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價值論文:國內早期文學傳播的價值與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丁文艷單位: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通過留學日本和俄國的學生實現。中國人最早接受的社會主義思想多半是通過留日學生傳播的,即經日本學者理解、選擇、運用與闡釋的社會主義。留日學生(如李達、楊匏安、李漢俊)傳播社會主義思潮比留俄學生更早,比留歐學生更系統(tǒng),正是他們最早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和宣傳了科學社會主義。留日學生通過創(chuàng)辦報紙、雜志大力開展社會主義研究和宣傳,極大地促進中國人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接受。日本社會主義者宣傳的社會主義的內容及其研究社會主義思潮的角度、原則對中國留日學生產生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這不能不使他們產生對科學社會主義認識的局限。日本理解的社會主義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異。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俄國成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一條重要途徑,“這條被西方人稱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東方線路的途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說,它是最晚的然而也是最有力的一條途徑。”
第一代留俄學生(瞿秋白、劉少奇、王一飛、任弼時等約34人)是這條途徑中的一個重要載體,他們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傳播蘇俄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經驗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他們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學習和研究,并積極參加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去,從而具備了較高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素養(yǎng)?;貒?,他們通過翻譯原著、撰寫文章、在革命實踐中等多種方式積極宣傳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
中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翻譯了大量經典著作
中國人把馬克思主義引入國內是以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起始,然后通過辦刊物和組建共產主義團體的形式去傳播。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譯介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這時期大量的馬克思主義原著被翻譯出版,如民鳴譯的《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908年1月)和《共產黨宣言》第1章(1908年2-5月),施仁榮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第1、2節(jié)和第3節(jié)的一部分(1912),舍譯的《共產黨宣言》摘譯(1919),食力譯的《雇傭勞動與資本》(1919),李澤彰譯的《共產黨宣言》第1章(1919),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1920),鄭次川譯、王岫廬校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第3節(jié)(1920),費覺天譯的《〈資本論〉第一版序言》(1920),惲代英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2章摘譯(1920),徐蘇中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第3節(jié)(1920),范壽康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摘譯(1921),袁讓譯的《雇傭勞動與資本》(1921),鄺摩漢譯的《資本論》第1卷第3、4、5篇(1922),特別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在出版發(fā)行短短兩個月內贈售近2000本,這充分反映了這部光輝著作的感召性和生命力。它的出版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隨后馬克思主義的大部分著作也陸陸續(xù)續(xù)被翻譯成中文。這些著作的翻譯為系統(tǒng)、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基礎,為中國的革命運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
(二)實踐意義:形成了一大批革命隊伍,革命運動此起彼伏
馬克思主義著作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影響了大量處于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民,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越來越多。他們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各種革命團體和共產主義小組,進一步擴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當時除了新文化運動初期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雜志和、陳獨秀1918年底在北京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之外,在湖南,創(chuàng)辦了文化書社以及之后的《湘江評論》,在湖北,惲代英等人創(chuàng)辦了利群書社,在天津,等創(chuàng)辦了“覺悟社”和“新生社”等。另外,在的提倡下成立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上海,陳獨秀等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長沙,創(chuàng)辦的“馬克思研究會”并且組織“新民學會”等。當時,除了《新青年》、《晨報》、《每周評論》、《少年中國》、《國民》、《湘江評論》等雜志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園地外,據不完全統(tǒng)計,此時期全國新出版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達400余種。1920年5月以后,全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中一部分堅定的成員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如上海、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等。這些組織都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以及中國革命的爆發(fā)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在上述著作的影響和各地革命團體的推動下,中國爆發(fā)了五四革命運動。隨著革命群眾運動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也日趨緊密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組織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人運動上。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兩年內主要斗爭形式是工人罷工,具有代表性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這些罷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中的影響,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這些早期在馬克思主義著作譯介方面做過貢獻的人士大多數都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積極地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共產主義接班人。鄧小平曾說過:“我相信世界上相信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的數量從成立之初的50多個人,發(fā)展到現在已有近8000萬,充分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影響力、號召力、說服力。這些都是與早期翻譯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分不開的。
(二)有了革命的領導核心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之前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之所以失敗,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肮伯a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是: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薄耙虼?,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
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他們革命的領導者,正是因為共產黨人理論的科學性、革命的徹底性、徹底的實踐性。這也與中國早期的翻譯者分不開的,正是因為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翻譯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馬克思主義這一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才得以在中國開花、結果。
(三)走出了一條革命道路
中國人民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發(fā)揮自己的政治優(yōu)勢和組織優(yōu)勢,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經過28年的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特別是經過北伐戰(zhàn)爭、土地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全國解放戰(zhàn)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中國的愿望終于實現了。中國能從最悲慘的境遇向著光明的前途實現偉大的歷史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了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過貢獻的人們———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四)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薄白叨韲说穆贰@就是結論”。
以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分子積極努力地在人民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思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立,這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從而為實現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