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衛星通信的發展前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科技發展進步,衛星通信已成為信息傳輸和通信的主力軍,已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衛星通信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普通通信傳輸中,還對軍事國防、生產安全及經濟發展有著深刻影響。因此,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加強對衛星通信的發展研究意義重大。文章對衛星通信的應用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未來衛星通信系統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衛星通信;發展;前景展望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與時俱進的時代,衛星通信技術有了大展身手的舞臺。它的快速發展,不但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技術的發展,同時還帶來了人類交往溝通的方式變化,讓地球連成一個整體,使人類聯系更加緊密順暢。我們必須了解衛星通信技術的特點和優勢,不斷促進其發展,使衛星通信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今后更大有所為,有更大新的突破。
1衛星通信的發展進程
衛星通信的偉大構想由英國科學家阿瑟•克拉克提出,由美國于1964年8月率先完成試驗,并轉播了東京奧運會,這是早期試驗階段。60年代為實用階段。先是第一代“國際通信衛星”發射,承攬一般通信和商務通信業務。后由蘇聯發射的通信衛星,已可提供傳真、電視、廣播和電話通信業務。進入70年代,衛星通信已應用于國家內部的通信領域。此時,還研發了可為海上運輸提供通信服務的海事衛星通信系統。80年代為極速飛躍階段,代表作是VSAT衛星通信系統的問世。90年代,中、低軌道移動衛星通信進一步推進了世界信息化發展的腳步。到了21世紀,衛星通信在理論研究和再應用領域,都有了顯著發展成果,比如GPS的出現。
2我國衛星通信的應用情況與不足
1972年,我國引進國外設備,租借國際第四代通信衛星,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四座大型地球站,這是中國衛星研究和使用的開端。
2.1衛星通信的應用情況
(1)應急通信應用。
(2)衛星電視廣播應用。
(3)衛星寬帶通信應用。
(4)傳統的衛星固定通信應用。
(5)衛星移動通信應用。
2.2存在不足
我國衛星通信業務雖然發展較快,但在技術水平和應用規模上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不足,且國產化水平還不普遍。不足主要有:(1)我國商用通信衛星轉發器資源在規模和性能容量方面,與國外商用通信衛星還無法匹敵。(2)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尚未實現國產化,現使用的商用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均來自國外。(3)由于用戶對衛星通信了解欠缺以及衛星資源的成本過高的原因,衛星通信廣播雖然潛在市場廣闊,但開發還不夠有效、充分。
3衛星通信的發展前景與展望
3.1衛星通信網絡會更趨健全
受地面電信網限制是阻礙衛星通信技術廣泛應用的罪魁禍首。在偏僻地區完整的通信網絡并沒有建立起來,致使使用衛星通信也無從談起。在實際情況下,少于四顆衛星構成的衛星通信網絡不具有穩定性,信號缺失、傳輸數據慢都是比較常見現象。
3.2多頻段衛星通信網絡趨于主流
衛星寬帶通信中,傳統的Ku頻段和C頻段的衛星在現代衛星寬帶通信的需求面前已經無法包打天下,未來大容量、高速度成為主流這一問題會更加突出。這就對研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大新的衛星通信系統研發力度,建立多頻段的衛星通信網絡,才能使數據傳輸速度有效提高,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真正從衛星通信系統發展中受益,這樣人類生產生活質量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3.3綜合衛星服務趨于可能
目前衛星通信服務主要集中在地面及高空中,對海域的覆蓋有所欠缺,因此,未來要在衛星通信的功能延伸以及使用范圍拓展上下功夫,要開發功能更加全面、強大的衛星通信系統,使其不僅應用在特殊行業,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也要能被廣泛的應用,從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
3.4接收終端設備的小型化與智能化發展迅速
目前,衛星通信接收終端設備的小型化與智能化方面發展發展迅速,一部分國家的通信衛星正向著小型化和微型化的方向發展,通過縮小通信衛星的體積可實現小衛星集群部署間接減小因為一個或少部分衛星遭到破壞而致使整個通信系統崩潰的可能性,同時,數量較多的小衛星也更加有利于信號的傳輸,減少通信成本。隨著衛星通信頻譜的不斷拓展、數字網絡技術和和互聯網技術的支持,衛星通信的設備也會更加簡便和有效。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衛星通信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它不僅已深深融入到人類生產生活中,同時也在經濟發展、國防建設等眾多領域中起著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未來,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求,研發人員應對現實需求正確分析,客觀查找不足,不斷汲取先進經驗,探索完善新技術,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科學的衛星通信系統,以促進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真正讓衛星通信技術發揮出最大效果,為我們國家的發展貢獻最大力量。
參考文獻
[1]于甄忠.衛星通信技術及其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學,2014,12(5):235.
[2]易克初,李怡,孫晨華,等.衛星通信的近期發展與前景展望[J].通信學報,2015,36(6):161-176.
作者:張鈞 單位:武警上海市總隊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