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新聞環節學生思維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各方面的重視。日常教學環境中,在新聞環節培養學生思維的教學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研究發現,教師在新聞環節中,遵循教學規律并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思維具有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思維培養;道德與法治;新聞環節
引言
近年來,思維訓練成為社會熱門話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受到相關工作者的重視。教師通常根據英國東尼•博贊先生發明的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訓練,取得了相應的效果[1]。在思維訓練中,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直面實際問題的思維,以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為核心,將教學與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相聯系,開展綜合性的分析、歸納、綜合、概括、抽象、系統化、情感化訓練。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新聞環節就是針對這一實踐要求提出的思維訓練方式。
一、新聞環節的意義
所謂新聞,就是在課堂教學開始前進行時長為5分鐘的時事新聞分析環節。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一方式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活動形式符合新教材對學生思維訓練及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創設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的思維教育才是有血有肉的教育。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從自己的視角創設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生活,讓學生更好地從生活角度去思考,主動地分析、判斷、歸納、推理問題[2]。這樣學生便能主動完成思維的碰撞、激活、升華。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是教育的首要前提,新聞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例如,學生在搜集新聞時,第一時間搜集了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這一事件中的安全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學生對這些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件討論得很積極,他們提出女乘客打司機、車上的乘客不保護司機等原因導致慘劇發生,得出要講文明、守規矩的結論,他們認為在不該停車的路段下車、與司機交談,甚至要求司機停車都是錯誤的行為。這樣一個生活化情境由學生自己提出,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有效發揮思想教育作用。
(二)有利于創設問題情境新聞以問題的解決為核心。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首先要清晰地闡述新聞內容。教師在學生新聞后,應針對時事新聞,或根據學生的評論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培養學生思維。例如,某位學生的新聞:3月1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中星6C衛星送入太空,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300”次。該生的觀點是: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奉獻一分力。這一觀點沒有聯系材料,為此筆者提出問題:我們國家科技已經這么發達了,為什么你們還要努力學習為國家科技事業奉獻一分力?有學生回答道:“正是因為前人的不斷努力,我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們要繼承前人的事業,就應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奉獻力量。”還有的學生回答道:“我國要在各國的科技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不斷努力進取,才能實現科技的不斷發展。”新聞環節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學生要清楚地闡述時事新聞,二是學生要對時事新聞點評到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符合思維的發展規律。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夠綜合性地提升思維水平。教師應在新聞環節遵循教學規律,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在沖突中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學會思考、分析、歸納總結,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提升,形成良性效應。
(三)有利于創設做說結合的情境創設做與說的情境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綜合水平,這也是新聞環節的重要優勢[3]。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通過思維訓練,從思考向實踐轉化。做,即做一個PPT,包含內容、思想;說,即順暢地向聽者介紹自己的觀點。從理解文本、制作文本到表達描述,這一過程訓練了學生思維,符合思維發展規律。經過反復觀摩、學習,再到上臺的說、評結合,這是完全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之間進行雙向交流的教學過程。學生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鍛煉,可以達到有效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的目的。通過幾輪實踐,2019年3月,我們對學校九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所有學生都認為在課前進行新聞活動,能夠有效地訓練思維。
二、新聞環節對學生思維培養的要求
(一)個別輔導與班級教學相結合在新聞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采取個別輔導與班級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差異,教師應避免學生主次不分、盲目參與活動。從新聞的選擇到評論,都需要教師在思考方法、演講方法上給予學生切實的幫助。經過教師的輔助、演示,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可以相當熟練地參與活動。
(二)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相結合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的有機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學,是新聞環節的重要手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是為了更好地展開教學,學生對活動充滿興趣,才能主動參與活動。在這一問題上,筆者選取了兩個平行班進行實驗,在七年級的兩個平行班中采用不同的評價機制,一種是不給予評價,另一種是盡可能給予大部分學生良好的評價。在為期一個學期的新聞活動中,不給予評價的學生慢慢變得懶散。而給予良好評價的班級中,每位學生都非常認真地對待新聞任務,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非常主動地與教師探討自己的任務達成效果及需要改進的方面。
(三)適應接受與拔高提升相結合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從適應接受,逐漸轉變為拔高提升,以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往往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學科與相應的任務,在開始時必然會感到手足無措。這一時期學生的核心任務是迅速適應與愉快學習。隨著任務熟練程度的提升,教師可以要求八年級學生對新聞開展深入分析,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九年級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及相應的中考學科任務,在理論與實踐中深入淺出地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思辨等相關思維能力培養。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立足現有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新聞環節培養學生的思維。教師應合理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加深學生對社會新聞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顧麗霞.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新思維[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05):39-41.
[2]穆文紅.用“微繪本”創造大課堂——《道德與法治》副版繪本的理解與使用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9(02):43-46.
[3]楊鵬飛.生活化思維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文教資料,2019(04):210-211.
作者:郭征 單位: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時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