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方言新聞另類秀傳播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起《阿六頭說新聞》,只要是關注方言新聞的人都不會陌生。這檔杭州西湖明珠頻道的全國百佳電視欄目深受觀眾歡迎,連續四年收視率走高。為了欄目革新,提高受眾關注度,該頻道于2007年底推出了“阿六嫂”的新概念,通過海選評出和阿六頭搭檔的阿六嫂。整個評選活動引起了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千挑萬選出來的阿六嫂自今年年初亮相熒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試播幾個月后,“阿六嫂”的反響并不盡如人意,對其持否定態度的觀眾占了絕大多數,網上甚至有網民發起了“要求阿六嫂下臺”的投票運動。針對民意輿論,欄目組數次調整主持方式,阿六嫂的命運跌宕起伏,但欄目負責人表示最終還是觀眾和收視率說了算。圍繞著阿六嫂的“上”和“下”,已經形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新聞事件。實際上,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我們不難發現,阿六嫂選秀現象反映了方言新聞在收視率的指揮棒下謀求創新的一次突圍,其中折射出了方言新聞在競爭激烈的媒介時代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命題。
一、方言新聞節目的特點
方言新聞節目多見于地方電視臺,它是電視新聞節目“本土化”改革的產物,是地方臺對抗省級衛視和中央臺的資源優勢和霸主地位的獨門秘籍,相當部分地方電視臺藉此收視率火爆、廣告量大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細加分析,方言新聞節目具備其自身的獨特優勢:
1.隨意的播報方式
方言新聞大多采用平民化、大眾化的播報方式,演播現場布置成茶館的場景,主持人一把蒲扇、馬褂一批瀟灑上場,用地方觀眾耳熟能詳的方言指點江山、評述民生。新聞的五個w一個h等要素俱備,以輕松調侃的方式披露新聞現實,以平民視點對民生新聞加以簡要評論,簡單樸素的話語中透露出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和處世哲理,間或配以夸張的語調和表情,受眾對此往往報以會心一笑,傳受雙方的傳播意圖和反饋過程就在這默契中悄然完成。
方言新聞隨意的播報方式看似隨意,但實際上對主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主持人的方言要地道。因為主持人面對的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地受眾,語言上的一點瑕疵都會通過屏幕被放大,這也是阿六嫂被網友詬病的一個原因。其次,主持人能對方言運用自如。方言新聞的精髓就在于俚語俗語等非正式官方語言對于嚴肅新聞的形式消解和意義重構,受眾于此獲得一種不可與他人言說的奇特感覺,各中妙趣只有理解方言的人才能體會。無疑,這會導致受眾的區域認同和文化優越感。再次,主持人能運用方言評稿。如果主持人只是用方言念稿,而沒有靈活運用方言評稿,節目空有殼而無核,只會引起受眾反感。而評稿不僅體現了媒介人的社會責任感,也是方言新聞介于嚴肅新聞和脫口秀之間的獨有賣點。
阿六嫂之所以遭到觀眾抵制,根據筆者調查,主要原因就在于她方言不夠地道,很多老杭州人聽著覺得別扭,缺乏阿六頭講方言時的原汁原味;其次,表情做作,故弄玄虛,不夠放松自然,不象播報新聞倒象舞臺表演;再者,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個傳聲器,不會點評新聞。①
2.平民化的節目風格
既然走的是小眾化路線,定位于窄播方針,以市民階層為目標受眾,勢必新聞素材的選取上要遵循平民化風格,方言新聞從主持人到節目內容無不圍繞此作文章。
以《阿六頭說新聞》為例,主持人阿六頭形象普通、衣著普通,一個普通的中年媒體從業人員。他語言幽默詼諧、風趣生動,就像街頭巷尾貧嘴的可愛鄰居。“阿六頭”并非主持人原名,這是個在當地百姓中最常用的名字,使用頻率高,容易使觀眾有親近感。
在節目內容選取上,方言新聞也以平民化為指南針,用老百姓自己的語言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根據拉瑟后院籬笆的原則,方言新聞把老百姓最關心的柴米油鹽、奇聞逸事,變成屏幕上關注的重要領域,以家長里短等平民百姓的興趣點編排新聞內容。原生態的新聞素材由于其鮮活性、貼近性和真實性常常能引起受眾共鳴,因為這些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充盈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沒有國家大事的嚴肅刻板,生活流的觀點自然隨意地在整個節目中流淌。與嚴肅新聞相比,方言新聞的受眾群體更多獲取的是消遣和娛樂。當人們坐在電視機前,聽著熟悉的方言,看著平淡溫馨的生活畫面,一天的疲憊和緊張一掃而空,其潛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也得到了釋放。
3.添加奇觀因素
在消費主義甚囂塵上的后工業社會,似乎一切文化消費都變成了一場場視覺盛宴的狂轟濫炸。國產大片追求視聽沖擊,動漫作品追求聲畫合一,連新聞也添加了奇觀因素以提高受眾的關注度。面對市民階層,以民生新聞為主體的方言類新聞節目,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追求收視率,在內容編排上也選取了奇聞逸事以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和獵奇心態。幾乎方言新聞在內容上都有些聳人聽聞的和離奇古怪的事情。《阿六頭說新聞》有關于災難新聞的報道,制造懸念、追蹤真相、揭露謎底等步驟一應俱全,如果把其中的細節、場景和采訪人話語加以適當擴充和想象虛構,就是一出精彩的警匪片或懸疑片。無可否認,民生新聞中也確實存在這樣的特殊領域,而一般的奇聞也總是能讓市民津津樂道,但是如果主持人評述話語不恰當或場景剪輯走極端,則極易淪入低俗化、感官化的視覺誤區,更有存在誤導青少年之嫌,而這也是方言新聞為評論者所指向的一個短處。
二、方言新聞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綜上所述,方言新聞作為新聞節目的一種傳播方式,是地方電視臺為了謀求相對穩定而有限的收視群體所采取的市場化策略。經受了市場嚴峻考驗的方言新聞,有其成功的特質和現實基礎,但也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所在。阿六嫂現象就可以看作是方言新聞面臨瓶頸期的突破與轉型試水,只是這種嘗試是否成功,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恰當,還有待于市場和受眾的檢驗。而不論何種新聞節目,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得不考慮到形式、內容、受眾和媒體責任感等幾個關鍵要素。
1.主持人與節目的互動
主持人與欄目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從傳受雙方互動關系的層面上來看,傳播學認為,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接近性與相似性會使受眾產生一種“同體觀”傾向,把傳播者看作是“自己人”,從而在傳播中造成傳播者和受眾意見一致的情境,即俗稱的“自己人”效應。②傳播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接近性、熟知性和悅目性等特質因素,以及很強的專業性,才能在信息傳播中使受眾的態度、行為、情感等方面產生所期望的傳播效果。《阿六頭說新聞》中阿六頭形象生動,具有極強的親和力。觀眾有些是沖著阿六頭在《杭州佬》、《開心十三點》的名氣而來,有些則是被其閑聊家常的主持風格所吸引。而阿六嫂顯然不具備這些先天優勢,遭受非議也就不難理解了。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新生事物的“阿六嫂”漸漸被觀眾接受并認可也未可知,一切都有待于實踐的評判。
2.樹立“內容為王”的觀念
在消費社會全民狂歡的時代里,選秀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方言新聞也搭上了這趟快車,姑且不論阿六嫂稱職與否,光是各界的褒貶不一就贏得了不少關注度,使原本的“老”節目又煥發出了“新”光彩。但這種轟動效應畢竟只是一時的,形式創新只有真正轉化為內容創新,以“內容為王”吸引受眾,才能使節目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國內外的一些新聞名牌節目,如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鐘》、ABC(美國廣播公司)的《20-20》、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日界線》,及鳳凰衛視的《時事直通車》、《小莉看時事》等,都以其嚴謹的新聞理念、高質量的新聞素材與獨到精辟的分析論述來打造其節目品牌,并不是完全依靠一兩位名主持的獨特個性和報道風格來支撐節目。
反觀方言新聞節目的發展歷程也是一樣,就如同當初它帶給受眾的新奇一樣,如果此后沒有積極進行新聞本土化探索,沒有在播報方式和內容上尋求創新,方言新聞節目并不會成為觀眾收視的首選,就連主持人阿六頭也坦承:“節目的賣點還在于新聞的選擇上。”③由于方言新聞節目走的是本土化的軟新聞方式,其中又因為民生新聞淺俗面廣,節目極易滑入庸俗和同質化的泥淖。方言新聞要做到通俗而不媚俗,俗中見雅、淺中見深,確實還需要在內容上加以改進。
首先,不妨將硬新聞軟化。就目前的方言新聞節目而言,內容大多是些小新聞、軟新聞,僅限于瑣細的日常生活事務,真正涉及到公眾的政治權力或事件深層背景的大新聞、硬新聞很少,這也是方言新聞節目的瓶頸之一。其實,對于國際新聞、時政新聞等省級衛視和中央臺的“專利”,方言新聞大可嘗試作一番本土化解讀,挖掘其中與百姓生活的相關內容作為切入點,用方言這一當地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把這類看似和百姓相去甚遠的新聞題材真正和民生利益結合起來,把新聞做大、做深,提高節目的品位。
其次,改進突發事件的報道方式。對于一些突發事件、災難新聞或奇聞逸事,應該本著新聞人的責任感,而不是旁觀者的獵奇心態,跳出“‘低度的災害敘述+高度救災敘述+積極的救災結果''''模式,在一篇報道中著力敘述一個問題,或災害原因,或災害情況”,④做到言而有物、擲地有聲。
第三,嘗試做深度報道。語言是一種表達方式和交流的溝通橋梁,方言新聞不能因為是方言播報、定位于民生新聞就僅僅局限于投訴、資訊和服務等基本功能,而應充分發揮媒體的議程設置作用,做連續報道、深度報道,使方言新聞的報道內容小中見大、點評微言大義。如剛剛發生的四川特級地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中斷正常節目運行,全程直播抗震救災活動,各省市和地方臺報道紛紛跟進,方言節目也可以借此打個漂亮的新聞戰,做連續報道,以市民的眼光看地震、看救災、看災后重建,廣泛聽取民意呼聲,切實履行下情上傳的固有職責,而非簡單的災情報道、愛心呼喚。
3.擴大受眾源
媒體分眾化時代,媒介管理者針對市場進行細分,根據不同的目標市場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方言新聞因其語言傳播范圍的限制,面對的是區域性受眾,以本土化的新聞資源爭奪收視群體。以《阿六頭說新聞》為例,將受眾源定位于土生土長的“老杭州”,這部分中老年受眾盡管穩定且數目龐大,但他們通常不具備較強的社會影響力,較難成為輿論傳播中的意見領袖。而就實際收視情況看,不僅“老杭州”愛看,“新杭州”人(外來杭州工作、生活、定居的人)也愛看,其中不僅懷抱著對陌生語言的新奇心理,還可以借此了解本地文化、風俗和市民心態,縮短身處異域文化情境中的不適、孤獨和被排斥感。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媒體的方言傳播現象執行的是對所在地區的載域文化的一種認同,體現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媒體的傳播得到了確認。”⑤
由此可見,方言新聞所面對的“小眾”、“分眾”依然是“大眾”,尤其是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當下,城市人口流動性大,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往往聚集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外來人口,通過媒體了解當地的習俗和風土人情是最便捷高效的途徑之一。且外地移民中的一部分受眾掌握著一定的社會資源和話語權,是不可忽視的輿論領袖或準領袖。媒介使用取決于“可能成為受眾的人”的滿足、需求、期望或動機的觀點歷史悠久,如若將這部分優質受眾源排斥在外,方言新聞的定位僅囿于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而不是提升新聞品質擴大影響力,那么很有可能淪為市井新聞,其未來的尷尬處境也可想而知。
4.提高媒體責任感
“廣播電視傳播,是一種社會行為,為了社會,參與社會,它不同于友人之間的談話,也迥異于親人之間的絮語。它是媒體與大眾之間的直接交流,要服務大眾,更要引導大眾。”⑥“新聞傳播者不僅要對新聞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稱號負責,而且要對信息公開傳播的社會上所產生的結果負責。”⑦方言新聞平民化、低視角的策略,在民生新聞的制作上是成功的。但從媒體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節目的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止步于此是不明智的。
如果充斥熒屏的僅僅是些市民生活瑣事與奇聞逸事,會使節目顯得庸俗、缺乏新聞品格。每座城市都有其內在的文化風雅與歷史底蘊,發掘其特質不僅是電視新聞差異化生存的法寶,更是傳媒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此同時,方言新聞“分眾化、本土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更狹窄的受眾范圍,而恰恰是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實現更有效的傳播。”因此,“在內容上挖掘本地新聞的深度和地區文化的精髓,在非本地信息中尋求本地化的讀解,從方言及地方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以增強表現力,在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語言的創新,在規范的前提下追求活潑生動的節目形式和親切自然的主持風格,這才是廣播電視新聞本土化的應有之意。”⑧
方言新聞節目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但是這類節目并不能代表中國新聞節目改革的發展方向。無論阿六頭也好,阿六嫂也罷,新聞節目改革的最終出路還是在于新聞品質的提升,而不僅僅是播報形式的花樣翻新。無論是地方臺新聞節目的本土化,還是省級衛視或中央臺新聞節目的時尚化、國際化,引導大眾、服務社會、鐵肩擔道義,始終應是媒體該秉承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