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傳播學審視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課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為我們留下名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所以“腹有詩書”就會“氣自華”,是因為古時候的書本內容集中體現一個禮字,讀書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受書本內容影響,一言一行依書而為,形成讀書人所特有的言行舉止。據此,我們可以引申一下:一個學識豐富、見識廣博的人不需要刻意裝扮,就會由內而外產生出一種氣質;相反,如果沒有內涵的話,不管怎么裝飾,都不會顯得有氣質和風度。
一、圖象傳播與文本傳播的區別
隨著網絡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化技術大大突破了“書”的時空限制,人們坐在電視前,甚至拿著手機,隨時隨地便可“看到”想了解的事,其“見識”的廣博遠非之前“讀書”時代所能比。但是,他們的“氣”不但沒有“華”起來,還越來越“暗”。這是為什么?有人說,那是因為網上的東西太亂,太雜,會對讀者產生太多的負面影響。但過去的“書”就不亂嗎?低級趣味、荒誕淫亂的東西少嗎?退一步,如果說網上的東西太亂,那么,電視播的東西經過層層審查,經過有關媒介組織及編導的層層“把關”,但卻沒有發現“多看電視氣自華”的案例和研究報告。相反,大部分家長、教師堅決反對孩子看電視,有的家庭甚至為了防止孩子看電視,把家里的電視信號電纜掐斷。研究發現,人在看電視時的腦電波與睡覺時的腦電波是一樣的,就是說,人看電視時,是“不動腦子”的。由此延伸到網絡,時下流行詞叫“淺閱讀”,是說人在瀏覽網絡時的狀態,這個“淺”是什么意思?顯然也是說“不動腦子”深究。這,應該才是看電視、看手機不但不能使人的“氣自華”反而使人“氣自暗”的原因。那么,人為什么在看電視、看手機時,就“不動腦子”了呢?從傳播學研究的角度看,這是因為電視、網絡與圖書、報刊等傳播方式不同決定的。圖書、報刊傳播依靠的“符號”是文字,是“書面語言”;電視、網絡傳播依靠的“符號”大量的是“畫面”,即便是文字,也要求“通俗化”“口語化”,即“易懂”——不用動腦子就懂。文字符號傳播與畫面符號傳播,由于“符號”不同,受眾的大腦對傳播的“符號”信息的處理模式是不同的。文字符號傳播時,人的大腦處理模式:文字——思維——通過已與作者建立的文字符號的共通意義空間——還原物像(事物的演變過程及畫面)——做出判斷作用于情感。而圖像畫面符號傳播時,大腦處理模式:真實的圖像(物像)——做出判斷作用于情感。
二、文字傳播與畫面傳播對受傳者影響不同
那么,這兩種傳播方式的傳播效果或者說對受傳者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文字傳播是一個學習提高和再創作的過程。
1.通過思維把文字符號還原到物象的過程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這是因為,你要讀懂別人的文字,必須得對每一個字(符號)的特定含義能夠理解,即建立共通意義空間——掌握文字——這就要學習。比如“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要理解這句詩,你就要明白:粗繒:即粗布;華:同花,鮮艷,漂亮,引申為高雅。
2.通過與作者(傳播者)建立的文字符號的共同意義空間還原物象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由于閱歷、學識不同,對于文字(符號)的掌握程度不同,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共通意義空間”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所以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再還原的物像,每個人還原的物像是不同的,所以作用于人的情感就會有差異甚至完全相反。——讀者對文字的理解,有時甚至要比作者自己豐富得多。如在閱讀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時,有人理解為人融于大自然中的大美,其情感體驗非常美好;有人理解為遁世的無奈;有人理解為極端的孤獨;其情感體驗大苦。每個人都會根據這四句詩在腦海里還原一個畫面以及還原畫面中老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獨釣”的內心情感——是融于大自然的美還是遁世的苦還是孤獨還是其他——這是一個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再創造過程。還原物象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而通過畫面傳播就遠沒有那么豐富多彩:畫面傳播會使人的思維變得簡單而浮淺,變得僵化。
1.畫面傳播會使人的思維變得簡單。這是因為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共通意義空間”——畫面(物像)——完全相同。如果我們直接給出如下這樣一個畫面:原詩中那種文字的對仗美、文字組合搭配的高超技巧已不復存在,甚至,原詩的那種意境也幾乎不復存在。顯然,對于畫面的理解要比對于文字的理解簡單得多、浮淺得多。
2.畫面傳播會使人僵化。筆者曾在中學生、大學生中做過一個實驗,將上述柳宗元的《江雪》讓學生熟背,然后讓學生在心中“還原”原詩描寫的畫面,然后再把上述圖畫展示給學生,問:這幅圖畫與你心中的畫面是否完全吻合,結果,回答全部是“不”。無疑,無論畫家水平多么高,這個畫面也不會是,也不可能是讀者腦海里根據原詩還原的那幅圖畫,也沒有內心里那幅圖畫的意境美。顯然,畫面固化了人的思維,固化了個人的再創造,固化了人的情感體驗。綜上所述:文字傳播會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再創作空間。正是這種想象和再創作,才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深層原因。
三、多媒體傳播方式在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時下,多媒體課堂、網絡課堂成為了潮流和趨勢。但其中的利與弊,如何趨利而避弊很值得研究。不少業內人士已發現課堂“過度”使用多媒體現象,但這個“度”怎么把握,卻莫衷一是,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還僅停留在如下一些層面:
1.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這四個要素的關系研究。一節課處處都是多媒體,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課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師的授課藝術和臨場發揮能力,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使用課件時應注意多媒體使用的容量與播放節奏。容量太大使學生很難消化,雖然加快了教學進度效益反而下降。
3.處理好多媒體演示與實驗的關系。本屬于教師在課堂上演示且現象明顯的實驗,卻用模擬效果代替,把原本屬于學生親自觀察、思考、判斷的實驗事實用放電影式的代替,學生的印象很膚淺,甚至會誤導學生,效果很差。
4.多媒體教學與教師板書的問題。多媒體代替教師的板書。
5.多媒體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畫面)的時機及多少上,很顯然,這些研究還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教學過程,也是傳播過程,什么“物像”是需要給學生“固化”的?什么“物像”是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和再創造能力,讓他們“再還原”的?什么是必須讓他們去體驗的?——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例如,同時解釋“種子發芽”這一現象,生物課的視角是: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種子萌發時,吸水、膨脹、軟化,氧透過種皮進入種子內部,同時二氧化碳透過種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狀態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完全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語文作文教學就完全不同:我是一顆種子,春天來了,蓋在我身上的積雪融化了,暖暖的,我喝飽了水,使勁伸了伸身體,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我又使勁伸了伸身體,終于把頭伸出地面,“啊,外面的……”顯然,這個過程如果用動畫展示出來,就會限制孩子“還原物像”的再創造過程。總之,一些科學的知識,有嚴密邏輯關系的學生很難直接動手做或直接觀察到的知識應該是比較適于用多媒體的,而一些需要學生發揮的內容則不適于用多媒體。
作者:楊占蒼 吳麗萍 單位:定州市北環路中學 河北省教育宣傳中心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