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英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導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代表作《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對小弗朗士他們說:“對一個民族最大的打擊,莫過于毀滅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可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000年,教育部重新修訂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了“文化素養”這一概念,要求英語專業學生應“熟悉中國文化傳統,有一定作者簡介:馮巧娥,浙江科技學院語言文學學院英語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電子郵箱:gracefeng79@163.com*本文系浙江科技學院教改項目“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培養本土文化意識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10IB-a32)的研究成果。的藝術修養”。然而反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現狀,過分重視西方文化的輸入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受到了阻礙。許多大學生捧著巧克力和玫瑰花卻不知“七夕乞巧”;戴著面具、點著南瓜燈卻不知“盂蘭盆會”,當被問及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四大發明”、“四大國粹”和“四大文學名著”時,則更是傻眼。一個對本國文化都缺乏了解和熱愛的人,對他國文化也很難熟悉和認同,也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學好一門外語。英語專業學生作為與世界接軌的一個人群,在跨文化交際中無疑成為了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如果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稍有偏頗就會直接影響西方國家人士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客觀辯證地看待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特征,理解中華民族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話語權”。
2.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途徑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樹立“知彼文化觀”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知己文化意識”呢?針對這一問題,浙江科技學院語言文學學院對英語專業一年級《綜合英語》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項目主要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導入,其中包括以下幾個途徑:
2.1教學內容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工具,是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教材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好壞”(劉潤清、戴曼純2003)。美國著名語言學家CharlesFries(1945)在《作為外語的英語教學》指出:“最有效的教材是這樣的教材:它的立足點是一方面對所學的外語進行科學的描寫,一方面又對學生的母語進行相應的描寫,并加以仔細的比較”。然而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所選取的文章多承載著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母語文化缺失嚴重,鮮有教材能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教程》(第2版)的第一、二冊為例,僅有第一冊在第六單元IsAnOnlyChildALonelyChild和第八單元MyForeverValentineDay的預習問題中提到了有關“計劃生育”和“七夕”情人節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根據授課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適當地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比重。
2.2教學方法
如果把綜合英語課堂按時間順序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那么每一階段教師都可以隨時、隨地、隨境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點。
(1)課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導入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溫故知新的作用,還能先聲奪人,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綜合英語課堂上,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尤其注重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解釋和補充。仍然以《綜合教程》第一冊第六單元為例,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班里做一份英文調查,有多少比例學生是獨生子女,然后讓他們查閱有關“One-childPolicy”產生的背景、涵義、影響,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談談該政策的利弊。調查結果呈現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如對話、采訪、演講等。教師在正式導入時,要對學生的表現做客觀的評價,讓他們正確理解在中國特定國情下產生的計劃生育政策。
(2)課中
1961年,泰勒和索倫森提出了“文化包”這一教學模式,主張通過文化對比講解或討論本族文化與異族文化的差異,使學生獲得文化敏感性。教師可根據上課的實際需求選擇討論的中心議題,如: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的內容有選擇地融入課堂,并將其與西方文化做鮮明對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讓學生印象深刻。以《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三單元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為例,文章從一個西方人的視角論述了講究禮節的必要性和意義,全文中心明確,圍繞“禮節”貫穿全文,論證充分,有很強的說服力。教師在教授時,如何將一個比較抽象的主題,深入淺出地剖析給學生是一個難點。劉國正(1985)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應該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該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不禮貌現象入手,如交際語言、餐飲和服飾禮儀等,將中西方禮節進行對比。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同時,能切身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儀原則;了解并認識西方傳統文化“強調個性、崇尚自由”的原則。這里要特別補充的是,文化本身并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只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意識之別,教師在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仍可借鑒“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案,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3)課后
引導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根據筆者在學期初對大一英語專業新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中國的成語典故、民間神話故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先利用這些潛在元素,逐步引導學生對儒家思想或中國文學等較深奧內容的關注。這里分享筆者的一個教學實例:許多學生都看過電影和電視劇版的《京華煙云》,可是當教師把“MomentinPeking”寫在黑板上并告知他們這就是《京華煙云》的英譯書名時,同學們都驚嘆不止,深感中英文互譯的奧秘。于是教師順水推舟把林語堂先生的生平介紹和部分作品推薦給他們,還給他們開了一份課外閱讀的書單:如《生活的藝術》、《吾國吾民》、《浮生六記》、《中國的智慧》等。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驚喜地發現,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就是來自林語堂、辜鴻銘等中國文化大師的著作。這些文章不僅體現了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底蘊,也是對綜合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一種肯定。
2.3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起著檢驗教學效果、提供反饋信息的作用,還在整體上引導和調控著整個教學進程。教學評價過程往往借助于教學測試來實現和完成。“英語測試是衡量英語教學成效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供一種科學的衡量工具”(陳俊森2006)。然而目前的現狀是:無論是每個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還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側重考查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缺失對學生文化交際能力的考查。例如筆者建議在綜合英語教學評價中可以適當比例地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測試。測試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短小的文化講座、知識競猜、文學戲劇表演,也可采用傳統的考試方法,模仿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在試卷中專門設置一道人文知識題,其考察內容為中國國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中國文學知識等。
2.4教師作用
唐代著名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黃宗羲也曾說過“古之學者有大小,未有無師而成者”。千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首先要提高英語教師的英文化和漢文化素養。教師在腦海里應繃著一根文化琴弦,通過廣泛閱讀、知識培訓等不斷充實自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大量研究和調查的基礎上,將這些洞察的結果自然地、有條理地融入于思維之中并服務于語言教學。其次,教師在激勵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地同時,還應注重文化個體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愛好特長、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角度完成一些有關文化知識點的課程作業,使他們感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其學以致用。與純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授相比,教師一旦將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境界將大大升華。
3.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原則
3.1綜合性原則
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既注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又崇尚“和諧統一”的價值原則,還倡導“中和中庸”的修養境界。所以在綜合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將中國傳統文化涉及的社會、歷史、文學、風俗等穿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其在整體上有一個理性的把握,真正做到“融會貫通”。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不是生搬硬套、強加于綜合英語教學中的,而是在整個英語教學框架內進行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文化意識和修養。
3.2階段性原則
宋代著名的理學大師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曾說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也應遵循這一規則,導入的內容應與學生所處的語言教學階段相適應。教師先要對學生的英語基礎、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行準確定位,然后根據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進行導入。在初級階段,導入的內容可以是飲食、服飾、傳說、風俗、禮儀等較生動形象的文化知識;在高級階段,導入的內容可上升為文學、科技、藝術、宗教等教深奧的文化知識。
3.3啟發性原則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可謂“啟發式”教學的代表人物,他在《論語•述而》中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得不出結果就不去開導他,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適時啟發。在綜合英語課堂中,啟發式教學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問”,教師要對所導入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精心設計,提出發人深思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從“聽而有得”的被動局面轉到“思而有獲”的主動局面上來。
3.4建構性原則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單是一個外到內的知識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應根據自己所積累的新舊經驗,對接收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處理,形成新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也不是強行灌入的,要讓學生認真對比、體會中西方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異同,對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正確的判斷,既不“全盤西化”,也不“唯我中華”,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
4.結語
文化是動態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會隨著時間、地點、任務而發生相應的改變。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能讓這塊瑰寶大放異彩,因為它為綜合英語的課堂提供了最真實、最生動、最新穎且源源不斷的教學素材,這大大豐富了英語課堂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真正感悟、理解、掌握英語知識,并將其靈活、有效、得體地運用于不同的交際環境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感知力,有利于多維度的文化素養構建,正所謂“潤物細無聲”。
作者:馮巧娥單位:浙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