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儺戲儺文化研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四川儺戲的田野調查
前文已簡要交代了四川儺戲研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藝術學科,它的具體起因也較為有趣和復雜。1981年5月,中央有關部委開展了“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國家文化藝術志書編纂工程,明文規定以我國現行行政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編撰成冊。于是,《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由四川文化主管部門籌組編委會及編輯部。1984年3月,經四川省委批準,《中國戲曲志•四川卷》編委會由四川省文化廳廳長杜天文任主任委員,四川省民委主任孫自強、四川省劇協主席李累、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院長席明真及省文化廳副廳長郝超、嚴福昌任副主任委員,編輯部主任由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于一擔任,負責志書的日常編纂工作,在上級總編委會、編輯部的統一部署下,開展此項國家藝術科研項目。于是,在省編委會的統一部署下,一項規模巨大,參與人員眾多的四川戲劇歷史與現狀的普查工作在全川蓬勃開展起來,對熟知的川劇、燈戲、曲劇、越劇、評劇、漢劇、晉劇等劇種做深入考察。其間,還發現了民間民俗活動中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戲劇劇種的大量遺存,諸如“鬼臉殼戲”(面具戲)、壽戲、愿戲、陰戲、陽戲、跳壇、慶壇,乃至用于婚嫁的賀戲、喪葬民俗中的喪戲以及流行于藏區不同方言區的多種藏戲劇種。羌族地區亦有釋比戲和人們習稱的苗端公、彝道士的法事儀式“跳小三”、“踩九碗”及土戲和哭嫁禮儀的“打繞棺”、“守大夜”、“手擺舞”,羌族的“跳沙朗”,藏族的“跳鎧甲”(一種祭祀儀式舞)和古老的“祭八臘”、“秧苗戲”、“彩蓬戲”,還有盛行于元宵燈節的“起燈”和“送龍燈歸大海”等祭拜儀式戲以及屬于佛教的佛壇戲,屬于道教的師道戲等。這些戲劇形態樣式各異,表演獨特,或流行于民族地區,或依附在民間婚喪嫁娶的民俗之中,甚至流行于宗教醮壇活動之中。面對田野調查中發現如此眾多樣式各異、表演獨特的戲劇品種,如何處置,如何稱謂,是一個難題。如果像過去一樣不予面對,不予研究,一概排斥,顯然是不妥當的,不負責任的,也不合乎我們編修《中國戲曲志》的初衷。對這些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做出科學論斷,并給以恰當稱謂,亦非易事。
面對如此局面,經四川省編委會多次研究,并經領導、專家的鑒定,于是認定這些以酬神求佑、婚喪嫁娶或因民間信仰,為求山寨平安、人壽年豐的戲劇樣式,皆應列入“儺戲”范疇,歸為“儺戲”劇種,并統稱為“四川儺戲”,由此作為一個劇種列入《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之中。劇種名稱有了,但田野調查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知道了”的層面,還必須對這個劇種的藝術特征、演劇規律等做系統、完整的研究。經過編委會、編輯部的多年研究,并與各地儺戲工作者商討,同時對已發現的幾個較為完整的儺戲劇種進行了梳理和求證后,大家達成一個共識:這些在民間流傳的“四川儺戲”是一個龐大的演劇體系。它是在一個完整的儀式程序中,或是祭祀儀式過程中以儀式程序為主線,統領全局的一種演劇藝術。這種演劇樣式在外省市和其他一些國家被稱為“儀式戲劇”。由此,我們還對已全面調查的幾個儺戲劇種如“蘆山慶壇”、“梓潼陽戲”、“射箭提陽戲”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剖析。
以“蘆山慶壇”為例,《蘆山慶壇》整出戲共有“九折”,包括:“開壇”(法師、土地、土地婆開壇儀式)、“放兵”(放兵請神護法、護壇)、“出土地”(全折戲多有各方土地神)、“請神”(法師迎請各路天神蒞壇賜福)、“童子請仙娘”(似一丑一旦的民間燈戲)、“出倮倮”(表現一人因征兵入伍哭別家鄉親人)、“出二郎”(二郎神救母故事)、“踩九州”(祈九州方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收兵禮壇”(法事完成儀式)。而且,在演出過程中,依主家意愿,可插演蘆山花燈戲或川劇《滾燈》等,還可在“開壇”前、“扎壇”后加演《靈官鎮壇》等儀式劇。這“九折”(正壇)劇目既有娛神為主的“請神”等法事儀式,也有娛人為主的“出土地”、“童子請仙娘”、“出二郎”等戲劇故事,而且還有“一折壇一折燈”的演出習俗,在壇事過程中插演花燈戲、川劇劇目乃至民間雜技。“蘆山慶壇”就是在一個完整酬神儀式過程中穿插活潑、生動的戲劇演出,既表達人們對神的敬意,又顧及觀眾娛樂欣賞的需求。這種將法事儀式與戲劇演出進行巧妙的有機組合,正是儺戲與一般戲劇演劇方式的區別所在。又如,綿陽“梓潼陽戲”的整個演出共分兩個部分,前半部是請神、禱神的法事儀式,后半部演出“天戲”、“地戲”等劇目。所謂“天戲”,是用造型各異的三十二個提線木偶扮演川主、藥王、土主、關公、韓信等天神,所以,全戲有“三十二天戲”之稱?!暗貞颉眲t由演員扮演鐘馗、二郎神等演驅邪、捉鬼的故事,亦稱“三十二地戲”。最有特點的是在演《二郎掃蕩》一劇時,二郎神在當方土地、主家、主事、主持法師等人的伴隨下走下舞臺,逐屋、房、豬圈、牛舍“掃除”邪祟,以保主家全家清靜、豬羊滿圈、人壽年豐。最后,二郎神等一行在鑼鼓樂隊的伴送下,押著裝滿“魯班制造”的“神船”逐入村頭河流,意為二郎神等已將惡鬼、邪祟“逐下揚州”,從此地方太平,安居樂業。這出戲形象地再現了先秦時年終“方相氏率百隸逐室驅儺”的情景,演劇方式頗為奇特,歷史意義尤為深遠。除此,廣元“提陽戲”則有一套自己的演出程序。在儀式劇目中,除表現“太白金星”聯合“孫悟空”下凡間除祟提妖外,也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劇目,同時還規定凡演出必演“三女戲”(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開壇、尾聲必演《靈官鎮壇》。
不過,四川儺戲具有與其他儺戲共同的宗旨、演出儀程外,尚有自身特殊的演劇特點。如一般儺戲的演出隊伍由法師(道士)、藝人(或樂隊)組成,而四川的儺戲還有提線木偶參與演出。其中,由法師完成請神、送神的儀式,三十二個提線木偶表演“天戲”,而“地戲”則由端公(藝人)扮演,所以,其演出隊伍以法師、藝人、提線木偶等為主要組成部分。此外,它還有“正壇”、“耍壇”之分?!罢龎奔窗闯绦蜓莩?,“耍壇”即在壇事過程中可以插演川劇、花燈戲等其他戲劇劇種。因此,整個演出具有“既娛神、亦娛人”的社會功能。似這種將嚴肅、枯燥的法事儀式與有趣、生動的藝術故事扮演以及技術高超的提線木偶表演有機融于一場壇事演出之中的戲劇結構非常特殊。這是歷代民間藝人智慧的表現和驚人的藝術創造。通過田野調查,我們對四川儺戲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搜集了不少戲劇演出本、手抄本。史論方面已出版《四川儺戲志》、《四川少數民族戲劇》、《四川民俗戲劇》(嚴福昌主編),研究專著有《巴蜀儺戲》(于一著)、《古儺神韻》(于一編著)、《四川目連戲調查研究文集》(杜建華著),還有由臺灣《民俗曲藝》叢書和南天書局出版的《梓潼陽田野調查報告》(于一、王康、王文漢合著)、《蘆山慶壇田野調查報告》(于一著)、《合江縣泓濟訣罡密譜》(于一、童祥銘、張松琴合著)、《羌族釋比文化探秘》(于一、羅永康等編著)以及《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等。除此,還有不少儺戲、儺文化的研究文論,發表在《中華戲曲》、《戲曲研究》、《四川戲劇》等國家和省市的報刊、雜志上。不過,通過調查也認識到,四川儺戲是一個龐大的藝術復合體,涉及的學科甚多,包括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所以,對儺戲的研究必須顧及各門藝術學科,全面、科學、辯證地分析調查,切忌粗糙、簡單論斷。這部儺戲劇本選也涉及歷史文化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學科。為使儺戲這門藝術學科更好地發展,研究人員須提高修養和政策水平,以保證出版高質量、高水平的儺戲著作。
二、加強研究,再展古儺風貌
總的來看,目前四川儺戲的研究,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現有成果認真總結、整理,鞏固其藝術成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了解了四川儺戲確系一門獨特的演劇藝術,實是四川文化事業的一大發現。而儺戲又是一個龐大的演出系統,組合情況十分復雜,內容、形式亦良莠并存。故要對已有資料進行認真、細致的整理,不因工作失誤致使寶貴成果白白流失。尤其是目前國家正大力倡導對“非遺”文化的搜集、整理,要把對四川儺戲的認識提高到對國家傳統文化、國家“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高度來認識。為此,要繼續對四川儺戲進行發掘,加大研究力度。其二,四川是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大省,儺戲多分布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以及不同民族地區和民間民俗文化之中。加之一段時間來,對儺戲、儺文化的研究人們還存有認識障礙,故對其調查、研究仍有較大難度。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對優秀的古老文化也會提高關注。在我們的深入調查、研究中,要以不怕艱苦、只爭朝夕的精神繼續進行田野調查,發掘和收錄更多儺戲、儺文化資料,為進一步開展儺戲研究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爭取更大成績。其三,儺戲研究的發展與展望。經過多年社會調查可以看出,四川儺戲劇種眾多,藝術特色明顯,確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戲劇劇種,其歷史可謂悠久漫長。僅以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和青銅巫師形象為例,據文物單位鑒定,其歷史距今約有三千八百多年,而儺儀、儺俗已于四千多年前在四川大地上盛行,歷史遠早于《論語》中“鄉人儺”之說千年之久。幾千年來,儺俗、儺儀、儺文化一直得到有效傳承,是巴蜀大地遺存的文化瑰寶,其在改革開放時期幸獲挖掘、發現,確系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藝術成果。
不過,在我們回顧近期四川儺戲研究成果的同時,亦需清醒看到存在的問題。與兄弟省市儺戲、儺文化事業的研究和發展狀況相比,四川儺戲、儺文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還不夠,尚有不小差距。貴州、湖南、廣西、江西、安徽等地視儺戲、儺文化為經濟、旅游的支柱產業,加強研究,重視建設,不但在本地扶植發展,而且還組織到法國、德國、韓國、聯合國總部等進行展演或文化交流。四川雖說儺資源十分豐富,但大都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偏僻城鄉之中,演出劇團皆系民間業余戲班或祖傳家班,加之近年來農村青年多外出打工,戲班后繼無人,生存甚為困難,而從事此項研究的專業人員非常稀少,開展研究深感力不從心。為深入發展四川儺戲、儺文化藝術研究事業,使古儺文化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期望有關宣傳及文化部門加強領導,配備隊伍,使四川儺戲、儺文化研究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四川文化強省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嚴肅單位:國家一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