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柿園漢墓“四神”形象及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州學刊雜志》2015年第八期
河南省永城芒碭山柿園漢墓發現的壁畫《四神云氣圖》,是我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保存較好,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①其精湛的表現手法,獨特的藝術構成,向人們展示了漢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狀況,其造型神秘玄幻,色彩運用強烈,構圖深沉、宏大。關于《四神云氣圖》中“四神”形象的研究②,主要是對“四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及文化內涵的描述,對于其作用,尚未有專文作深入研究。本文擬對此問題作一簡要討論。
一、漢代以前“四神”形象的發展
《禮記•禮運》稱:“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③而《禮記•曲禮上》說“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④顯然,在《禮記》中有兩個版本的“四神”,一個是指麟、鳳、龜、龍,一個是軍隊排兵布陣所用的朱雀、青龍、玄武、白虎。到了《三輔黃圖》中,“蒼龍、白虎、朱雀、元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⑤。由此可見,從《禮記》向《三輔黃圖》的過渡中,“四神”經歷了一個十分復雜的形成發展過程。有學者認為,古代的“四神”有兩層含義:一為四種異獸,即龍、鳳、龜、麟。二為四星名,即蒼龍、白虎、朱雀、玄武。⑥第一層含義是將這四種動物作為吉祥瑞獸的代表,可能充當過圖騰動物。因為有認為“四神”早在殷商就出現了,它源于圖騰動物崇拜。⑦因此是具有吉祥祥瑞的意義;第二層含義不僅有祥瑞意義,同時也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星宿名稱,具有方位的意義。而漢代人對四神方位的排列是有嚴格規定的,即上(前)朱雀下(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淮南子•兵略訓》說“所謂天數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⑧。夏鼐先生說:“所謂‘星座’,是天文學者就星辰排列布局,對比人神、動物、器物等的形象,或虛擬州國、宮官等的列布而想象出來的。”⑨因此,古代“四神”形象的形成是圖騰崇拜、神話信仰和現實社會的需要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經常出現于漢代墓葬中,不僅代表星象方位,而且是祥瑞辟邪、神仙升天的象征。
二、柿園漢墓《四神云氣圖》中“四神”形象及其作用
從柿園漢墓《四神云氣圖》的主題圖像內容來看,其主體是一只長須飄擺、驕首飛動的青龍,占據中間顯要位置,約占畫面面積的一半以上。《說文解字•龍部》謂:“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⑩聞一多先生認為龍是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吸取了其他圖騰的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如獸的足、馬的頭、鹿的角、鳥的翼、魚的鱗等。由此可見,古人是將龍視作神物存在的,傳說神仙可以乘龍,而龍飛天要駕云,壁畫中整個龍體彎曲逶迤,在周圍云氣紋圖案的襯托下,宛若飛龍在天。《楚辭•九歌•大司命》:“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圖中的龍有翼,也可能是應龍,《淮南子•覽冥訓》:“乘雷車,服駕應龍。”高誘注:“一說應龍,有翼之龍。”
《淮南子•主術訓》:“夫螣蛇游霧而動,應龍乘云而舉。”說明漢代人認為龍是可以飛天的,龍已經被人們當作可以升天的工具,而引魂升天、乘龍升仙就非它莫屬了。巨龍張口吐舌,舌尖卷著一頭“怪獸”,龍舌與“怪獸”身軀盤旋數道彎兒,似在打鬧嬉戲。這一“怪獸”究竟是什么,雖然目前還不能確定,但從它被繪在整幅壁畫的南端,作“水中游戲這動作”“獸身彎曲并被龍的長舌所卷”的現象分析,該“怪獸”是被龍所銜起的神物,也有升天的含意。也有人認為這里的“怪獸”是龍的早期形態之一種———魚龍,或稱龍魚,即《山海經》所講的“魚婦”。《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所以這種“怪獸”的出現,往往也可能具有靈魂復蘇和生命形態轉化的暗示,可能有著希望人死而復生的美好愿望。青龍之上,有一只朱雀,它嘴銜鹿形之角,脛生花朵,尾接祥云,長嘴銜鹿形龍角,造型獨特。朱雀常作為引導死者靈魂升天之神鳥,賈誼《誓惜》:“飛朱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輿。”青龍、朱雀構成了龍飛鳳舞,共游天際的主體。青龍之下則是一只白虎,仰首張口,做攀援狀,欲吞靈芝,其腳踏云氣,躍起飛騰,體態矯健。白虎為四神之一,有辟邪之意。《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論衡•解除》:“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飛尸流兇,不敢妄集;猶主人猛勇,奸客不敢窺也。”眾多漢鏡銘亦有“左龍右虎辟不羊(祥)”之語。而繪于龍虎之間的靈芝在古代則被稱為神木,漢張衡《西京賦》記:“神木靈草,朱實離離。”薛綜注:“靈草,芝英,朱赤色。”
食用可使人長生不老,在壁畫中,白虎表現的便是欲吞靈芝的形象,表達著一種長生不老的愿望。從布局上看,以龍為主體,朱雀、白虎、靈芝等按一定比例置于畫面中,四周空白處則繪制云氣紋。這種云氣紋也是升仙的一種象征,浙江慈溪出土的一面漢代青銅鏡上有銘文“駕蜚龍,乘浮云”之句。由此可以看出,云氣紋的描繪不僅達到了畫面飽滿,比例和諧的裝飾效果,同時也表達了乘龍升仙的思想觀念。雖然“四神”形象有表示方位的作用,但從柿園漢墓《四神云氣圖》的構圖布局上來看,表示祥瑞的意義更明顯。因為古代如果用“四神”來表示方位的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甚至“四神”的朝向、位置等都有十分嚴格具體的規定,如《尚書•正義》就記載:天星有龍、虎、鳥、龜之形也,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這就是《三輔黃圖》記載的“天之四靈,以正四方。”但是,從《四神云氣圖》的布局來看,畫面是以青龍為主要表現對象,朱雀白虎等依附于青龍而不是各自占據一個方向,因此不具有方位的意義。這可能與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彩繪木棺十分相似,在馬王堆一號漢墓報告中講:“這具朱地彩繪棺上的圖像,有龍、虎、朱雀和鹿,都沒有玄武,大概由于這里的用意在于取其‘祥瑞’,而不是為了表示四方的緣故。”
因此,《四神云氣圖》中的“四神”形象并非表示方位,它在這里是祥瑞的表達,各種動物以其祥瑞之身軀擔任著助人升仙的職責,引導墓主人的靈魂進入仙界。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神云氣圖》中的龍長須飄擺,彎彎曲曲,好似在天上遨游,這是墓主升天所乘的工具;朱雀在龍的上方也是引導靈魂升天的神鳥;怪獸是對死者復生的良好祝愿;白虎欲吞靈芝而長生不老,同時靈芝紋象征長生不老的祥瑞之氣,如此這些構成了墓主人渴望死后靈魂不滅和升天成仙思想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墓主想要將生前的富貴生活轉移至死后享用的理想。而且在《四神云氣圖》邊緣四周繪有許多直線穿璧圖案,寓示墓主人可以通過穿越玉璧圓孔這種方式,來實現靈魂與肉體的分離,然后才能在青龍、白虎、朱雀等吉祥動物的護送下踏上升天成仙之途。這種信仰通過墓葬中的“天上”———墓頂壁畫和“人間”———墓主的統一來實現,將死亡通過壁畫這一藝術的手法把想象變成了可看到可觸摸的實物,體現了漢初人們追求長生不老,對人間生活的留戀以及對靈魂不死的認知。
三、結語
西漢時期的墓葬壁畫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和文化現象,顯示了漢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與信仰。有了這些壁畫以后,墓室也有了雙重意義,它不只是一個容納尸體和各種物品的空間,而且成為一個虛擬的仙境,墓室一方面是現實世界的一個“鏡像”,同時又成為連接仙界的橋梁。因此,《四神云氣圖》以形象的方式向人類展示了陰陽兩世的關系,是生命的終結,也是生命的重生。發現于柿園漢墓的《四神云氣圖》不僅構圖嚴謹而精美,而且表現出了較高的藝術技法,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西漢前期大型彩色墓室壁畫的空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四神云氣圖》中各部位的比例都十分協調,“四神”的神態刻畫栩栩如生,四周的裝飾圖案也十分對稱,在繪畫技法上還使用粗細不同的線條來表現動感效果。對線的運用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完全擺脫了早期繪畫用線生硬呆板的狀態,反映了工筆重彩畫在這一時期已經發展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四神”的形象與畫面其他部分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漢人對于自身生命存在的認識,折射了他們的生活狀態,流露了漢人對升天成仙的渴望,彰顯了其對生命的熱愛。它所表現的世界在漢人看來是真實存在的,對于當時的人們包括墓主來說,它更是一種向往美好世界的表達,是他們向往的靈魂不死、生命永恒的世界,是精神的另一種重生。
作者:袁恩培 石琳 單位:重慶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