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舞龍文化研究論文范文

舞龍文化研究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龍文化研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舞龍文化研究論文

1嶺南文化對廣東舞龍運動的影響

1.1開放與創新造就了廣東舞龍運動形式的多樣化

開放與創新是嶺南文化的一個代名詞,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理論創新的熱土,其經濟發展和文化升華得益于開放與創新精神。由于廣東臨海的地域環境使得它有機會接觸更多的異域文化,其文化形式更為多樣,特點更為鮮明。據廣東文化廳網[4]記載流傳于廣東地區的龍舞達30多種,其中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舞有9種,差不多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龍舞種類的三分之一,其龍舞種類之多與開放創新精神不無關系。廣東地區的許多舞龍運動在中原早已成型,但傳到廣東之后,受到嶺南文化的影響豐富了運動形式,拓展了文化內涵。流傳于廣東的各種舞龍運動,形式各異,特點鮮明,有打破男女禁忌的廣東湛江女子舞龍,有與火結合的浦寨火龍,也有與酒結緣的中山醉龍。如在湛江、雷州地區,傳承近五百年的傳統舞龍文化的同時,為了加強文化的保護,民間藝人打破許多不合時宜的落后形式,從人龍舞的服飾到動作編排等方面進行大膽的創新,使其呈現的人龍舞是融力量、藝術和動感于一體,形成一種更貼近現代審美意識的運動形式。醉拳為大眾所知,醉獅和醉龍卻并不多見,尤其醉龍更是如此,而中山醉龍演繹了幾百年歷史,完成了酒和龍舞的完美結合,形成了具有獨特氣息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1.2保守與尊重傳統鑄就了舞龍運動的原生態

李勤德的“試論嶺南文化的原生態形態”一文認為嶺南文化“保守性地延續著舊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它并不因物質文化的發展而保持同步性的改觀[5]”。思想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而對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是原生態文化延續至今的重要保障,真實地反映了嶺南文化的基本特性。民間藝術在傳承發展中往往會提出原生態的問題,就是要強調它的“原滋原味”。對歷史的忠實,用情景來反映當時的現實狀態,包括聲像、情景、人物、動作、聲響等真實的、本質的、自然的記錄。尊重傳統一向是廣東人民的良好習慣,從廣東許多傳統節日慶典的規模和形式中可以找到答案,醒獅的開光儀式、舞龍的點睛儀式、端午節的祭龍舟儀式等等,基本保留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如“寧舍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客家文化對傳統的尊重已到極至。正因廣東文化注重傳統,才會保留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如南拳、南獅、粵劇、端午的龍舟、農歷五月初八的龍母誕。舞龍運動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它并非一種體育運動,而是一種圖騰崇拜的民俗活動,或者是驅邪祈祥的民間儀式,所以舞龍運動的初衷是對原生態式宗教的情感傳承。因此,流傳于廣東民間的許多獨特的舞龍運動歷經數載還保留至今,散發出原生態的氣息,與廣東人民對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的保守性與尊重傳統的特點不無關系。

1.3勇敢與強悍培育了廣東舞龍運動的粗獷

班固在《漢書·高帝紀》中記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在挖掘嶺南地區先秦男性墓葬中往往隨葬有青銅兵器,反映了男性血族復仇、好相攻擊的落后意識和剽悍性格”[5]。廣東地處沿海沿江,漁獵所面對的危險遠大于農耕生活,在與江河、海洋為伴的地區民性一般較為強悍,勇敢的品質成為謀求生活所具備的前提條件。因為江河、大海的不可預知和瞬息萬變隨時可以吞噬一個弱小的生命,與大風大浪的搏斗從來都只是勇敢者的游戲。參加舞龍運動一般為青壯年,而且需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為湛江人龍舞,表演者頭扎黃、紅兩色頭巾,身穿短胯龍衣,臂、腿都扎著綁帶,顯得堅實有力,體現龍的威猛與大氣;還有與火結緣的“埔寨火龍”和“喬林煙花火龍”,“玩火”本是一種危險,沒有膽量的人是不會接觸這一運動項目的,如火龍表演者均赤膊上陣,在鞭炮和火把的指引下,三人舉起高達四米的龍頭和幾十人高舉龍身奔跑,舞龍者在鞭炮焰火中穿梭,以身上燒起的水泡越多為越吉利。中山醉龍表演中需要有酒助興,激情豪邁如龍一樣強悍矯健,在似醉非醉中演繹龍的千姿百態。

1.4商業文化有利于廣東舞龍運動經濟效益的提高

商業文化對嶺南文化的個性起著主要作用,是形成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差異的重要因素[6]。鴉片戰爭之前,廣州作為一口通商,是當時中國和東南亞的一個最大的商埠,中國南方各省有幾百萬居民依靠廣州這個市場為生。到辛亥革命前,廣州商業已經形成100多個行業[6]。雖然廣東舞龍運動的產業化程度并不高,但相比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言,總算是走在前面,畢竟它存在的經濟價值和商業機會還是比較多,尤其是在節日慶典等活動中。商業文化的發達為廣東舞龍運動的發展提供兩方面的支持,其一是經濟上的資助,龍代表著一種吉祥、平安,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有這方面的信仰,即通過發放“利市”討“彩頭”,祈求一年的生意順順利利,紅紅火火。所以許多商人愿意出資贊助當地舞龍隊,從資金上為當地舞龍運動的開展提供保障。其二是廣東人對舞龍運動的喜愛為舞龍運動的市場運作提供機會,舞龍表演在廣東地區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的出場費,具有經濟效益的運動項目為進軍市場提供了可能。如在廣東早已有了龍獅制作行業,包括器材、道具的批量生產,并遠銷港澳地區。還有一些專業的舞龍舞獅表演團隊為市場服務,如以觀光旅游為主的佛山黃飛鴻的相關景點每天都有專業的龍獅隊為觀眾表演精彩的節目。還有很多學校和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龍獅隊,并隨時為市場服務。

2廣東舞龍的文化價值

2.1嶺南文化的載體

嶺南地區與龍有關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如在廣州一帶留下的諺語“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三月二十三,掘尾龍拜山”,從現在龍母誕的規模和影響力可見,嶺南地區尤其是西江流域對龍母的信仰依然有增無減,每年前往龍母廟朝拜的信徒達十萬人以上。還有南方龍族團的黎族,“宋朝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24)中記載:‘故老傳說,雷攝一蛇卵在此山中,生一斐,號為黎母,食山果為糧,巢林木為居……。’”[7]可見黎母是雷攝一蛇卵而生,雷、龍、蛇本為一體。另據寶鏡灣磨巖石刻畫中清晰可見有人形、海船、龍、鹿等圖形……[8]。無論從民間傳說還是考古史料,龍文化在嶺南人民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而衍生如此豐富的舞龍運動絕非巧合。全國“舞龍”有40多種,而在廣東竟占36種之多,全國評“舞龍之鄉”非廣東莫屬[9]。嶺南地區人們的經濟活動一般與水有著密切的聯系,水中的生物如蛇、鱷魚、鯊魚等都會給他們造成生命的威脅,而在民間的傳統觀念中龍是一種生活在水中能主管水中一切生物的神獸或者是神仙(龍王),因此模仿龍的形象以及活動習性能獲得龍的保佑,所以在嶺南地區人民有斷發紋身的習慣,其紋身就是紋的龍形。嶺南人民對龍是充滿敬仰的,并無畏懼和厭惡之情,由此而產生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正詮釋著嶺南民間對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時也承載著嶺南文化中的部分民俗民風景觀。

2.2寄托嶺南人與水的美好情緣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玉部》寫道:“瓏,禱旱為玉;從玉,龍聲”[10],而這種龍形玉即為“瓏”,天旱時求雨的禮器。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論衡·感虛篇》:“龍聞雷聲則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龍乘之。云雨感龍,龍亦起云而升天。天極云高,云消復降”[11]。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對龍具有主管云雨的說法深信不疑,由此而產生中國古代龍與云雨相關傳說。嶺南人民自古以來依水而居,生活與水密不可分,形成了以水為主題的文化體系。廣府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水文化,嶺南文化的精髓,離不開一個字———水。[12]地處祖國南疆的嶺南,五嶺之隔阻礙了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致使古代嶺南地區生產力低下,一直被人稱之為“南蠻”,但嶺南地區橫跨亞熱帶、熱帶、赤道帶,具有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充沛的雨水、陽光,以及豐富的生物資源,為嶺南人民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繁衍生息提供條件。因此在嶺南地區,天氣的陰晴旱澇直接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一直成為民間民俗活動的重點。而龍所具有的超自然能力正是人們所期待的美好意愿,祈求風調雨順,風平浪靜正與嶺南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因為降雨是否適量關系到人們的生產耕作,海面的風平浪靜則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所以人們所期待的是龍能控制這一切。嶺南民間民俗活動中對龍的崇拜其實就是人們期望與水的和平相處,并通過舞龍的方式表達人們對“龍”的敬仰和對“水”的期望。

2.3中華文化傳承的紐帶

嶺南文化不管地域特色如何顯著,其文化的本性始終是一脈相承的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從未間斷。龍的傳人當屬每個國人所認同的事實,即使走出國門到達世界每個角落都不容改變。由于受到地理、人文環境以及古代當政者的地域歧視,中原文化的輻射和統攝力未能影響到嶺南文化的全部,從而形成了當今涵蓋農耕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等多元化的文化體系,而且各個文化體系在嶺南地區都能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其中以龍文化為紐帶的中華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主要形式。“圖騰文化”屬于社會初級階段人們的一種宗教信仰,其中“龍圖騰”成為屬于漢民族的崇拜物,“龍”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民族的族微,地處祖國南疆的嶺南地區也不例外。流傳至今與“龍”有關的習俗就有正月舞龍、二月祭龍節、五月賽龍舟等,并形成了與中原龍文化稍顯不同的“龍母文化”,在嶺南地區“龍的傳人”的意識中,龍母是他們一位偉大而慈祥的母親。廣東客家人為了避戰亂、逃災荒而移民嶺南,構建了既具有農業形態又能防御敵人的住宅建筑“圍龍屋”,以“圍龍”而命名的住宅體現了客家人的團結,又保持著堅韌的文化持久力,始終不忘自己是“龍的傳人”。由于廣東地處沿海,與外界的交流比較密切,許多廣東人遠居海外,而舞龍成為聯系海外炎黃子孫共同情感的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3結論

2012年“豐順‘燒火龍’,10萬游客擠爆山村”[13],如此規模的舞龍表演實屬罕見,歸其原因不外乎人們對這一項目的喜愛,而喜愛的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因素。民族傳統體育的根在民間,其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當地群眾的支持和喜愛,由此而融入到群眾的生活之中,其運動特點的形成顯然離不開地域文化的影響,因此廣東舞龍運動的特點能在嶺南文化中找到答案實屬民族傳統體育的共性。嶺南文化為廣東舞龍運動的發展提供文化動力和素材,同時廣東舞龍運動的發展也成為嶺南文化的傳播載體,承載著嶺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拉近了與祖國文化的距離。

作者:王春光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體育系

擴展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 小莹与翁回乡下欢爱姿势|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1区2区3福利| 中国xxxxx高清免费看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没带罩子让他玩儿了一天| 办公室娇喘的短裙老师在线视频| 被猛男cao尿了|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性色生活片毛片| 在线日韩理论午夜中文电影| 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 把英语课代表按在地上c网站| 久久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 欧美三级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男女无遮挡边摸边吃边做|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野花社区视频www|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电车痴汉在线观看| 午夜时刻免费实验区观看| 青娱乐手机在线|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awyy爱我影院午夜|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98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免费| 东北大坑第二部txt| 无码av大香线蕉伊人久久|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最近高清日本免费|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欧美深夜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看|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免费a级毛片高清在钱|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