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計全覆蓋所面臨困難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和《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等相關配套文件,明確了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2018年5月,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消除監督盲區,加大對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力度,加大對經濟社會運行中各類風險隱患揭示力度,加大對重點民生資金和項目審計力度”再一次對審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基層的區(縣)一級審計機關,如何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實現審計全覆蓋,消除審計監督盲區,基層審計機關可謂“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基層審計機關欲實現這一目標,面臨著一定的困難,需要從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審計;全覆蓋;困難;對策
一、基層審計機關實現審計全覆蓋面臨的困難
當前基層審計機關實現審計全覆蓋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三個方面。
(1)審計項目安排計劃性不強,臨時增加的任務較多。雖然每年年初基層審計機關的審計項目計劃是根據其承載能力來統籌安排確定,并經過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批復而成,但由于項目的計劃性不強,往往中途根據當地黨委和政府領導的要求和工作需要臨時交辦的項目比較多,同時上級審計機關也會從基層審計機關抽調人員參與大型的審計項目,造成審計項目和審計資源難以統籌,審計人員疲于應付任務,審計質量難以保證,審計效率較低,難以適應審計全覆蓋的要求。
(2)審計任務繁重,審計人力資源不足。基層審計機關,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人少事多”。受編制等因素的影響,基層審計機關編制往往只有十幾個,而真正在一線工作的就少之又少,大概不足十人。但每年的審計任務卻高達二十幾個(不包括臨時交辦事項),繁重的審計任務與有限的審計資源之間的矛盾一直比較突出,制約了審計監督全覆蓋的實現。
(3)人員知識結構單一,技術方法較為落后。當前基層審計機關的技術人員大多數是財務專業,缺乏工程和計算機方面的人才。而審計全覆蓋,涉及財務、工程、資源環境等專業,但基層審計機關技術人員專業單一,也制約了全覆蓋的實現。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被審計單位采用信息化手段處理各種經濟事項的方法更是日新月異,一些較為復雜的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需要利用計算機語言編輯相關命令來完成查詢、比對和分析等任務,而基層審計機關能夠掌握此類技術的審計人員極少,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對于大部分一線審計人員來說,只能從被審計單位核算軟件的前臺導出Excel電子表格代替電子賬簿,采用傳統的審計方法,既耗時又耗力,審計的工作效率受到很大的影響。
二、基層審計機關實現審計全覆蓋的三大突破口
要實現審計全覆蓋,突破面臨的瓶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和探索。
(1)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實現審計全覆蓋,一要做好年度審計計劃與長遠規劃的銜接,基層審計機關要制定兩到三年的中期計劃,在確保審計質量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審計能力,設定不同的審計頻次,進行統籌規劃,做到規劃有序、相對穩定、前后銜接、滾動實施,提高計劃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二要加大項目整合力度,實行全面統籌的“一體化”安排與實施,實現“1托N”效應,將預算執行審計和專項資金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等有機結合,實行一審多果,既要消除審計盲區,又要避免重復審計。三要建立審計項目庫,對審計對象實行動態管理。要在摸清審計對象的基礎上將被審計單位進行分類管理,在每年制定計劃前將未審計過的對象進行分類梳理,并著重將該部分單位作為列入審計計劃對象考慮,力求做到計劃科學,統籌兼顧,實施有效。
(2)整合資源,巧借外力。審計全覆蓋,關鍵在人。而基層審計機關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人力不足,要突破這一難題,就需要整合人力資源。一方面,在配備審計組成員時,可以打破科室界限,根據每個審計人員的年齡結構和特長優勢特點進行配備,達到“人盡其才”的效果;另一方面,對審計人員進行分類管理,分類培訓,采取多渠道、多途徑鍛煉機制,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審計干部職業勝任能力。此外,要善于借助社會審計力量和內部審計力量,通過聘請社會專業審計人員和借用外單位技術人員參與到審計項目中,充實審計力量。同時,要建立一個覆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內審機構網絡,對各單位的內審機構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定期對區域內審人員實施系統性培訓,提高內審人員的素質,促進各單位的內審機構運轉起來,承擔一些小型的財政財務收支、績效和經濟責任審計等,充分發揮內審的“觸角”作用,合力補足基層審計“最后一公里”。另外,要加強聯動效應,注重與紀委、監察、組織等部門的配合與協作,結合紀委監察的巡查工作,利用巡查成果在審計報告中詳細反映,借力巡視工作提升審計權威,促進審計整改效果。
(3)創新方法,善用科技。科技強審已成為審計機關的共識,尤其在一些較為大型的審計項目中,面對龐雜的數據量,單靠人工審計是不現實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科技創新,提高審計效率。借力上級審計機關電子數據資源,及時搭建基層完善的審計工作環境、組建數據分析團隊,學習和探索數據審計的組織與管理,不斷加大對各類關聯數據的挖掘、采集和分析力度,積極探索和推行“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項核查、系統研究”的審計模式,有效地提高審計效率,從而擴大審計覆蓋面。同時要注重培養年輕審計人員,通過以審代培的形式,著力培養審計人員的數據分析思維,強化數據分析能力,促進大數據審計工作的拓展和深入,實現向科技要力量,向技術要效益,實現基層審計全覆蓋推進區域經濟健康有序、快速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審計》2018.21總第604期.
[2]《中國內部審計》2018.10總第232期.
作者:陳就好 單位:廣州市增城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