連通五大洲,海港文化稱盛一時,標志雷州海洋商業文化達到歷史高峰。而在海洋商業活動基礎上產生的雷州人勇敢、創新的開拓精神,廣招天下客商的包容精神,也是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對當代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生產、建立21世紀海上絲路尤有參考、借鑒意義。

(三)清官廉史文化雷州雖地處偏僻,條件艱苦,經濟落后,民生困苦,但也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在這種背景下造就了雷州文化的務實性、平民性風格。在這樣文化氛圍中,產生了陳瑸、陳昌齊、陳喬森等清官廉吏,朝野佩服。他們的言行,代表了雷州文化高尚品格。如陳瑸為官清正廉明,忠于職守,為國為民謀福祉;甚至從人性出發私放犯人,在雷州興水利,辦學校,作育人才,有口皆碑。陳昌齊不僅是一位鴻儒碩學,聲馳嶺表,而且也是一位清官廉吏,以剛直不阿著稱,尤痛恨貪污勒索,清貧自守,正氣四射,無私無畏,時人折服;陳喬森不廁身官場,憤世抗俗,擯棄利祿,執掌雷陽書院31年,培養人才,處處表現“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氣質,后被譽為“雷陽精神”,實為清官廉吏文化另一種表達形式。清代雷州唯一一位狀元吳川林召棠,入仕京師,后任陜西主考,公正選拔人才,為陜人稱譽;拒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繼送壽銀,掛冠回鄉執教,培養大批有氣節之士,為雷州留下寶貴“狀元文化”遺產。晚清外交家和教育家吳川陳蘭彬,奉命治黃,救濟災民,甚有見地和成就;后主理直隸積案,不畏權貴,排除阻力,平反大批冤假錯案,深得民心;又順利解決天津教案,為曾國藩高度評價;后駐節海外,大智大勇,解決古巴難僑問題,朝野威服。雷州這些清官廉吏,都以自己言行,在中國廉吏上樹立了一座座不朽豐碑,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不僅是雷州文化之瑰寶和光榮,對當前反腐倡廉也大有借鑒意義。

(四)獨特的民間信仰和風俗由于特殊地理環境、歷史過程和人口來源,雷州文化中保存不少特有民間信仰和風俗活動,為其他地區欠缺。這些信仰和活動表面上很粗糙,但深藏不少未解之謎,也是雷州文化一個精彩之處。這主要包括雷神和石狗圖騰崇拜。雷神崇拜雖非雷州特有,但在雷州半島地理環境基礎上產生的雷神崇拜,一是歷史悠久,二是規模大,三是影響深遠,四是形成系列,滲透物質、精神各個領域,于今不減,已為地方特色,不只在嶺南,即使在全國也難以與雷州相比。這種崇拜實質上反映了人與環境關系,從自然崇拜到人神崇拜,還有雷對原始生命起源、對農作物生長和豐歉所隱喻的道理等。具有相類意義的狗圖騰崇拜,既有與雷神崇拜相通的一面,更有其深刻的石狗功能意義,折射了雷州自然環境、初民生存、生活和精神世界等眾多方面,至今仍有不少待解之謎。石狗作為一種文化景觀,比海南、北部灣沿岸其他地區都有特色,是北部灣石狗文化圈的核心。它的圖騰、雕刻藝術、風俗活動、文藝創作等意義難以羅列,應視為雷州文化一項不可多得瑰寶。

(五)流寓文化雷州歷史上被視為蠻荒之地,長期作為流放官員之所,而流放海南官員取道雷州,二者對傳播中原文化貢獻匪淺。這種有助于邊疆開發的流寓文化,是雷州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留下十賢祠、貴生書院等文化遺存遺址,以及后人研究他們的文化遺產。這些寶貴歷史文化資源,甚有研究、開發利用價值,特別是它們蘊含人文精神,感人氣節,是一種無形、強大精神力量。如宋之寇準、秦觀、明湯顯祖等,皆為飽學之士,他們在雷州建樹累累,為后人仰止。歷史上貶謫嶺南人物很多,但以雷州、瓊州最多。尤其是雷州為交通要道,面積狹小,故貶謫人物集中,為流寓文化地域分布高密度區,影響也強烈。這種歷史文化不讓于廣東其他文化區,如劉禹錫在連州、韓愈在潮州,蘇軾在惠州和儋州一樣,成為地方文化一個象征和一種集體記憶,反映他們作為一群文化巨人留給雷州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激勵當地人追求文化、向往光明前程的社會風尚。

(六)文學藝術風采每種地域文化都有代表性文學藝術,反映每個民系精神風貌,例如廣府粵劇、潮汕潮劇、客家漢劇等。雷州文化既為一種文化類型,雷州人作為一個民系,也有其文學藝術作為精神支柱,這包括雷歌、雷劇、雷州詩等。這些文學藝術歷史悠久,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群眾喜聞樂見,也登大雅之堂,在嶺南文化舞臺上占有重要一席,為雷州文化贏得很高聲譽。

五、雷州文化的發揚光大

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族群)既是一種歷史存在,發展至今已成為廣東四大區域文化和四大民系之一,并寫進建設廣東文化強省規劃中,這種文化和民系定位已得到社會各界多數人認同。自此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概念將以嶄新姿態和裝束,在嶺南、在中國文化版圖上表現自己威武雄壯角色。

(一)雷州文化傳承在這個前提下,在文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一種強大軟實力語境中,雷州文化必然存在一個繼承、弘揚和保護也是發揚光大的問題。依個人管見,雷州文化應繼承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例如上述雷州文化精華,就應繼承和發揚光大。但也應承認,作為歷史產物,雷州文化也不無糟粕,或者至少說是文化劣勢。例如在風俗活動中,過多的游神,夾雜一些神秘色彩,容易走向封建迷信;教育水平偏低,地方觀念和宗族觀念強烈,容易誘發械斗;文化原生性色彩濃厚,固然是一種潛在優勢,但若故步自封,停留在原生狀態,則不利于文化更新和進步;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雷州文化的平民性和務實性,固可體現文化大眾性、普及性和功利性,但若不跟上時代潮流向精英文化發展,則不利于雷州文化水平提高,在區域文化競爭中處于劣勢、敗北,甚至被拋棄。

(二)雷州文化弘揚基于以上歷史和現實態勢,雷州文化應弘揚地方,至少應包括:第一,上述雷州文化之六大精華。第二,雷州生態文化。雷州文化孕育、產生于穩定的生態環境,包括優良的自然條件和豐富且不斷再生的資源、長期穩定的社會組織結構,保障雷州有一個和諧協調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形成人與環境關系,是為文化生態。在廣東,雷州文化生態向來處于良好狀態。只因篇幅所限,本書未深入涉及,但作為一種自然和人文結合文化形態,是雷州文化一大優勢,故省委省府關于建設廣東文化強省規劃中有建立雷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條文。這顯示雷州文化生態也是一種歷史傳統,對雷州當今和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從這個意義出發,必須弘揚其優良傳統,制止一切有害行為發生,以維護雷州文化生態處于良好和可持續發展狀態。這應為雷州文化今后發展一項重任。第三,愛國主義傳統和頑強不屈斗爭精神。雷州半島民風剛烈,在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領土主權、保護民族利益斗爭中,半島人所表現出的高度愛國主義傳統和頑強不屈斗爭精神,是雷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例如近世反對法國殖民者租借廣州灣擴界斗爭,抗戰時對日斗爭,以及與匪患、虎患的斗爭等,這種精神都有充分表現,也是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的文化特質所在。這在當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國夢”歷史過程中仍不失其意義。第四,多元、開放、包容精神。臨海和緊靠海陸交通線,促使雷州成為內外交通樞紐、不同民族、文化頻繁往來通道,形成多元、開放、包容文化風格。在過去,它發揮很大作用。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空間一體化、世界產業向亞太地區轉移背景下,弘揚這種精神文化,對吸引外資、人才、技術、資訊都可發揮巨大作用,有利于當地社會經濟振興和發展。

(三)雷州文化保護雷州文化有不少原生態成分,有許多珍貴文化遺產,一方面要大力弘揚、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也要保護。如何處理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各地都有自己經驗,可供借鑒。但對雷州文化,保護意識必須事前建立。這應包括:第一,保護雷州文化兩大中心。一為雷城,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實施保護;二為湛江,近現代雷州文化中心。時下正打造廣州灣風情文化街,邁開保護第一步。應處理好兩個中心關系,使之成為雷州文化“雙城記”。第二,保護雷州文化遺存遺址。包括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雷州特有器藝、水利工程遺址(如特侶塘),宗教、民間信仰廟宇、風俗活動、名人故居、流寓人士史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人等。第三,重新梳理和確立各類文物保護單位,納入法治管理范圍。第四,在當今快速發展新城鎮背景下,名城、名鎮、名村將會受到一定沖擊,應將新城鎮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保護、開發名城、名鎮、名村資源,重點修復有關景點(如雷州城墻、遂溪蘇二村等),且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實際上,雷州這些文化資源大有潛力可挖,絕不讓于其他文化區。

(四)雷州文化宣傳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概念確定以后,應有一個宣傳和應用過程,才能表現其效果。為此,當前宜做好如下一些工作:一是在學術上、理論上力挺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在半島內外達成共識;從學術走向民間,從官到民,從半島走向全省,走向全國,走向海外,首先是華僑、港澳臺社會。二是動員、組織研究隊伍,深入研究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爭取更多成果面世。三是在文化規劃、建設中廣泛使用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概念,少用其他稱謂。四是擴大媒體宣傳,推出一批圖書、影視、廣告等相關成果。

作者:司徒 尚紀 單位:中山大學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网站| 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 黄色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爽到喷出水来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视频在线观看| 日美韩电影免费看|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激情吃奶吻胸免费视频xxxx|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99在线播放视频| 妞干网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国|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欧美在线视频a| 亚洲欧美日韩图片| 爱情岛论坛免费视频| 公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 老师我好爽再深一点的视频|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97精品在线播放|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 yy11111光电影院手机版|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中文字日本乱码|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欧美aaaaaaaaa|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男人天堂网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怡红院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厨房掀起馊子裙子挺进去视频 |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