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景觀設計生態濕地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重視環境、保護環境成為人們的共識。許多城市開始重視城市景觀,綠化城市、美化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新亮點。各地興建的景觀項目多以綠化工程、水景工程、城市廣場為主,而生態濕地——自然界一種重要的景觀狀態,卻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甚至被人們遺忘。其實,生態濕地有著綜合的環境價值,體現出豐富的景觀形態,在景觀設計中加強濕地的建設,有助于創造富有詩意、具有較高環境效益的景觀空間。
濕地是一種自然景觀,一個自然綜合體,是介于陸地和水域之間的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分布廣泛,具有較多的自然類型。關于濕地的定義也有多種表述,通常采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濕地公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關于濕地的定義,即:"不問其為自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因此,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泥炭地、灘涂等,還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稻田以及退潮時水深超過6米的海域。濕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環境功能的生態系統和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礦資源。
濕地的水陸兩相性使它在生態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濕地是一個半開放的系統,一方面它是一個較獨立的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形成、發展和演替過程;另一方面它在許多地方又需要依賴相鄰的地貌景觀,和他們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同時也影響臨近系統的活動。因此,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類濕地的環境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水質,顯著凈化水體
濕地能顯著地凈化水體。當水流經濕地時,流速減慢,加上植物枝葉的阻擋,懸浮物沉積;附著在濕地植物上的細菌、真菌、單細胞生物等將水中的有機物轉化為植物根系可以吸收的無機物,從而促進了碳、氫、氮、磷、氧和微量元素的循環;捕食細菌消滅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其他病原體;濕地植物在其根、莖、葉中吸收和儲存重金屬物質。濕地改善水質并促進物質循環,從而防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所以,人們常稱濕地為“地球之腎”。
(2)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減緩旱澇災害
江河湖畔的濕地具有天然的水量調節作用,因此減緩了旱澇災害,同時改善小氣候,濕地周邊區域的空氣比其他地區濕潤。濕地存積了大量的碳,破壞濕地意味著其儲存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空氣中,造成氣候變暖。
(3)提供多種生物的天然棲息地
濕地豐富的水源和多樣的食物來源決定了其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濕地是多種生物的天然棲息地。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濕地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據統計,中國濕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種,被子植物639種,鳥類300余種,魚類1040種,其中許多是瀕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類群[1]。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的31種,如丹頂鶴、黑頸鶴、遺鷗等就生活在濕地環境中。
濕地自然風景優美,具有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西方國家為保護濕地制定政策、法規,并提供專項基金,眾多的自然濕地得以保護并恢復其功能,但是,我國的濕地狀況不容樂觀。
二、我國生態濕地的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共擁有濕地面積六千五百九十多萬公頃,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百分之十,居亞洲第一位。自一九九二年中國正式簽署《國際濕地公約》以來,青海湖的鳥島、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七處濕地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濕地面積急劇萎縮。統計顯示,近四十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累計喪失海濱灘涂濕地大約一百多萬公頃以上,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一半[2]。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規劃設計,濕地受污染的情況也日益嚴重,其生態服務功能不斷下降。
近年來,我國洪澇、干旱、泥石流、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都與濕地的減少破壞了生態平衡有關。由于江河湖泊的濕地大幅減少,其蓄洪、滯洪、行洪能力降低,暴雨成災的情況日益加劇;淡水蓄積能力下降,旱災發生頻率加大;土壤侵蝕嚴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這些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在景觀設計中加強生態濕地建設
生態濕地在自然平衡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們對濕地的了解不夠全面,它們受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面對中國濕地急劇減少,濕地生態受到嚴重干擾的現狀,景觀設計師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觀,重視生態濕地的恢復和建設,創造有利于生態平衡的景觀空間。
(1)進行科學的濕地規劃,保護天然濕地,拓展人工濕地
天然濕地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歷史上,我國許多地區將濕地開發為水田和旱田,破壞了天然濕地的生境。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占用濕地進行開發區建設的情況也很普遍,這樣就導致了局部生態環境的惡化。所以,在規劃設計中應力爭保護天然濕地,避免將其開發為工農業用地;對產量較低,經濟效益不高的農田,可以“退田還湖”;對已經廢棄的工礦用地,符合建設濕地條件的,可以規劃為濕地,恢復其生態功能。
人工濕地模擬天然濕地建造,也有較高的環境功能。世界各地建設了多種類型的人工濕地,主要用來處理廢水,具有運營成本低、消耗能源少、處理成效顯著的特點。美國密西西比OceanSpring城的人造濕地處理系統每天處理的污水達到11,35,000升,污水直接進入沉積湖,然后流入人工濕地或者泵入草場進行噴灑,最后排放到附近的海灣[3]。這樣的系統值得借鑒。
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規劃引入了濕地系統規劃的理念,形成了可持續濕地環境的營造模式。該方案設計了以湖泊水面、挺水植物為主的中央濕地和環繞園區的線狀濕地系統。來自實驗室和建筑組團的污水經過污水處理中心初步處理后,進入線狀濕地系統,緩慢繞園一周后成為干凈水源;園區徑流直接進入濕地系統;濕地同時可作為綠地的灌溉水源。[4]
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規劃中,設計師們帶來這樣的理念:利用人工濕地處理園區的生活污水和雨水徑流,盡量維持開發區域的生態平衡,可以減少開發區對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樣可以創造富有吸引力的景觀。
(2)進行科學的濕地建設,盡快恢復濕地生態功能
在進行濕地建設時,對影響濕地生態的因素要加以細致考慮。
在濕地重建過程中,水文功能恢復得比較快,但水位的波動對濕地生境有較大的影響。建成的濕地應控制人為干擾,避免水位的過度波動,減少污染物和垃圾的傾倒,保持相對穩定的濕地環境,這樣才能加快濕地生態功能的恢復。
在選擇濕地植物時,鄉土物種具有天然的優勢。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區,鄉土物種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具有成活率高,維護費用低的特點,同時較能體現地方特色,而這種特色往往是城市建設所缺少的。
在景觀設計采用的硬質材料中,應盡量減少人工材料如混凝土的使用,多使用天然材料。我國江河、湖泊等自然水體岸邊人工化嚴重,完整的、由陸地植物與水生植物構成的水陸交錯帶被大大簡化,多數已為石塊或混凝土所代替。如果河流中的水工結構使用天然石材,如河中固有的卵石和塊石等,不僅給在那里生息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也為這些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資源[5]。
綜上所述,濕地在整個自然系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景觀設計師應當重視濕地的多重價值,在規劃設計中盡量保護自然濕地,增加人工濕地,以創造具有綜合環境價值的景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