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生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第一,生態文化建設基礎明顯加強。近年來,廣西抓住國家重視林業建設的重要時機,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為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網站資料,2011年廣西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600億元,累計完成造林總面積3億多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5%,全區有梧州、南寧、柳州3個市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桂林、欽州二市榮獲“2011年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稱號,123個縣達到自治區林業生態縣建設標準,建立52處森林公園(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0處,自治區級森林公園26處),2處濕地公園。第二,生態文化精品工程持續涌現。廣西形成了一批以資源八角寨、龍勝溫泉、賀州姑婆山、金秀大瑤山、上思十萬大山、南寧良鳳江、百色大王嶺、靖西通靈大峽谷和龍虎山、大明山、貓兒山等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文化工程。這些特色精品工程的形成,為推動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建設形式豐富多彩。近年來,廣西區黨委、政府先后作出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建設林業強區的重大決定,著力打造西江千里綠色走廊和北部灣綠色生態屏障,投資1.5億元建設“桂粵港澳青少年西江千里綠色走廊”;2011年自治區綠化委員會、林業廳在全區開展“森林城市”、“森林縣城”、“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森林通道”、“森林單位園區”、“森林街道”和“森林校園”創建評選活動;全區有浦北縣北通鎮清湖村、梧州藤縣道家村、田陽縣百育鎮九合村等8個村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巴馬瑤族自治縣、灌陽縣、平樂縣等7個縣被列入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范圍。第四,生態文化產業蓬勃興起。廣西培育了一批如南寧大明山國際山地養生旅游節等獨具特色的現代演藝、娛樂等新興文化產業,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緊緊依托當地林業資源,舉辦各類生態文化節會,發展壯大節會產業,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鞏固提升傳統產業,打造了一批如廣西金秀“世界瑤都生態養生文化節”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弘揚生態文化的知名品牌,傳統生態文化產業的優勢十分明顯。
(二)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廣西生態文化建設起步晚、基礎薄,標準不明晰、體系不完善,因而廣西生態文化產業多為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對生態文化產業建設認識還不夠。在廣西許多地方,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剛剛起步,一些領導對生態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化素質提高中發揮的引領作用認識不足,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支持力度也不大,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解決。第二,生態文化產業建設投入不足。廣西生態文化產業建設戰線長、領域廣、內容多,既有宏觀管理的內容,也有基礎建設的內容,還有思想意識的內容,一些地方雖然加大了對生態文化產業的投入,但規模都很有限,嚴重制約廣西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向縱深發展。第三,載體建設力度不夠。由于廣西缺乏對生態文化產業載體的明確定位,對于自然人文景觀是否能夠建設成為生態文化載體的判定和載體所應具有的標準的衡量還不夠成熟,森林、濕地公園、生態文化知識教育基地、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文化展覽館、生態民族風情園等都有待于進一步增建和擴建。第四,生態文化產業層次亟待提升。廣西的生態文化產業從整體上講,還存在規模小、結構單一、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大多數生態文化企業只重眼前利益,生產的產品都是簡單的外在加工,對潛在的文化價值開發不夠。
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原則和重點
(一)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原則。應科學規劃生態文化產業布局,大力促進生態和諧。依托資源是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挖掘潛力是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突出特色是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魅力,注重效益是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城鄉一體是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3]。
(二)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重點。在廣西生態文化建設中,應不斷提高生態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等的發展潛力,增強生態文化產業的活力;積極發展森林、濕地生態旅游和木竹雕、竹藤、生態影視等特色生態文化產業,提升生態文化產業競爭力,滿足人們生態文化消費需求。廣西應堅持以森林旅游、休閑度假、生態觀光等產業發展為重點,將森林旅游業培育成為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廣西生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以可持續發展觀為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先導。可持續發展觀為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支持。在政治上,它倡導公民的廣泛參與和民主決策,要求從人的需要出發,消除落后與貧困,健全法律制度,實現社會穩定;在經濟上,它要求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產品質量而不是數量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標準;在發展理念上,既強調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4]。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應以可持續發展觀為理論先導,著力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這是實現廣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強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宏觀管理。加快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充分運用法律、經濟、行政、財政等手段,建立有利于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保障可持續發展。首先,研究制定關于加強生態文化產業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奮斗目標和保障措施等內容,指導廣西生態文化產業建設科學發展;其次,組織編制《廣西生態文化產業建設規劃》,爭取把生態文化產業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計劃,并研究制定有關管理辦法,確保其有目標、有計劃、有制度、分階段實施;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將生態文化產業建設納入各單位、各級領導工作年度考核內容中,增強各級黨政領導抓生態文化產業建設的自覺性。
(三)加大對生態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構筑生態文化宣傳體系。生態文化產業基礎設施是傳播文化科學知識和精神的重要陣地,是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應加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生態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生態文化的宣傳是生態文化產業建設受益面廣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生態文化產業建設中重要的一環。今后,廣西政府應圍繞“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的全面實施,大力宣傳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野生動物文化、濕地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等,構筑生態文化宣傳體系。
(四)加快森林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注重城市森林建設。廣西生態區位重要、自然條件優越、物種資源豐富,是全國林業資源“富礦區”。應充分挖掘生態文化在物質、制度和精神層面的內涵,豐富和發展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博物館、森林人家、城市森林、鄉村風水林、風景游憩林、紀念林、森林古道、古樹名木、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等為主要載體的森林生態文化建設,保障生態體系持續健康發展[5]。以森林公園為載體,大力發展山林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保健旅游森林、競技旅游、四季觀光旅游、森林生態旅游等,促進森林生態文化產業發展。以建設“生態示范區”為動力,加速城市森林建設,全面提升廣西城市環境的綠化、美化、藝術化和生態化水平。
(五)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產業群。立足廣西獨具特色的民族原生態文化、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產業,盡量延伸產業鏈,開發多種形式的衍生產品。重點培育和建設一批民族生態文化旅游基地、民族生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整理基地、民族生態文化演藝基地、民族生態文化工藝品生產基地、民族生態文化藝術攝影基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和民族生態文化絕技絕活基地等[6]。按照龍頭帶動、優勢互補、重點突出的原則,興建集廣西民族文化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消費于一體的民族生態文化產業園區,構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廣西生態文化產業帶,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廣西生態文化產業群。(本文作者:王永富單位: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