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恩施州生態文化價值觀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觀———恩施州傳統生態文化的價值取向
(一)崇尚“天人合一”和諧利用自然生態觀。土家族先民居住在崇山峻嶺、溝壑縱橫、河流川息,且氣候濕潤的武陵山區。于是,依山傍水而建造的吊腳樓成為土家人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真實寫照,也凸顯了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美妙輝映。在土家族服飾上,表現自然界花鳥蟲獸的織錦圖案最多,“茅古斯舞”的裝束全部是直接來自于自然的植物。土家族的飲食全來于自然,厥粑、合渣、油茶湯、臘肉等制作食材都是自然界的動植物。
(二)強調可持續發展,保護自然生態觀。如苗族有歌說“人是樹上花果,山與日月同在”、“人在一段,山在一世”、“人是過路客,總向山水別”。土苗人熱愛自然,也愛種樹,流傳在利川的《栽樹歌》“正月栽樹正月正,包栽包活包成林;希望收獲加緊干,季節來了不等人。二月栽樹正時間,趕緊載杉莫偷閑;要趕季節載好樹,莫等杉苗抽了尖。三月栽樹清明時,樹子脫皮活不成;一來要忙積肥料,二來田間也要耕。”并且青年男女戀愛也與樹有關,“苗家世代愛種杉,阿哥種杉妹嫁他。想要成家山林配,不種杉樹不成家。”
(三)強調適度改造自然的生態文化觀。武陵山區山大山深,地勢陡峭,地貌復雜。土家人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條件開發梯田,梯田一般都依著水量較大的天然水溝而建,利用自然溝渠形成天然的灌溉系統。這些生態文化通過自然環境的適當改造,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維護了生態平衡。
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把保護作為根本———恩施州當代生態文化的價值定位
(一)樹立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相統一的生態理念。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提出:要堅定生態立州不動搖,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發展壯大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用生態文明的力量推動美麗恩施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恩施州的發展只能走一條新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二)要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相統一的發展理念。恩施州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其也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山區。恩施州所轄2市6縣均屬國家重點貧困縣,全州有39個重點老區鄉鎮,1,888個貧困村。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保護生態,不是唯生態而生態,而是要把生態建設、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融為一體,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使全州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
(三)樹立發展速度最優與資源消耗最小的效益理念。對恩施州這樣一個欠發達、欠開發的地區來說,堅持又好又快發展,是不斷縮小同發達地區差距、實現跨越式的根本途徑。既要高度重視發展速度問題,又必須高度重視發展效益問題,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
三、恩施州生態文化價值觀建設的對策
(一)構建生態文明社會是恩施州生態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1.加強領導干部生態意識和勇于擔當的生態責任意識。黨委、政府是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領導干部是關鍵所在。一要強化領導干部的生態文化價值意識。領導干部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要遵循生態閾限規律,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理念,用生態的尺度來衡量自己所管轄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二要強化領導干部勇于擔當的生態責任意識。領導干部作為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社會經濟重大事項的決策者,對生態文化建設擔負著不可推卸的生態責任。三要強化領導干部的生態文化經濟意識。生態文化產業是一種既發展經濟又保護文化資源環境的產業模式,各級領導干部要把保一方青山綠水作為重要政績。2.加強企業的生態意識,鼓勵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和循環經濟。企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也是主要的排污源之一,企業必須在建設生態文化意識的同時,承擔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態責任。一是企業樹要立生態文化觀。二是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和循環經濟。要改變傳統的高物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生產模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無論產品設計、原材料選擇還是工藝生產、技術選擇、能源使用上都要以環境保護為目標,使企業真正地實現人與自然、企業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是恩施州生態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1.科學規劃生態文化產業布局,著力培養市場主體,推進生態文化向產業化發展。科學的生態產業規劃是推動生態文化產業建設的前提。恩施州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州一是要“以生態為主線,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核心,以市場為方向”,把“六大產業鏈”作為重點,根據八個縣市的資源優勢,制定出一個更加細化的生態文化產業規劃。二是要著力培養和發展一批有實力的生態文化市場主體。要加快推進生態文化產業市場化發展,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進入法律法規和政策未禁止的生態文化產業領域,重點培育一批民營龍頭文化企業。三是要大力推進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打造一大批生態文化精品并推向市場,實現經濟效益與弘揚生態文化雙贏的局面。積極探索政府投資型、政府拉動型、混合經濟型、招商引資型等新型園區建設模式,讓園區經濟成為恩施州經濟發展的又一動力。2.振興民族生態文化,以“三個需求”為目標,培育生態文化市場需求。一是要鼓勵和引導消費方式轉型。近幾年,隨著恩施州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具備購買不同層次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能力。從全州來看,一些高端消費者,舍得買奢侈品、買名車,也舍得花錢去外地、國外旅游,但大多數人認為恩施州原生態文化過于粗放不感興趣;一些中端消費者舍得打牌玩樂吃喝,卻不舍得花錢看電影、買圖書。因此政府要引導培養人們生態文化消費方式轉型,市場要推出供多層次消費的文化消費產品。二是加強宣傳,擴大外地市場需求。旅游業現已經成為恩施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三是培育國際市場需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恩施的綺麗山水是民族的瑰寶。
(三)完善生態文化制度建設是恩施州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1.建立生態政策保障機制。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政策配套,建立完善生態建設的政策體系。結合實際,不斷完善生態扶持機制、生態激勵機制、生態約束機制等,出臺生態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強化政策保障。2.建立生態決策評估機制。對重要工程、重大項目建設實行生態評估聽證制度,對環評不過關或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不符合生態旅游試驗區要求的工程和項目,一律不予立項。3.建立生態考核評價機制。地方政府要對環境質量負總責,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探索建立生態建設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把生態建設納入年度實績考核內容,增加綠色GDP權重,發揮政績考核指揮棒作用。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過程中,落實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4.建立生態法治保障機制。恩施州應該根據實際盡快建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保護生態環境的地方性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完善生態法規體系,逐步建立較為完整的生態法治制度框架。要充分考慮州情,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獎勵制度、生態環境破壞處罰制度、生態文明行為規范。
作者:劉楊 單位:中共湖北恩施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