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主題班會存在問題及解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主題班會在引領學生的健康、可持續(xù)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主題班會教學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班會主題不明確、教育針對性不強、缺乏前瞻性和系統(tǒng)性、教學形式“一言堂”或表演成分過濃等。
關鍵詞:主題班會;班主任;案例;解決策略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確保班級各項工作、活動有序開展之外,還要經(jīng)常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正向的教育和引導。主題班會是一類有著明確教育主題目標的班會,是基于對已發(fā)問題的解決或對易發(fā)問題的預防,而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與行為引導的一個教學活動。[1]因此,開展主題班會成為班主任有效履責而經(jīng)常實施的一種教學手段。雖然主題班會在引導學生的思想、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也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筆者結合平時的工作及思考,對主題班會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改進建議。
一、班會主題雜亂,重點不突出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較多,這就容易導致有的班主任在召開主題班會時,抓不住重點,這樣一來必然會降低主題班會的教育效果。
案例1一位八年級的班主任在學校組織的期中考試前,進行了一節(jié)班會課,大致包含三塊內容:(1)通知考試日程安排及考場分布等有關事宜;(2)考風考紀教育;(3)復習方法指導。分析:本節(jié)班會課涉及三個主題,每一主題尤其是考風考紀、復習方法又包含不同維度。因此,通過一節(jié)課完成這些任務,會因面面俱到而重點不突出,導致教育效果降低。考試日程安排及考場分布屬于工作布置,無須班主任花較多時間去通知。考風考紀及復習方法通過班主任直接“告訴”的方式去要求、指導,效果也未必好。據(jù)了解,有些學校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常需借助屏蔽儀等設備防范學生作弊,說明考前這種例行公事的考風考紀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對考風考紀的教育及復習方法的指導需要班主任精心設計班會的召開方式。解決策略:為避免主題雜亂,班主任可以采取“一會一主題”,即一節(jié)班會課努力解決一類(或一個)問題。例如,期中(末)前,班主任可以召開兩節(jié)班會課,一節(jié)課以“考風考紀教育”為主題,但不能通過簡單要求的方式進行,應引導學生認清考試作弊的危害、考試作弊的性質(可上升到誠信、品德的高度)及樹立對待作弊的態(tài)度。另一節(jié)課以“復習方法指導”為主題,班主任可以根據(jù)學生在不同階段存在的某一個或幾個較突出的問題,安排若干名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學生,讓他們介紹各自在考試前的復習方法;或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生復習中存在的誤區(qū)),提出若干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還可以引入學科教師或者有關專家的觀點(符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的觀點或做法),等等。通過“一會一主題”,班主任就能避免在教學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問題。班主任也可以將主題適當拓寬,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并選擇更合適的教學方式。
二、主題班會教育的針對性不強
主題班會的主題選擇應符合學生當前的實際情況,如果所選主題不符合學生當前的情況,就會使班會缺乏針對性而降低教育效果。
案例2在一節(jié)以“食品安全”為主題的班會課中,一位班主任通過播放有關新聞報道,列舉了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添加劑如地溝油、蘇丹紅、三聚氰胺,指出這些物質對人健康造成的危害,并譴責不良商家;又呈現(xiàn)了一些含有激素、農藥的反季節(jié)蔬菜、水果,說明其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告誡學生少吃反季節(jié)蔬菜、水果等;最后列舉了常吃零食等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分析:班主任所列舉的添加劑的確與食品安全有重大關系,告誡學生不吃質量無保證的食品也無可厚非。但從市面所買食品是否含有地溝油、蘇丹紅等有害物質學生無法判斷,反季節(jié)的蔬菜、水果是否含有激素、農藥等學生也難以知曉。這節(jié)課班主任所選主題、素材都與食品安全及學生生活有關,但涉及食品安全問題的角度很多。在這30分鐘的教學時間里,由于班主任沒有梳理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食品安全問題,因而本節(jié)課教育的針對性并不強。筆者認為,對中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教育,重點應圍繞街頭“三無”食品、地攤食品、膨化食品、飲料等直接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的食品展開。喜歡吃零食(尤其在街頭攤點買零食)、喝飲料,對學生身體造成的潛在危害(如肥胖等)較大。班主任對于含有地溝油、蘇丹紅、激素、農藥等的食品可以進行簡單介紹,告訴學生危害,并讓他們告訴家長購買食品時應注意的事項等,或者從社會新聞、普及科學知識的角度讓學生了解食品安全知識,從而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班會教育的針對性不強還體現(xiàn)在有的班主任對于初中不同學段學生易出現(xiàn)哪些共性問題,需側重在哪些方面進行教育引導并不清楚,如此會因主題選擇的偶然性與隨意性而降低教育的針對性。解決策略:要提高班會課的針對性,一方面班主任在明確了有關教育主題后,要圍繞主題確定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角度,據(jù)此選取合適的素材,否則“抓到籃子都是菜”的素材選取方式必然降低教育的針對性;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梳理總結出學生成長過程中每一階段易出現(xiàn)的普遍問題,根據(jù)這些問題,確定每學期的班會主題。例如,考慮到和小學的學習生活相比,初中階段有了新的學習特點與要求,班主任要通過主題班會課,對初一年級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教育引導;考慮到初一年級學生已經(jīng)或即將進入青春期,班主任還需要對他們加強青春期的教育;初一學生的獨立性開始增強,參加一些活動不需要或者不愿意父母相陪,因此班主任要對他們加強安全(如交通、預防溺水等)方面的教育。到初二年級,考慮到初中生交往意識的增強,班主任就要對他們加強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考慮青春期孩子易沖動,班主任就要對他們加強人際關系教育,等等。當然,教育主題的選擇還需要班主任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從而增強主題班會的針對性。
三、主題班會缺乏前瞻性
主題班會的召開常發(fā)生在學生或班級有關問題出現(xiàn)后,尤其對初為人師的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當班級學生的思想行為出現(xiàn)問題時,班主任認為需要通過主題班會課加強教育與引導。但如果主題班會課的召開經(jīng)常在問題出現(xiàn)后,就容易造成班主任工作的被動,不利于問題的有效解決。畢竟,一旦學生個體的不良行為習慣已養(yǎng)成,班級不良風氣已形成,班主任再去糾正改變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班主任提高教育的前瞻性很有必要。解決策略:學生個體的有些問題或因具有隱蔽性、偶發(fā)性,不易被教師提前感知,因而只能在問題出現(xiàn)后解決。但有一定工作經(jīng)驗的班主任還是能根據(jù)學生成長過程的規(guī)律,提前做好教育引導工作的。例如,進入初中后大部分學生陸續(xù)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學生的特征之一就是叛逆,這就對教師及家長提出了教育要求,如何減少青春期學生的逆反心理?學生在青春期表現(xiàn)出抵觸、逆反甚至頂撞等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但尊重長輩、感恩意識、人際交往中的寬容、理解等原則的缺乏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從初一上學期開始,班主任應多圍繞人際交往、感恩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教育引導,讓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懂得尊重、學會理解和寬容他人、增強感恩意識等,會有助于調適學生青春期所表現(xiàn)的逆反心理。“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教育方式會降低教育的效果。增強教育工作的前瞻性,班主任需要通過分析、預判學生在每一階段易出現(xiàn)的普遍問題,在學生有關問題出現(xiàn)前介入,做好教育引導工作。
四、主題班會缺乏系統(tǒng)性
對于在初中階段應召開哪些主題的班會,每個主題又該從哪些角度開展教育的問題,許多初中班主任并不清楚,表現(xiàn)在:(1)班會主題的確定具有隨意性。有的班主任常常在班會前一天甚至前一節(jié)課才構思某次班會的主題與內容。因此,班會主題的確定、班會內容的組織都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如此就會影響班會的質量,從而影響教育的效果。(2)班會主題的安排具有偶然性。有的班會主題雖然也是經(jīng)過較充分考慮而選擇的,但考慮的側重點局限于學生及班級當前情況,而不能站在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高度去考量教育的主題,從而導致主題班會缺乏系統(tǒng)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解決策略:主題班會的針對性與前瞻性,是構建班會主題體系化的必要前提。主題班會應側重于解決初中學生易出現(xiàn)的、較突出的共性問題。對學生的教育,班主任還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圍繞學生今后(高中階段乃至走上社會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如對學生責任缺失、價值觀扭曲、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缺乏等方面進行教育,確保教育無疏漏,從而為學生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這就要求班主任要認真梳理歸納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題,并結合學生的成長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將不同主題、不同角度分散到初中學段的不同學期,從而構建班會課的教育主題體系。五、教學形式或“一言堂”或表演成分過濃有的班主任把班會課演變成說教課、紀律要求課,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底下各做各的事;也有的班會課看上去熱熱鬧鬧、精彩紛呈,但課后學生除了對課堂景象還有點印象外,對蘊含其中的教育意義并無太多感悟和體會。
案例3在一節(jié)以“珍惜青春歲月”為主題的班會課上,教師安排了兩名主持人,其教學過程大致如下環(huán)節(jié):(1)了解青春。上課伊始,主持人甲口述“青春”一詞的含義,并引出班會主題;(2)贊美青春。主持人乙?guī)ьI全班學生朗讀贊美青春的詞句,如“青春如同初日的朝陽”,“青春是一段流淌的時光”等等;(3)感受青春。主持人甲讓班級同學用顏色描繪自己的青春,如“青春是藍色的,像深遠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等等(其實是班主任提前安排好的);(4)思考青春。主持人乙呈現(xiàn)兩組不同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人物是否珍惜了青春,進而思考如何珍惜青春;(5)珍惜青春。主持人甲讓學生談談該如何珍惜青春,等等。從教學形式上看這節(jié)課由學生主持,學生的參與度也較高,活動過程中的語言也很優(yōu)美。拋去有關環(huán)節(jié)并非課堂生成(班主任提前安排的)不說,本節(jié)課的活動內容就給人一種華而不實之感。學生對“為何要珍惜青春歲月”,“如何珍惜青春歲月”等問題,仍缺乏充分的感悟與思考。解決策略: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2]學生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認知與行為的脫節(jié),即不能把自己的有關認知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因此,班主任需要做的是,通過合適的媒介、方式喚醒學生腦海中的有關意識,從而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認知與行為的統(tǒng)一。而“一言堂”的灌輸式教育很難有效激活、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拋去形式后內容并無深度,就會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體驗與感悟,那么課后只能是“繁華盡,寂寞如舊”,學生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仍會停留在原來的認知水平上,從而也難有行為上的改進。為此,我們需要不斷加強對班會課設計的思考與探索。
作者:張初平;張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