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事件傳播論文:媒介事件網絡傳播經歷與實質透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梅風格張瑩李可基單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分析方法
采用多層框架分析法對網絡媒體報道及博客信息進行分析。通過預分析建立5個分析維度:①文章所在門戶網站;②文章標題是否含有“致癌”;③文章對黃曲霉毒素M1的定義;④文章關注重點;⑤危害信息消息來源。每個分析維度又分為2~4級分析類目,再進行編碼與信度檢驗。
科學性評價查閱4個國際權威專業機構(JECFA,EFSA,IARC,WHO)歷年來對黃曲霉毒素M1的評價報告,根據這些報告引用的文獻與研究證據級別,按照人體證據的多少從低到高對其結論進行評分(1~4分為體外及動物實驗證據,5~9分為樣本大小不同的人體病例對照研究證據,10分為人體實驗證據)。每個指標取最高值作為科學評分標準值,用以評價媒體及博客文章。媒體及博客文章的評分則按照報道的危害可能性大小從低到高進行打分,1~5分為可能危害,6~9分可能性很大,10分為確定性危害。其中食物中毒事件死亡病例超過10人的均按最高級別10分評分。
數據的分析統計各維度類目中的頻數,建立Excel數據庫,列表描述結果,對“媒體關注度”和“用戶關注度”及博文數量進行繪圖描述分析。
傳播過程12月24日之前“黃曲霉毒素”的網絡用戶關注度很低,25日網絡用戶關注度,博客文章都急劇增加,12月26日達到峰值,媒體關注度滯后一天在12月27日達到峰值;“黃曲霉毒素”的用戶關注度與“牛奶致癌”的用戶關注度的變化趨勢幾乎完全一致。
新聞所在門戶網站檢索到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商業網站,地方網站和官方網站的文章僅分別占15.09%和7.37%。
新聞報道框架的分析
1標題和內容的“致癌”表述媒體報道的新聞主題是牛奶的黃曲霉毒素超標,但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毒”與“致癌”上,標題含“致癌”用語的網絡新聞有160篇(占56.1%)。標題含“致癌”用語的博文有113篇(占91.9%),其中轉載或引用網絡新聞的文章有99篇(87.6%),原創的為14篇(12.4%)。97.9%文章提到“致癌”的同時沒有進一步說明黃曲霉毒素在什么條件下產生致癌效應,更沒有明確其所報道的黃曲霉毒素超標水平是否足以產生致癌效應,表現出“無條件”“致癌”的特點。
2對黃曲霉毒素M1的定義網絡媒體新聞對黃曲霉毒素M1(AFM1)的定義主要是“AFM1就是致癌物”“AFM1就是黃曲霉毒素是致癌物”;博客文章對其的定義主要是“AFM1就是黃曲霉毒素是致癌物”“AFM1是黃曲霉毒素B1(AFB1)的代謝產物是致癌物”。
3新聞關注重點12月26日7個關注重點(頻度)分別為:①問題奶的處理,是否流入市場(48);②事件的發生發展(38);③解釋AF及其危害(37);④評價事件(17);⑤解釋事件發生原因(27);⑥市/網民態度(10);⑦告知人們需要做什么(7)。27日各個關注點的關注頻度分別為31,5,26,31,27,12,6;28和29日所有關注點都趨于下降。30日之后前3個關注點很少再被報道;后4個關注點的報道則貫穿整個事件始終。94.9%的報道對事件評價為負面,其中93.4%質疑與譴責企業,而對政府監管的不滿達31.9%;“市/網民態度”中97.1%為負面(憤怒/恐慌/譴責等)。
4AFM1的危害分析結果顯示肝、脾、腎、肺、睪丸、神經等病變科學機構證據評分均為3分以下,致突變、致畸、DNA/RNA損傷、體重減輕、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力降低等危害科學機構證據評分均為5分以下,肝癌評分7分,消化道癌(胃癌、食管癌、前胃乳頭癌),腎癌,骨癌,腸癌,乳腺癌,卵巢癌,淚腺癌及致腫瘤科學機構證據評分均為3分以下。除了發生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Ⅱ級)的食物中毒事件,科學機構證據評分與媒體危害可能性評分均取10分,兩者相一致,上述各種危害效應在網絡新聞中均被絕對化,危害可能性均被描述為10分即確定性危害。
5健康危害的信息來源調查顯示新聞報到與博客文章(去除重復文章)中有關黃曲霉毒素健康危害的信息來源,來源途徑龐雜,非醫學專業人士占90%以上。
傳播過程與特點
此次媒介事件爆發前,“黃曲霉毒素”用戶關注度很低,事件爆發后“黃曲霉毒素”的關注度隨著“牛奶致癌”新聞及博客的增加迅速增高,顯示了社會對日常消費牛奶中含有致癌物的擔憂,也提示了網絡對輿論關注的傳播作用。此次事件中商業網站的新聞數量與反應速度均遠高于官方網站,提示官方媒體的時效性有待提高。
報道內容與特點
1AFM1的定義AFM1是AFB1的代謝產物是人類可能致癌物,其致癌性要小于AFB11~2個數量級,媒體對AFM1的釋義直接等同于AFB1或一類致癌物,夸大了AFM1的致癌性,模糊了兩者的區別;博文對AFM1的定義比網絡新聞相對更具體。可以看出,博文的內容主要轉述媒體新聞,但又不全然復制網絡新聞;其所傳達的信息雖然也夸大了AFM1的危害,但更接近科學。
2新聞關注重點隨時間變化的遷移從事件爆發到12月26日輿論關注達到峰值期間,新聞報道的重點是“問題奶及其處理”等事件本身;12月27日后開始探討事件的原因、影響和處理。此外,對事件的負面評價和市/網民的負面態度反映了目前社會上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與不滿,同時也提示了媒體對社會輿論及反應的導向作用。
報道內容的科學性分析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AFM1的研究不多,國際權威機構對AFB1毒性的評價為:①急性毒性:a.以鴨雛對AFB1最為敏感,LD50(經口)為12~16μg/kg;b.1974年印度200個村莊暴發黃曲霉毒素中毒事件,推算每人每天平均攝入AFB1約為2~6mg達1個月之久,患者中無一例嬰兒。②慢性毒性:恒河猴與食蟹猴發生肝腫瘤的TD50分別為156μg/kgb.w./天,848μg/kgb.w./天。③致癌易感性:AFB1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者的危害程度為30例癌癥/(107人•年•ng/kgb.w./天),對表面抗原陰性者危害程度為1例癌癥/(107人•年•ng/kgb.w./天)。
與上述研究結果對比,本次事件的AFM1水平為1.2μg/kg,不足以引起急性中毒,僅為慢性中毒劑量的千分之一,可見媒體報道的危害傾向于絕對化,分析原因,一方面在于傳播規律決定了新聞報道求新、求奇、求轟動;也在于媒體從業者科學素質的欠缺,常常刪減“過于專業”的信息,使傳達出的科學信息不完整;另一方面,科學界的支持不足,信息來源中很多貌似專業,深究其實是外行。
媒體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無疑具有正面意義,但如果媒體過分追求轟動,則會造成社會誤解與恐慌,適得其反。因此建議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時,對致癌物質定性應參照相關國際權威機構(JECFA,EFSA,IARC,WHO等)的研究結論,特別注意客觀報道暴露量與危害效應的關系,同時向特定專業的醫學專家具體求證,才有可能保證報道的真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