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文化產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產業是在一定資源基礎上通過文化挖掘、品牌創意、優勢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創新形成的業態,良好的歷史文化稟賦往往給予特定地域發展文化產業以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表里山河的三晉大地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異常豐富,“晉善晉美”是極為準確的概括。自然風光、人文積淀、紅色文化、藝術表現、民俗風情等為山西發展多種形態的農村文化產業模式提供了極為雄厚的發展基礎。1.特色鮮明、品格各異的自然風光提供了親近自然的絕佳選擇。南北東西差異性的自然風貌使三晉成為我國北方旅游休閑的絕佳勝境。北國雁朔風光的壯闊,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遠,黃土高原溝壑的縱橫,黃河壺口奔騰的氣勢,加之山西北部夏季氣候的涼爽、便利的交通都使山西具備了發展觀光旅游、休閑旅游的條件。2.積淀深厚、極富魅力的人文傳統提供了認知三晉文明的廣闊課堂。華夏發源的歷史蹤跡、內陸農耕文明的開拓業績、遍布全省的宗教寺廟及其文化、不同時代產生深刻影響的各方面杰出人物、晉商文化的誠信進取精神、南北各地各具神韻的非遺制作等,都是華夏文明在三晉鑿刻的歷史痕跡,鄉村常態生活中亦處處散發出歷史文化深厚積淀的魅力。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獨特空間是認知華夏文明絕好的課堂。3.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提供了感知我黨發展歷史的生動講堂。一百多年反壓迫求解放的艱辛歷程中,三晉兒女英勇不屈,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非凡業績,武鄉、左權、黃崖洞等紅色遺址是最好的見證;建國以來三晉兒女戰天斗地、改造自然,大寨、西溝、右玉等創業之地仍歷歷在目。4.異彩紛呈、花樣繁多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的寬闊大舞臺。山西的左權小花戲、河曲二人臺、孝義皮影戲、祁太秧歌、絳州鼓樂等聞名全國,享譽海外;各類民間舞蹈、鼓舞、秧歌舞、獅子舞、高蹺、旱船、背棍、鐵棍和抬閣等極具審美價值;民間繪畫、剪紙、面塑、磚雕、木雕、造像等藝術表現傳神。觀賞歲月中留存的這些瑰寶,定能幫助人們深化對中華文化神韻的理解。5.淳樸厚重、魅力無窮的民俗風情提供了休閑娛樂、回歸傳統的溫馨空間。三晉民間故事笑話、傳說典故、交往禮俗、婚俗節慶、食俗居俗等生動展示出千百年間民眾勞作生息、繁衍發展的圖景,徜徉其間品味咀嚼,其淳樸厚重的內涵令人感喟。總之,潛心挖掘資源稟賦的豐富礦藏,用足用好其文化內涵,發展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視野就會充分打開,境界起點就可不斷提高,思路辦法也會愈益豐富。
二、在推進相關要素深度融合中促進山西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在深度挖掘多元融合中強化農村文化產業的文化魅力當今時代,人們已不再滿足于被動、刻板地享受一種文化消費,而是將旅游等文化產業消費看作是一種文化體驗,從中更多希望獲得的是獨特的精神感知和滿足。適應這種需求,國務院2014年3月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國務院2014年8月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創新文化旅游產品,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旅游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在某種業態中融匯多種相關元素,在向人們提供一種服務時滿足其多方面需求,同時獲取更豐厚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譬如,央視在山西忻州農村拍攝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后,村民把當地生產的小米裝在刻有“喜耕田小米”的葫蘆里去銷售,葫蘆有“福”、“祿”的美好寓意,刻上“喜耕田小米”,植入文化附加值,簡單的農產品就增值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農村文化產業許多門類的發展都可以通過挖掘文化附加值提升其社會效益,進而提升經濟效益。一個鄉村休閑景點,如果只簡單陳設供游客觀賞的風物,人們往往會因其缺乏更多內容而較快離去。但如能增加演藝項目,游人為看演出就要住下,因此就產生了住宿、餐飲、消費、購物需求,與相關旅游要素的融合就延展了鄉村休閑的產業鏈,經濟效益也就隨之增加了。
(二)推進農村文化產業與農村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產業,其最終受益主體都是農民,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文化產業會因此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與經濟價值。對農村文化產業產品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追求,也要求我們從提升農村經濟整體實力的角度,一體化推進兩者協調發展。山西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高起點謀劃、整體性開發是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的明智之舉。如山西享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譽的皇城相府在開發中秉持了“綜合創新,集成創新”的理念,融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一手做足做好皇城相府的文章,恢弘的古典官宦建筑、重現歷史盛況的開城儀式《迎圣駕》、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音會都展示了皇城相府厚重的文化內涵;一手打造融合多種產業要素的綜合開發,現代氣派的大型文化演出,體驗現代田園風光、采摘品嘗新鮮瓜果的相府生態園豐富了景點文化內涵,提升了景區文化品位。皇城相府由此榮獲“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僅2014年春節假期,景區就接待游客5.54萬人次,門票收入達310.24萬元。成功的范例還有臨汾古縣,其特色文化不僅催生了各類鄉村文化產品,也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全縣有5000余名婦女從事手工布藝制作,成立了“錦織”土織布、“紅梅”布藝、“俏姑娘”編織等協會,僅“春媳婦”土布鞋協會就有200余名婦女聯手從事土布鞋制作,其產品銷往北京、廣州、韓國、日本等國內外城市,2011年手工藝品的營業額達到200萬元。
(三)拓展農村文化產業相關要素融合發展的廣闊空間作為一種綜合性、滲透性、關聯性極高的產業,文化產業與多個產業存在天然的耦合關系。推動農村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會帶動其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也必將促進其文化價值理念向相關產業滲透,推動相關產業升級。1.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的融合發展。近年來山西各地強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融合發展的成效,從實踐角度證實了這是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有效路徑。政策性激勵、地方社會民間的合力作用使絳州鼓樂、絳州澄泥硯、聞喜花饃、平遙推光漆器技藝、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廣靈染色剪紙、洪洞走親習俗、清徐徐溝背鐵棍、老陳醋釀制技藝等非遺保護通過生產性開發得以傳承,眾多農民也因此得到了就業機會。2.推進文化展示與深度參與體驗文化的融合發展。處于現代生活緊張節奏中的人們,常希望通過鄉村風光與鄉野生活的感受暫時緩解疲憊的身心,鄉村生活因此成為許多城里人復返自然、回歸既往、寄托情感的難以抗拒的誘惑。以傳統物件、食物、場景,傳統制作等方式為人們提供傳承歷史,留存記憶的氛圍,使其通過鄉村旅游能夠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就成為了拓展空間,深化產業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如山西孝義賈家莊村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展示的犁、耬、耙、碌碡、紡車、風箱、水車等傳統農具讓游客觸摸到了幾千年的農耕生活中農民的生產勞作,感受到與現代生活的強烈反差,其心靈感受自然是城里人難得體驗、久久難忘的。3.推進文化展示與演藝業的融合發展。如前所述,消費者享受文化產品往往希望得到更具內涵的多方面感受,尤其是體現特定地域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風貌的精心制作,往往更能給農村文化產業錦上添花。山西在這方面不乏范例。號稱“民俗文化三絕”的孝義皮影、木偶、碗碗腔的展演,讓眾多游客流連;折子戲中變臉、甩發、噴火、舞長綢、梢子功、翎子功等高難度特技也讓觀眾叫絕,精心打造融合地方歷史文化的藝術精品,鄉村文化產業亦能成為人們盡情享受的民俗文化盛宴。4.推進休閑觀光旅游與耕作農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搭建親身體驗的平臺,改變游人單純旁觀者的身份,使人們通過勞作“過程”形成更豐富的感受,找尋更多樣的樂趣亦是增強農村文化產業內涵、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以采摘這種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的常見項目而言,如果不是讓游人直接采摘成熟的果實,而是將土地租給他們,由農民指導其種植,使其親身體會從種到收的過程,最終品嘗親身勞作的成果,就既能滿足城里人嘗試感受新奇的心理,得到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體驗,又能通過出租土地、輔導管理增加農民收入,傳統的種植農業與文化產業的對接由此就衍生出一個新的業態———體驗感受式產業。這已經是發達國家和國內許多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成功推行的辦法了。綜上所述,密切跟蹤消費需求,準確把握市場動向,以挖掘文化內涵為先導,不斷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各要素的深度融合,農村文化產業的層次才能不斷提升。
三、發揮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共同作用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
(一)以市場導向引領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的文化消費需求將更加旺盛,農村文化產業迎來了全盛發展的大好機遇期。隨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文化市場正逐步從追求規模的粗放式發展向追求品質的集約式發展轉型。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早已超越了簡單吃吃、簡單逛逛、簡單玩玩的階段,變得更注重品位、更追求多樣、更具有個性,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內涵,農村文化產業也遠不是搞些“農家樂”、“采摘節”就能吸引來城市人了。在這一時代趨勢下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就必須密切關注社會需求動向,研究和有效追蹤消費者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準確把握市場脈搏,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產品內容與供給方式,通過增加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提升文化內涵,以文化底蘊吸引游客。
(二)有效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發展中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強其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導、服務和監管職能,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各項政策,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金、稅收、建設用地等方面的支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如2014年3月國務院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8月國務院又《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基層各級政府引領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以準確把握黨和國家這些政策法規的實質為先導,在引導、服務、監管中大力宣傳這些主張;其次,各級政府組織要針對各地歷史文化資源條件,針對各地發展地方經濟、文化的整體布局,針對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現實需求適時制定出臺引導、支持、鼓勵其產業健康發展的地方性政策;再次,基層政府組織在實踐中要經常關注研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與困難,通過積極的政策幫扶、有效的資金注入、優惠的貸款貼息、必要的項目補助和必要的人才培養保護,為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排憂解難,為其持續邁向產業高端不斷注入活力。
(三)注重發揮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領頭雁”的作用農村文化產業是立足鄉村帶領廣大農民奮力開拓的產業,是需要通過不懈奮斗艱苦努力方能見效的產業,是在許多地方不被人理解、不被人看好因而缺少必要支持的產業,這些困難決定了農村文化產業創業開發的艱巨性。同時,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又要求其創業主體具有較高的智商、較好的創意、開闊的視野和過硬的經營管理能力,必須是膽識過人且非常難得的杰出人才。探究我國和山西許多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成效顯著的范例,大多都能發現這些“領頭雁”的突出作用。例如皇城相府產業持續向高層次邁進的成功實踐,離不開皇城村“領頭雁”張家勝的突出作用。再如山西廣靈剪紙的第六代傳承人高清紅,自小就有極為過人的剪紙創作技藝,2004年她牽頭成立青紅剪紙藝術有限公司以來,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培訓當地農民1000多人,專門建立了廣靈縣剪紙產業文化園,帶領全縣上萬農民從事剪紙產業,用市場的力量使剪紙這一傳統文化形式重現生機,也使萬千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我國全面邁向小康的前景為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只要我們始終秉持文化產業“為人”的基本價值取向,積極作為、有效推進各相關要素的深度融合,山西農村文化產業就必將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作者:劉桂蘭單位:山西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