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需要依靠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要必須正視當前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特別是教育觀念落后、硬件設備和師資力量不能滿足信息化教育發展需求等,通過各方努力,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
關鍵詞:
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互聯網;教育觀念;師資配備
當今世界,互聯網已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其教育方面的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進入新世紀以來,為縮小區域教育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等,國家先后在西部民族地區推進了“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示范項目”、“西部教育科研網擴展工程”、“西部高校校園網計劃”、“千鄉萬才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這對于西部地區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西部地區自身條件的限制等諸多因素,教育信息化建設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需要我們去研究和克服。
一、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
關于西部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狀況,簡單地說,就是成效顯著,問題較多,步履艱難。
(一)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效。1.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總體提高。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可以說是現代公民必須的素養。伴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西部民族地區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總體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貴州省83個區、縣、市的調查結果為例,調查顯示,94.06%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學習,72.9%的受訪教師擁有計算機,61.4%的受訪教師參加過校級以上信息技術運用培訓,大多數教師能夠正常使用諸如Windows等一般的軟件及工具[1]。隨著“英特爾•未來教育”、微軟“攜手助學”等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專門項目的深入推進和教師教育技術考試認證體系的不斷完善,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運用水平還會得到整體提升。2.教育信息化資源得到豐富。西部農村經歷了近2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首先是大量中東部優質教育資源以各種形式向西部民族地區“輸入”,各級電化教育館充實了來自中東部的教學錄像、投影、幻燈片、電子書、教案等資源;其次,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也參與精心編制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媒體教材、教學節目等。這些舉措極大豐富了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資源。3.教育信息化建設覆蓋面廣。在各級各類項目的推進下,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覆蓋面相當廣泛,覆蓋地域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2個直轄市、省、區在內的西部所有地區,共有包括壯族、苗族、回族、布依族、彝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人群分享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成果。僅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例,截至2007年,項目試點覆蓋了中西部農村教學點78080個,農村中小學280281所[2],教育信息化建設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教學生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問題。1.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民族地區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教育觀念相對保守,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很多教師和學生,以及一部分教育管理者,都沒有真正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義,往往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當中。特別是民族地區的不少教師仍舊習慣采用傳統的“黑板+粉筆”、“教科書+教參書”等方式進行教學,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比較緩慢。很多教師對于教學非常有責任心,但是這種責任心卻時常耗費在低效率的教學行為之中。不少教師對于教育信息化的認知不深,不知道如何選擇、加工、利用信息資源,簡單地把“PPT的運用”理解為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傳統的教育習慣干擾了信息化對于課堂教學的積極影響。2.教育硬件不足。隨著民族地區校校通的推行,學校逐漸配備了一些信息化的教育設施,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經濟基礎的薄弱使得民族地區地方政府不可能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當中。一些學校也不善于運用上級的資金,在購買監控設備上往往有著更多的熱情,而在學校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等方面卻少有投入。一些學校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老化現象嚴重,遠遠跟不上信息化發展的水平,所謂的教育信息化實際上已經名不副實了。并且,西部學校也缺乏一些熟悉教育信息化設備日常養護和維修的人才,多媒體信息設備浪費現象非常嚴重。此外,因為地方投入不夠,很多學校沒有高速上網渠道,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信息化的教學設備使用效率不高。3.師資力量不足。現有信息化專業師資人數不足,專業人員配制也不很合理,難以滿足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有很多教師只是在大學接觸過電子計算機,但對于信息化的認知不全面也不深入,難以真正承擔信息化教學的任務。師資力量配置不合理的狀況亟待改善。由此看出,雖然在互聯網的視域之下,很多民族地區的學校已經開始重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這些運用仍然比較落后,效率比較低下,不能真正發揮教育信息化的應有效用。
二、推進西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
西部民族地區的自身條件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根本改變的,但是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不能因此而停下腳步。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并在建設過程中逐步改善條件,這是當前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合理選擇。
(一)更新教育理念。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之所以滯后,并不單單是因投入不足而造成的硬件、軟件以及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在于很多教師和學生對于教育信息化的認知有偏差。西部民族地區要在教育上真正發展起來,是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管理部門首先要改變觀念,切實重視并想方設法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比如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設評估機制,對各學校的信息化設施、師資力量及相關人員的配備情況等等進行摸底檢查,出臺相關政策,對合格的予以獎勵,不合格的適當予以懲罰,并限期整改。同時,根據現有條件,通盤考慮,優化配制;加大投入改善條件,合理配制教育信息化資源;加大師資培訓投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設施使用水平。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還可以制定一定的激勵政策和措施,鼓勵教師自覺學習和熟練掌握信息化教育手段,通過信息化教育論文競賽、信息化教學競賽、教學展示等方式,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應該改變日常教學過程中因循守舊的思想,結合學科特色,真正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和拓展功能,真正密切關注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只有當教師自覺地、熟練地把教育信息化手段貫穿于教學之中,學校教學才能夠真正活起來,信息化教學改革才能真正見成效。因此,教師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和鉆研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合理配備師資力量,提高師資現代教育水平。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終承擔者,沒有教師在教學第一線的落實,教育信息化只是一句空話。因此,西部民族地區學校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教師資源,更要想方設法最終解決師資力量問題。對于已有教師資源,一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門要有“地方教育一盤棋”的思想,對各個學校的師資力量進行適當調整,優化配制。二是鼓勵教師自覺學習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現代教育水平。三是完善師資培訓體制,利用新技術、新思想提高繼續教育水平,使知識更新、技術更新、思想更新成為一種新常態?;谖鞑可鐣l展相對滯后的現實,師資問題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引進的方式來解決,所以建立師資培訓長效機制是非常必要的?;ヂ摼W資源非常豐富,互聯網也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教師培訓可以采用集中直接授課與遠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或者與當地高校簽訂協議,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到高校相關院系進行專業學習,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自己進行培訓工作。通過互聯網遠程課堂的形式,西部民族地區的學校也可以和其他地區的兄弟學校進行合作和交流,以網絡的當場觀摩的形式,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對于缺少的教師資源,本地解決不了就需要從外地引進。實際上,西部民族地區正面臨著人才引進的良好機遇。大學擴招后,許多本科生畢業后面臨就業難題,近幾年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業也很困難,對于西部民族地區來說,正是大量引進人才的良好時機。
(三)創建信息化教學和研究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學研究也需要不斷地改進,以與日益發展的信息技術相適應,與學生新的需求相適應,當然也與教師日益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提高的教學水平相適應。教學研究要打破既往模式,走信息化道路。依靠互聯網技術的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溝通交流的軟件,快速集聚專業同行及其他專業愛好者,形成網絡教學研究團隊。教師還可以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上,用微信、QQ進行溝通。這對于快速提升西部民族地區教師的教學信息化應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日常的教學過程也需要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進行升級改造。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通過信息化的手段真正提升自己對于學科問題的認知水平,這就是信息化教學的核心所在。所以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應該擅長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搜索相關信息,補充常規課堂教學的不足。比如在數學這一類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教學中,部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一些數學概念總是理解不到位,但是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各種立體的圖形都能夠以一種具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更快地理解這些知識。可以說,形象化就是信息化課堂教學需要把握的一個應用要點。對于很多學科而言,很多枯燥乏味的知識,一旦采用多媒體等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在理解上就更為容易。比如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本當中是非??菰锏?,但是教師可以搜索一些相關的視頻,特別是一些歷史紀錄片的片段,可以讓學生對紀錄片進行觀摩,很快地就可以認識到當時歷史事件在發生時的具體狀況,并且也能夠更好地掌握到相關的資訊,從而更好地、多層次地理解歷史事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這些相關的教學素材,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的途徑進行搜索,形成重要的教學資源。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能極大提升日常教學質量,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之余,還可以在學生中間成立多學科的網絡信息化教育的興趣小組,由教師擔任輔導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探索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利用等問題。
(四)構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教育信息化實際上也要求各個學校形成教學資源庫,然后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分享和交流。這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的方式,對西部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應該是很有幫助的。各地區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有共性,也有個性,各地教師要根據本地區的學生認知特點,選取有一定特色的具備教學實踐價值的教學信息資源,這樣地區之間可以相互借鑒、互有啟示。
三、結語
對于西部民族地區而言,教育發展滯后是事實,但可以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超常規發展,這就需要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重視教育信息化,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對于教學信息化的硬件設備來說,只要資金到位了,解決起來并不復雜。但對于教師和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和專業素質等軟件來說,就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這就需要更新觀念,提升素養,積極參與,自覺行動。可以說,西部民族地區教育的信息化進程是其教育能否實現超常規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羅月念,劉軍.貴州省中學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調查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
[2]楊改學,馬志強.教育信息化促進西部教育的變革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8(6).
[3]孫德剛.多元文化共存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定位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7).
[4]楊寶琰.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來自文化心理學的啟示[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4).
[5]馬戎.民族地區鄉土教材建設要把握幾種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2010(1).
作者:林坤 黃真金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