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住區建筑風格洋化現象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全球化使中國迎來國際建筑思潮,導致歐式建筑符號充斥在各個城市的每個角落。城市的空間文化生態特征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空間“文化生態平衡”逐漸被打破。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建筑風格洋化現象盛行是被主觀符號化,導致建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還是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有益補充?本文以大連東方圣克拉住區為例,嘗試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將住區建筑作為一個“生物體”,分析其采用歐式建筑風格的原因和影響,并提出基于大連本地特色,客觀借鑒吸收外來“植入”文化,引導建筑風格與城市空間相協調發展,以有效延續歷史文脈。
關鍵詞
空間文化生態;建筑風格洋化;歷史文脈
一、建筑風格與文化生態學的關系
1.文化生態學的概念文化生態學是研究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與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使命在于把握文化生成與文化環境的內在聯系。
2.建筑風格的內涵建筑風格指的是建筑外觀特征的總和和完美的意境,不同建筑要素間的內在聯系是建筑風格的本質,建筑風格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應城市時代精神。
3.文化生態學對建筑風格研究的作用文化生態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群體在環境中的發展特征,強調文化與環境和諧的學科,“以人為本”是其核心內容。“以人為本”理念表現在城市設計上就是強調特定空間范圍內的個別環境因素與環境整體保持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性,即和諧的對話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提倡人文與自然的協調平衡。對于城市文脈的傳承與更新等問題,文化生態學提供了真正整合人、文化與環境的研究視角。
二、住區建筑風格洋化現象盛行的原因和影響解析
1.對城市設計本質的再認識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提出:“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環境形態所做的各種合理處理和藝術安排。”現代城市設計的宗旨是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宜人、方便、高效、衛生、優美、有特色的城市環境,以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振興。廣義建筑學就其學科內涵來說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規劃學科的精髓合為一體。城市架構、要素、標識、色彩等都是城市設計的內容,現代城市設計應強調設計對景觀特色以及文化的繼承,倡導人文關懷,體現人們心理感知的需求。
2.東方圣克拉項目方案特點圣克拉項目位于東北大學信息學院生活區、牛角山西側,紅凌路東側,大連理工大學北山公寓北側,基地三面環山,用地相對獨立。基地周圍有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院校,具有較濃厚的人文氣息。項目總建筑面積78.78萬平方米,綜合容積率約2.6(圖1)。整體設計采用法式建筑風格,設想突出法式建筑典雅和浪漫色彩。設計設想以北側和南側山體景觀為紐帶,充分利用大片綠化用地,使景觀穿梭其間,采用自然式景觀與規則式住宅布局相結合的構圖方式,建立輕松和諧的生活環境氣氛。
3.建筑風格洋化現象形成的原因和影響大連由于沙俄和日本的殖民統治,在建筑文化方面有較深的日俄印記,是一個具有西方古典形式主義建筑文化特征的近現代城市,在城市的中心地帶很容易找到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的建筑。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中國沿海開放城市,大連迎來國際建筑思潮,公共建筑、住宅設計和歷史街區保護充斥著洋建筑的符號。近年來,各地的建筑洋化之風逐漸理性,但是在大連這座城市,地中海建筑風、北美建筑風、英式建筑風、法式建筑風等洋建筑依然盛行。大連建城初期日俄規劃受到歐美近代規劃的影響,形成以中心廣場放射發展的棋盤式道路系統,街道、廣場以及遍布全城的歐式住區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奠定了歐式城市風格,后期建筑采用歐式建筑易于城市的整體環境協調,容易受到政府規劃管理部門的鼓勵和引導,作為沒有深厚傳統文化的新興城市,市民也較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大連的洋化建筑之風正深刻影響這座城市的文化,很多市民認為只有具有歐式建筑符號的小區才是高檔小區,開發商違背形式服務于功能的建筑基本要求,不結合地域特點照搬歐式建筑的項目時常可見。這種只在洋建筑抄襲上下功夫的做法,其實是沒有生命力的,直接帶來傳統文化的逐步迷失,城市空間和建筑漸漸都在失去自己的城市文化。
建筑風格洋化現象是城市規劃引導的結果。東方圣克拉項目所在地位于大連市高新園區,該區域規劃(圖2)提出將高新園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軟件與服務外包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科技新城區。因此,在大連理工大學周邊規劃了大量的住宅及商業配套用地,預留高校帶動產業發展的空間。規劃部門也曾經對大連理工大學周邊區域做過城市設計,但建筑風格、天際線、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等細節方面研究不夠深入,對東方圣克拉項目周邊地塊的開發建設缺乏明確的指導。投資方從東方圣克拉樓盤名字開始,就力求打造擁有完善配套的高端小區。以圣克拉命名的美國城市是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縣的一座城市。東方圣克拉項目引用的是美國城市的寓意,在于尋求西方生活方式的認同感。建筑師迎合投資者的要求,追求簡單的拿來主義也是建筑洋化盛行的重要原因。中國現階段高速發展,社會上彌漫著浮躁的氣氛,萬事求快。項目建設的周期被大大壓縮,從而留給設計師的時間也非常少,于是設計界的快餐文化便盛行起來。而照搬西方較為成熟的建筑設計理念和手法自然成為設計師的首選。
建筑的使用者對建筑洋風蔓延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現今中國人富起來,很多人走出國門看到歐美的城市和建筑,便產生擁有這樣生活的想法,開發商把握了商機,便營造了大量的洋建筑以迎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從文化生態學注重城市文化和相關影響因素互動的角度出發,東方圣克拉住區在與區域環境的協調,滿足區域高知人群的文化生活需求,借鑒外來建筑方案等方面都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是某些細節并沒有處理得很到位。主打法式建筑的住區,為控制成本,許多建筑裝飾細節并沒有完全采用法式建筑的做法。比如外墻裝飾只是在建筑基部作了石材飾面,廊柱和山花也沒有做出法式建筑特有的浪漫等。該地塊三面環山呈環抱狀,本應充分利用山景來布局住區的總體規劃。但法式建筑的中軸對稱、強調儀式感又使得地塊本有的特質與規劃布局銜接的生硬不自然。尤其是臨街商業界面的設計忽略了紅凌路首先是交通性道路。而法式公建則要求與生活性干道的尺度相適應(圖3)。設計者出于對異域文化的追求,忽略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傳統文化,對建筑沒做到因地制宜的變化。
三、借鑒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的策略
1.大力提高社會各界的建筑文化素養市民每天都與城市和建筑接觸,每人對建筑文化都有鑒賞意識。要傳承傳統文化和創新城市建筑文化,必須提高政府管理部門、投資商、設計師和市民的建筑文化素質,通過宣傳等手段使人們建立起保護城市文脈的使命感。如果大多數人能夠樹立正確的建筑文化意識,很好地理解建筑文化內涵,自覺傳承歷史文化,那么建筑出現趨同危機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建筑才會成為真正的藝術作品,這樣的城市才是宜居且有特色的樂園。
2.逐步確定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城市設計在營造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城市設計尚未納入法定規劃,與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比缺乏執行力。城市設計致力于構建歷史、今天和未來具有合理空間梯度的環境;城市設計注重人的感知和體驗、創造具有宜人尺度的優雅場所環境。城市設計成果如果成為法定規劃成果,并與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相銜接,將會對保留城市特色,協調社會要求和市場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3.增強設計者設計城市的歷史使命感建筑的投資者、設計者、使用者對城市都有不同的責任,相對而言,設計者更應具備設計城市的歷史使命感。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時代,設計者還要抵住物質誘惑,真正為自己的作品負責,肩負設計城市的使命,不做快餐文化的追隨者。逐步制定規劃管理業務性指導意見,比如根據項目的重要程度限定設計周期底限等。
4.外來文化要加以創新文化生態學是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生命體,城市空間和城市文化有自身進化的需求。傳統空間文化生態系統是對周邊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適應,建筑文化需要傳承地域文化并加以創新驅動。兩者相互促進,制約影響。同時,城市文化系統中的生態子系統各自“自然選擇”,不斷地促進文化和城市空間的演變更新,并逐步發展形成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間文化。
四、結語
錢鐘書先生說得好:“趕時髦的代價就是過時。”建筑不趕時髦就不必擔憂過時。文化生態學在城市空間的研究是將城市空間與文化結合在一起,在城市空間發展的進程中,研究城市文化的生態進化過程,最終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間的和諧統一。因而,本土文化成熟的標志是有選擇地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結合自身的地域特色推動本土文化的創新發展,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絕不是一股腦全盤接受!
參考文獻:
[1]馮天瑜.文化生態學論綱[J].知識工程,1990(4):13-24.
[2]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王曉琳.基于城市創新建設的文化生態傳承與歷史街區改造評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第三期:09
[4]盧濟威,鄭正.城市設計及其發展[J].建筑學報,1997,04:4-8.
[5]吳良墉,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8
[6]王建國.21世紀初中國城市設計發展再探[J].城市規劃學刊,2012,01:1-8
作者:隋長慶 陸偉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