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來,國家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著力推進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教育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當前中華傳統文化是在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仍存在過分重視技能培訓,而忽略傳統文化教育價值等問題,導致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不足。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現狀,必須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認清中華傳統文化在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專業教育;應用型本科
報告明確了文化自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要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忽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應認真貫徹黨的精神,要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融入專業教育中,通過中華傳統文化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真正增強中國未來接班人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引領大學生提升文化自覺,實現高等教育“以文化人”功能的重要途徑,通過教育活動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
一、相關文獻綜述
經濟全球化后,西方世界將目光投向了博大精神的中華傳統文化,稱之為東方文化,并開始反思西方,轉向東方,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參考系學習東方智慧,探討“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意義。國內學術界除了對中華傳統文化本身進行了比較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也日益關注,傳統文化教育正逐漸受到重視。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傳統文化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與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學者認為傳統文化可以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能夠使大學生的思想境界不斷提升;開闊學生的思路,使他們從各個方面得到鍛煉,不局限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故步自封;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人格修養,使他們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傊腥A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視角比較多,但系統地對中華傳統文化與專業教育結合的研究還比較少,且不夠深入。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而言,應承認以往中華傳統文化在專業教育中的缺失,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進行課程整合與重構。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與精神內涵
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無所不包的概念,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因生活方式不同而擁有了不同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使用和傳承的物質生產文化、制度行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它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體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交流、借鑒,不斷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包括:漢語言文字、物質遺存、中華美德、中國精神、文化典籍、中國藝術、中國文學與史學、教育思想、民俗文化。漢語言文字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具有極強的信息承載力;物質遺存如出圖文物、歷史建筑、古代工程見證了中華文明之腳步與發展進程;中華美德與中國精神影響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涵養了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優化人格、提升人生價值;數量可觀的文化典籍積淀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承載了歷史內涵;形式多樣的文學藝術,如詩詞曲賦、書法繪畫表達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中國的學術思想啟迪、提升智慧、激勵精神;中國的教育思想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體系,對治學和教育具有指導意義。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樸素的思想基礎,熠熠生輝的人本精神,以倫理道德為亮點,追求和諧,倡導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推崇求真務實和辯證的思維方式的特點[1]。中華歷史文化悠久,且從未中斷過,具有頑強生命力,以漢民族為基礎廣泛吸收了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以滾雪球的方式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極大的凝聚力。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于農業文明,中國人對土地有天然的感情,視勤勞為美德,中華文化具有樸素的思想基礎。中華傳統文化以人為本,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內心的和諧。中華文化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強調做人謙虛、有志向、身體力行、寬容忍讓、克己內省、重義輕利。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精神,如塑造了勤儉樸實、尊老愛幼、知恩圖報、寬厚仁慈、誠實守信、重義輕利、謙和禮讓、大公無私的中華美德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無所畏懼的擔當,百折不撓、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砥礪崇德向善、虛懷若谷的人文情懷和中國精神。
三、中華傳統文化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與現狀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了中華美德和中華民族精神,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世界變成地球村,各種文化良莠不齊紛至沓來影響了年輕人,現在的大學生漸漸遠離了中華傳統文化,文化自信無從談起。高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也不夠重視,導致了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成為冷門,在國內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地位更低,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表現出重視技能而忽視人文,重視實用而忽視修養,重視現代而忽視傳統[2]。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生不理解傳統文化,文化自信不足在目前的應用型本科教育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普遍缺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熟知度不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構成不了解,缺乏文化自信,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已跟不上時代,更愿意追捧外來文化、流行文化,傾慕快餐文化和享樂主義。多數學生對人文素養缺乏主動的追求,忽視文化傳承。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缺少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于“中華文化”課程與學生的就業和升學沒有直接的關系,大部分學生不會主動選擇這類課程,就算選課,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因為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文化斷層,學生沒有循序漸進地學習傳統文化,使得傳統文化之美難以被學生欣賞,被現實遮蔽,變得高深、抽象,學生難進入,學習難度大。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不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簡單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是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教育資源。部分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專業教育占主導地位,人文教育衰微,只重視學生專業課知識和專業技能,多以功利主義為導向,忽視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認為“中華文化”課程可有可無,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融合傳統文化的專業教育機制,傳統文化的教育也顯得內容單調,方法陳舊,沒有發掘出傳統文化與現實的銜接途徑。能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結合的更是微乎其微,特別是傳統應用型本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過分擔心學生實踐技能不足,在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又導致了輕理論和文化的現象,增強了學生實踐能力,但創新能力又不足,理論素養也不夠,發展后勁兒不大。更忽視了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較重視物質利益,對人文積淀的增強和人文情懷的培養有所欠缺,缺少“德”的教育貫穿。
(三)職業道德培養不夠與之對應的是職業道德的培養在應用型本科專業教育中很少涉及。職業道德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應具有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質及應遵循的道德行為規范總和[3]。目前應用型本科對學生的專業技術已經非常重視了,各院校都有較為完善的專業實際操作的培訓體系,卻缺少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與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相異。重利益、重實際功用,缺乏對學生愛崗敬業、艱苦奮斗、誠信守信的職業態度的培養。缺乏中華傳統文化的美育和道德修養教育,更無法將中華傳統道德修養融入職業道德的教育中。要解決目前高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問題和專業人才職業道德培養問題,需要重新規劃與整合教學資源,將傳統文化、東方美學精神中的有益部分融入專業教育中,使學生感覺傳統文化既對自身的人文素養提升有所幫助,又有助于專業學習,提升職業素養,培養“工匠精神”,更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展示中國民族形象。
四、中華傳統文化在應用型本科專業教育中的價值
(一)增強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的文化自信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并確信自身文化的重要價值和蓬勃生命力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狀態”[4]。文化自信與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密不可分,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擔任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5]。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了解其他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關系。以文化自覺為基礎形成的文化自信,可以避免形成盲目文化自傲、文化盲從和文化自卑的不良心理[6]。文化自信離不開文化認同,中國的文化自信離不開中華文化認同,它是中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應用型本科教育是為了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重點,應成為國家人才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而實現中國夢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認同感。
(二)提升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習得人文知識,逐步內化為人文精神,并在實際生活中彰顯人文行為的總和”[7]。它反映出了一個人豐富的思想、高尚的道德、頑強的精神、平和的心性、堅定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人文知識的缺乏,沒有傳統文化底蘊,就算實踐能力強也難有更好的發展。人文素養看似無用,卻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讓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其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進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8]。近年應用型本科教育重視專業技能導致人文素養的教育大打折扣,因此借助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文修養的作用體現在可以陶冶性情上,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中孕育了耐人尋味的儒家、道家、釋家的美學趣味,形成了極具美學韻味的生活態度、藝術形式,這些對于學生性情的陶冶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一些傳統的思想智慧、道德規范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可以堅定人的信念、振奮人的精神,同時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可增加人的智慧。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一定是具有人文素養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因此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應用型本科的專業教育中,是響應國家人才需求政策的表現。
(三)塑造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的“工匠精神”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的需要。過去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更關注的是其專業實用性,而“工匠精神”的提出,是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認識。“工匠精神”是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精神教育的重要范疇,是一種對事業的極致追求而秉持的信仰和態度,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文化的內在特質[9]。所謂的“工匠”不僅是掌握一技之長,要具有一定的審美情懷,有社會擔當、注重細節、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人,而這些精神是可以在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中找到支撐的?!肮そ尘瘛北緛砭褪侵腥A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工匠”俗稱手藝人,指熟練掌握一門技藝并賴以謀生的人,中國古代工匠精神表現德藝雙修、心傳身授、體知躬行,精益求精,強力而行,即“向善”的價值追求,“尚巧”的創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志向。中國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的“工匠精神”是重視對文化的堅持與傳承。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在生產、服務一線具有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務的從業人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追求,是一定人生觀影響下的職業思維、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這些都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時應該融入的精神因素。工匠精神的培育應該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應用型本科高校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要陣地。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在融入實用主義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的同時,傳承博大精神的中華傳統文化,秉承文化教育、技術培養與“全人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目的,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提供既有科學知識又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層次、實用型人才。總之,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具有認知、教化、凝聚、傳播的作用,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的思想精髓,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未來希望的青年更具有肩負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要知道它、了解它、喜愛它、使用它、涵養它。對于應用型本科專業教育而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是缺失的,導致了專業人才培養的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高才.中國文化概論: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3-16.
[2]張鋒.淺談應用型本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構建[J].新西部,2010,(12).
[3]武曉華.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2).
[4]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5]費孝通.費孝通論文與文化自覺:第2版[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6]邱柏生.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需要對待的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12,(1).
[7]王石徑,顧肅.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思考與探索———香港科技大學全人教育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5,(6).
[8]趙洪兵.高校應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7,(24).
[9]鄧旭升,何向東.應用型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當代訴求、哲學維度及路徑探索[J].教育探索,2017,(5).
作者:吳建冰 單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