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謝赫“六法”與展示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基于謝赫“六法”,從氣韻生動、骨法用筆、依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等方面,論述展示設計在意境營造、形象塑造、功能設計、形體表現、空間規劃與創意思維等方面與中國傳統藝術創作思想和方法的內在關聯,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為當代展示設計突破西方設計桎梏并發展為具備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學科提供借鑒。
【關鍵詞】
展示設計;謝赫“六法”;傳統藝術理論;當代設計手法
展示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的現代設計學科①,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目的而進行的空間、環境、道具、照明、產品陳列以及各種信息媒體的綜合性設計。其起源于早期集市中商品的展示與交流。19世紀西方世界性博覽會的舉行促進了展示行業的發展,也使展示設計呈現明顯的西方設計特色。相較而言,在中國,展示設計是一門較新的學科,仍是沿用西方的設計手法和語言,缺乏創新和自身文化特色。如何結合中國文化歷史及社會發展趨勢,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準的設計,是當下中國展示設計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展示藝術設計要想實現本質創新,需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出發,找到指導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理論基礎,對其進行解構分析,結合當代展示設計的要求進行理論性的探索。傳統文化是經過創作而成的經久不衰的藝術審美對象。②盡管其藝術門類紛呈,流派各異,但其基本規律和方法有著內在的關聯性。正基于此,本文擬以中國歷史上較具代表性的繪畫理論———南齊謝赫的“六法”為立足點,分析其在藝術創作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特點,結合當代展示空間的設計理念、方法、程序,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為當代中國的展示設計突破西方設計桎梏并發展為具備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學科提供借鑒。
一、何謂謝赫“六法”
謝赫,南齊人物畫家、美術批評家。其從創作實踐中整理歸納出的《古畫品錄》,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藝術理論著作。③它奠定了我國美術思想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理論基石,具有“俯遺則于來葉”的理論價值。④書中謝赫對中國傳統繪畫提出了六個評價準則,被后世視為“萬古不移”的基本準則。此六法即: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謝赫“六法”在涵義上基本可理解為生動、用筆、象形、隨類、構圖、模寫等六個方面,分別代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基本美學和技法原理,從表現對象的氣質和內在精神、藝術家對客體的感受,到用筆對象的具體形象、結構輪廓和色調、構圖布局和臨摹寫生等方面。謝赫“六法”是一個基本完備的中國傳統藝術體系,從藝術創作的內在精神、情感,到用筆、構圖、色彩和方法,皆有涉獵。氣韻生動是繪畫創作的靈魂,是作品的表現主題;骨法用筆是藝術思想的表達手法,是展示藝術創作才能的關鍵;應物象形是對表現對象的本質挖掘,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基本要求;隨類賦彩是使藝術表達對象具備形態、性格和風貌,具備外在質地和肌理的輔助;經營位置是藝術創作中對畫面構圖、間架結構的統籌布局;傳移模寫是藝術創作的前提,是每一個藝術家和每一件藝術作品最終得以成功所需要經歷的學習過程。傳統藝術是人類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設計也無法避免其精神內涵的體現。①中國傳統藝術家的經典作品,都可以用謝赫六法來進行品評,體現出在氣韻、筆意、畫法、位置、傅染、形似等方面的突出特點與藝術手法。
二、謝赫“六法”對展示設計的啟示
在中國,展示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設計學科,其設計理論基本上是從西方藝術設計體系中引入。對于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國而言,這種缺乏創新和自身文化特色的設計手法,終歸難以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特色作品。為突破西方設計的桎梏,以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理論基礎為指導,找出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與當代展示設計的內在關聯,進行突破創新,無疑是可行之道。謝赫“六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代表,較之西方設計理念,更加注重藝術的內在意蘊,對中國現代展示設計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一)氣韻生動與意境營造“氣韻生動”為六法之先,是繪畫創作的靈魂,也是我國傳統藝術創作與審美的最高評判標準和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視覺藝術的范疇內,可理解為時空一體的視覺氣質的綿延之動,這符合中國獨特的宇宙觀和生命情趣,也可見氣質觀影響下中國藝術對氣的生命節奏的追求。②“氣”指藝術的本原,強調世間萬物皆由氣構成,通過氣的流動引發萬物的變化,感發人的精神而產生藝術。藝術家通過身心一體對“氣”的感知與運化,以藝術的手法再現蘊含的內在精神?!皻忭崱笔侵干駳夂晚嵨?,是人的內在個性和情操的顯現,在美學上有清遠、曠達之美。藝術設計的“氣韻生動”表征是其內在意蘊,強調藝術創作中生動地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性格特征。展示設計不僅要讓人知道展示的是什么東西,更多的是要向人們傳遞展示環境內在的生命力,即內在的氣韻。依據六法論“氣韻生動”的觀點,展示設計要在創作過程中體現創作者的內在思想和創造力,體現深層的文化內涵,使人在空間中感受到環境的意境、設計的生命力。要使展示設計具有動人的意境,可從如下方面著手。首先是主題營造。一個空間環境的設計,不是設計素材的堆砌,而是要有這個空間的主題,以反映空間的思想和情感,使人們能在其間體會到空間的意蘊。主題的表達以一種美學形態在展示空間中打破時間、地域的客觀局限。③用主題去連接時間和空間,形成富有創意的空間場所,從而突出展品、事物的性質和概念,達到突出主題的最終目的和效果。具體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不同審美群體、不同展示素材、不同文化體驗等方面的因素,將主題以具體的形象語言貫穿于整體設計之中,使參觀者能從中感受到設計的核心思想。如在家具展示設計中,設計的主題可以根據家居的風格、品類以及面向的市場等來確定。不同的展示目的決定不同的展示主題,突出不同的展示效果,營造不同的展示氛圍,從而使消費者融入其中,多方面感知空間設計的內在主旨和魅力。在具體的展示空間設計中,設計師要結合項目具體要展示或表現的內容,通過自己對項目的分析,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廣泛收集相關設計資料和素材,找出項目設計的核心要素,從而確定項目設計主題。其次是意境營造。意境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命題,在繪畫、詩歌、園林、展示、室內設計等藝術形式中都有體現,是藝術創造、藝術欣賞的重要標準。現代展示設計亦是如此。注重空間意境的營造,突出人的精神需求,使空間具有強烈的藝術氛圍,也就是氣韻生動,展現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空間形象以及由此產生的審美想象空間。環境設計不僅要為人們營造一個理想的物質環境,同時還要設法營造一個能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審美情趣,令人感覺愉快的心理空間環境。④如家具展示設計的意境創造,就是在展示設計中通過家具的展示使觀者能感知到其所傳達的人文精神,并產生一種美好的感受。具體展示設計中,通過家具主題的呈現,空間規劃、動線組織、界面處理、材料組織和照明設計等設計元素的統一處理,使產品與展示環境融為一體,并得到完美的展現,使觀者全身心地感知家具及展示環境,感知家居的空間意境,實現與產品的對話和共鳴。
(二)骨法用筆與形象塑造“骨法用筆”是中國繪畫以線造型特有的藝術語匯。①其中“骨”指內在的骨力和力度,強調藝術創造的表現手段,在繪畫中根據對象的具體特點運用適當的筆法,以線條創造逼真的造型效果,如山水畫中的點法、皴法、潑墨法等筆法形成的造型語言。如書法家所談論的“筋、骨、肉”,注重筆鋒形態和運筆,以創造出神入化的神韻和美感。正如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所謂:“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庇霉P的關鍵在于表現線條的力度,展現創作者的內在精神面貌,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其中強弱、急緩、輕重、收放、動靜的對比會產生靈動的節奏與韻律感。張懷瑾曾以“骨”和“肉”比喻南北朝張僧繇、陸探微和顧愷之幾位畫家的手法和造詣,其于《畫斷》中提出“象(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這句話也表明,當時不同藝術家用骨筆法的不同所創造的藝術效果迥異。西方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中指出:“一種藝術品的根本性質是有意味的形式。”展示設計需要通過形成美感的創造,提高展示空間的藝術形象?!肮欠ā痹谠O計中表現為設計師運用的線型語言,包括點、線、面、體等空間造型元素。設計師在展示空間中所用的線條與結構,就是“骨”;以不同手法形成的空間形態與界面處理,就是“肉”。展示設計空間形態的構建離不開點、線、面、體等基本構成語言的運用,離不開這些元素的相互組合。其中點在空間中是較小的形,起到確定位置和視覺中心的作用,如一面墻上的一幅畫、一個空間中的一件家具。線型語言是造型語言中基本的構成元素,無論是直線還是曲線,都能盡顯韻律與節奏。面是線運動的軌跡,也可以是擴大的點或變寬的線,或體的邊界面。面的形態、材料、色彩、肌理的變化以及不同圍合形式會產生不同的空間形態,從而形成不同的空間感受和格調。體是展示空間主要的構成元素,空間形態、展具、展品和陳設都可能是由各種不同形態的體塊組成。體在空間中具有重量和體積感,通過比例、尺度、材料表達不同的性格,營造多樣的氛圍,從而給人不同的視覺感覺。在具體的展示空間設計中,設計師要根據設計主題,有效選擇和組織點、線、面、體等基本設計語言,根據設計方案采用多樣化的手法進行空間形態和氛圍的創造。
(三)應物象形與功能設計“應物象形”在繪畫中指對形的把握,要求運用造型手法實現主體對物象的感應,將物質的本質形態進行再造,以實現感應物象的“象形”。“應物”就是要用心去感受構思中的事物,“象形”就是要做到形似,要像所繪事物的形狀。②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并非隨意想象,往往是對外在物象有感而發,對外在世界的藝術再造?!皯锵笮巍笔窃谒囆g創作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具體創作,針對所要表達的事物進行具體化的藝術處理,形成最終的藝術形象。南朝陳姚最最先提出“心師造化”的理論。后來唐代畫家張璪又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強調藝術創作需以自然為師,從外在自然世界尋找創作素材和靈感,通過內心的思考再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為實現傳形達神,需要對具體對象進行精細準確的描寫,在有形的基礎上去達神。用西方現代設計理論進行解讀,“應物象形”就是“形式追隨功能”。由功能設計出發針對具體的功能需求確定各功能空間需要的形態、尺度,選用相應的平面布局、尺度、空間形態,賦予相應的外在造型、內在空間,創造與功能相應的整體展示空間設計效果?,F代展示設計起源于現代主義設計,強調重視功能,創造新形式。正如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從功能”,強調展示形式服務于功能,展示設計以功能為主。展示空間是提供人們物質文化活動的場所③,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藝術,是為了滿足某種目的而形成的藝術,適用是展示設計突出功能的內在本質之一。整體設計注重以功能為設計的出發點,注重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要求設計既要滿足物質功能的實際需求,解決基本的展品展示與存放、人流動線與交通、商務洽談與社會交往等基本的功能需求,還要滿足精神審美功能的需要,創造動人的形象、優美的形體,展現展示空間的主題與性格,創造藝術化的展示藝術空間。當今展示設計應在滿足具體功能需求的基礎上,運用多樣化的技術與材料,注重個性化、藝術化設計的創造。如筆者在左右家具展示設計中,首先根據甲方產品展示的要求進行空間布局與設計,綜合考慮產品展示、商務洽談、人流組合等基本功能,以區域板塊化的形式將不同的家具以居家形態有機組織,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居家展示場景,以線型動線將各區域連成一體。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展區所處位置和基本平面布局,以及項目設計主題,進行展示空間的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設計。展位設計結合產品以現代手法表現東方精神,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為主題,用現代的設計語言、材料和構造方式,結合傳統的文化、藝術、造型、圖形等,形成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表達骨子里的中國精神。
(四)隨類賦彩與形體表現“隨類賦彩”是指根據各種不同對象,準確地涂色,同時要在形象上賦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現,①這是表現繪畫創作的必要補充。中國畫之“隨”,似有順從、依附之意,指依據具體對象而相應處理。“類”是指表現對象的品類,有著內在的規律,可表現人的精神觀照,在繪畫創作時要表現其基本特征。所賦之“彩”,并非單指顏色,還包括筆墨的渲染、明暗、層次。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許多都不用“彩”,而是通過墨的濃淡、層次產生不同的光色效果。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運墨而五色具”,意指山水畫可以用墨的變化體現自然界中的山青、草綠、花赤、雪白等各色效果,從而體現豐富的墨色變化。色彩是視覺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媒介,先于圖形給人鮮明直觀的印象。在展示空間設計中,賦彩就是根據空間形態和設計主題,通過材質、肌理、光影來表現空間的特色與層次,主要依托于裝飾材料的設計、選擇與搭配。色彩設計不在色彩本身,而是色質的合理運用。②通過虛實、輕重、軟硬等不同材質的組合、對比,創造不同的空間層次與色調,使展示空間體現出鮮明的特色和整體效果。材料是現代藝術設計內容與形式的傳達媒介③,是展示設計的物質基礎,影響人們對展示空間環境的視覺和觸覺感受,并引發相應的心理感覺。材料的軟與硬、光滑與粗糙、色澤與光影體現自身的特性,材料的組合可以表現特定的主題,營造特定的氛圍,使空間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從而傳遞不同的展示信息。其中材料色彩是首先呈現出來的特征,以其物理特性和心理特性呈現給人以輕重、距離、大小及冷暖的感性特征。材料的質感則可引起人視覺、觸覺的感官差異,軟硬、冷暖、粗糙與光滑、光澤與透明等不同的質感形成不同的內在張力和知覺感受。材料肌理可以表現材料的細節感知,其粗與細、輕與重、新與舊都可產生不同的視覺和觸覺效果,創造不同的空間情緒和意境。在實際展示空間設計中,根據設計主題與定位,結合不同造型元素選用不同的材料,以其色調、質感、肌理乃至光影的變化營造不同的空間環境色彩感覺,使空間環境呈現不同的藝術審美形態,從而傳達空間意境、氛圍和情感。如在空間場所中,可以木地板、大理石、地毯等不同的材料進行空間功能的劃分,形成公共、舒適或私密的空間氛圍;通過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進行空間分隔,可創造虛實相生的展示空間;具有優美色調和裝飾紋樣的織物材料和木材,既可用于空間分隔,也可以其自身的裝飾紋樣成為空間藝術效果表達的對象。不同材料間的對比,既可突出各自的特點,又可通過比例、形態、尺度的協調控制構成展示空間整體的藝術效果。
(五)經營位置與空間規劃“經營位置”,即藝術創作中的構圖處理,是藝術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敖洜I”說明對構圖設計要有選擇、取舍,對其章法和布局要進行組織和安排,進行全局結構的統籌處理,通過疏密相間、輝映有致的畫面處理使作品更具藝術魅力。中國傳統藝術創作中非常重視畫面的構圖,注重以經營位置來表達內在藝術思想。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稱此法為“置陳布勢”,唐代張彥遠則稱之為“畫之總要”,這表明布局的重要性。④東晉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提出:“凡畫,遷想妙得也?!睆娬{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想象活動,提出將主觀情思“遷入”客觀對象之中,從而得到藝術感受,對畫面結構的經營也通過內在思想得以表現。如南宋山水畫家馬元、夏圭在畫面構圖中突出畫面的邊角構圖,史稱“馬一角”“夏半邊”,以“計白當黑”的手法使畫面簡潔洗練,采用大面積的留白突出虛實對比,以虛空來突出實體,烘托畫面的意境。在具體構圖設計中,有一系列對偶的藝術處理手法可以用來創造畫面的藝術空間,如顧盼、開合、虛實、藏露、疏密、動靜、奇正等,這些對立統一的藝術處理手法也成為中國傳統藝術處理的基本法則。在展示設計中,經營位置就是對整個展示場所的空間規劃。展示設計一如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以游動的視線來觀察和表現物象,①注重人在其中流動、行走而產生對整體空間場所和展示環境的整體感知,是一個融入時間的空間。其平面布局、空間規劃、動線設計,既是展示空間呈現出來的外在形象,也是觀眾游歷其間,感知展示空間、展示形象和展示意境的重要載體。在設計時要從整體把握,既要考慮受眾參展過程中在單個功能展區的空間感受,也要考慮其在參觀過程中將一個個獨立展區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更要考慮不同展區之間的區隔和聯系,將時間、動態的概念融入其中進行設計規劃,使人在時空的不斷變化過程中,通過運動、觀賞、交流等感知方式,接受空間場所傳遞的圖文展示信息。一如中國傳統繪畫對構圖效果的追求,展示空間的布局、不同展區環境的結合,也要考慮各個展示區域在整體空間中的位置與相互關系,具體設計中則需根據不同類型的展示要求進行處理。如在設計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的故宮博物館時,可參考歷史遺留下來的明清皇宮建筑的特點,以中軸對稱、前朝后寢的空間布局,依次展示古代帝王辦公、處理政務、后宮生活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場景,使人在參觀過程中隨著建筑規模、空間形態、裝飾裝修、生活器物的變化,形成與外在環境和展示物品的對話,感知帝王生活的華貴和皇權的絕對權威。
(六)傳移模寫與創意思維“傳移模寫”中“傳移”可理解為傳授、流傳,是古代移傳流布的一種方式?!澳!?,法也,指通過臨摹、摹仿來學習的方法,意指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可以先向前人學習,通過臨摹前人作品練習相關的技術和手法,而后逐步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方法。不能把傳移模寫簡單地理解為臨摹,而應是創作。②顧愷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以形寫神”,強調通過對前人和現實生活的摹寫,準確描繪對象的形體特征,揭示其內部的生命情感和內在特征,從而實現畫面傳神的效果。這是古人“師古而不泥古”的藝術學習、創作的過程和方法。當然也要注意,單純沿襲前人是不能超越前人的,要通過傳移模寫的過程達到對前人手法、神韻心領神會,而后博采眾長,逐漸形成自己的手法、風格和特色。“傳移模寫”在展示設計中,既指對已有設計作品特別是歷史名作、傳統形式、民族形式的借鑒,也指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創新,根據新時期的需要,結合新的技術和媒介設計出新的具有創造力的藝術作品。首先通過實地考察、文獻研究等方法深入學習傳統文化和傳世作品,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審美情趣、空間組織、建筑形象、裝飾手法,以現代的解構方式提煉其中的設計語言和符號,使之能應用到現代空間設計之中。對國內外知名設計作品,可以在日常工作及學習過程中,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從原始條件、設計思路、指導思想、設計方法、設計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著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設計語言、符號和方法,使之成為自己方案設計的營養。在進行具體方案設計時,要進行一定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既要了解同類空間展示設計的案例,分析其優缺點,又要分析項目自身要求和條件,找出可行的設計方向和方案,從而為項目展示設計打好基礎工作,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案創意構思,設計出具有個性化、創新性的設計作品。如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在進行蘇州博物館設計時,就對項目周邊情況和歷史人文環境進行了充分研究,吸收江南傳統文化和蘇州園林特色,從中提煉出粉墻、黛瓦、漏窗、小橋、流水等傳統江南園林和建筑的基本設計素材,以現代化的結構、材料和形式進行重新組織,用現代的手法表達了傳統的文化意蘊與情懷。綜上所述,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代表的謝赫“六法”,在意境營造、創作方法等方面與當代展示設計的美學和藝術指導思想是相通的。其藝術精髓,對于設計師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去審視、評價乃至指導展示設計藝術創作具有現實的意義,這也是我國當下展示設計突破西方設計桎梏,由傳移模寫升華到氣韻生動的可行之道。
作者:劉樹老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