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播學在有效性教學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作為人類傳播活動中一種形式的教育傳播,必然遵循人類傳播活動的一般規律。因此,可以借助一般傳播模式來解釋教育傳播過程。又根據王策三教授對教學的定義,教學既包括教的活動又包括學的活動。所以,以下采用貝羅(D.Berlo)的S—M—C—R模式分別從教的角度和學的角度來分析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貝羅的傳播模式把傳播過程分解為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受傳者(Receiver)4個基本要素,所以簡稱為S—M—C—R模式。每個要素又各含有幾個因素,如圖1所示。用此模式來觀察教學活動,可以看出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教學活動中的信源和編碼者即教師1)教師的傳播技能即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編碼方式。教師的語言是否清晰、說話方式、書寫技能、思維邏輯、身體語言等都會影響教學信息的傳播。2)教師的工作態度,包括教師是否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是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學生是否有足夠的了解,是否尊重學生,能否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等。3)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文化背景,包括教師對于所要講授的內容是否足夠熟悉,是否擁有豐富的知識以及教師的學歷等。4)教師的社會背景。教師在社會中的影響、地位等會影響到教師對教學價值的認識。
教學信息1)教學內容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選取的教學材料,不僅包括教學“成分”,還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出于對教學目標的不同理解,教師對于教學材料的選擇和再加工可能不同。2)教學符號指教師選擇的呈現教學內容的方式,包括語言、文字、音頻、視頻等。通道教學信息的傳播通道就是傳播信息的各種工具,包括各種感覺器官,以及書、圖畫、圖表、電影、電視等信息載體和光、溫度、噪音、設備等環境變量。受傳者和譯碼者即學生學生的表達技能、對于學習的態度、先前知識水平、社會背景、家庭背景、先前學習經歷均會影響傳播的效果。實際上,雖然傳播過程中的教師(受傳者)與學生(信源)位于傳播過程的兩端,但是在傳播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是傳播者和受傳者,所以,影響傳播者的因素與影響受傳者的因素本質相同。而且當學生變成傳播者,教師變成受傳者時,其實是教師在接受學生的反饋。
2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針對以上影響因素,并結合教學實踐,綜合考慮教師、學生、學習環境等因素,提出以下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加強教師教育,提高教師水平加強師資培訓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首先,要提高教師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學習和應用的重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也在不斷發展,并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理論,而教學活動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活動。因此,教師不僅要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平時教育經驗的總結,也要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提高自己理論水平的同時,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心理,引導學生學習。其次,教師要不斷關注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及時了解學科發展最新成果,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再次,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僅要掌握傳統的教學技能,更要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合適的媒體呈現方式。而且對同一教學內容嘗試運用不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根據斯皮羅的認知靈活性理論,這有助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提取。另外,還要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知識技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生。這樣才能在教學上獲得成功,真正把自己的教學工作變成教育藝術。
正確處理教學信息教學信息是教學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材料進行適當的處理,可根據實際需要重新調整教學順序或按專題教學,最終使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更加易于被學生接受。教授學生有用的認知策略1956年,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首先提出認知策略的概念。此后,認知策略的研究日益豐富,代表人物是加涅(R.M.Gagne)。加涅認為,認知策略是學習者支配心智過程的內部組織的技能,學習過程受內部執行控制過程的修正和調節。現代心理學認為,認知策略是關于認知的認識和技能,并不指向具體領域或特定情境,而是調控學習的高級技能,實質是程序性知識。認知策略的運用直接影響學習效果。通常,學有所成的個體都擁有獨特的學習方法,能針對不同情境選擇認知策略。也就是說當個體具備了認知策略,也就具備了高效學習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能為學習者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有意識地教授學生適當的認知策略,提高學生的譯碼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主要的認知策略有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理解監控策略和情感策略。
引導學生利用認知工具進行學習喬納森認為,認知工具指可以幫助學習者發展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的軟件系統。認知工具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學習資源、加深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輔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和自我評價。利用認知工具實際上也是一種認知策略。鑒別一個軟件工具是否是認知工具的標準包括:1)計算機化;2)現成的應用軟件;3)用戶(在經濟上)可以承擔;4)可用于表示知識;5)可泛化;6)可支持批判性思維;7)學習可遷移;8)簡單而功能強大的知識表示形式;9)易學易用。在《課堂中的計算機應用:作為批判性思維的腦力工具》一書中,喬納森推薦了8類認知工具,包括數據庫、電子報表、語義網絡工具、專家系統殼體、計算機化通訊工具、超媒體工具等。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向學生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可以逐漸把學生培養成高信息素養的學習者。比如,學生可以使用思維導圖做筆記、復習功課、梳理知識脈絡;使用中國知網等在線數據庫可以獲取文獻資料;使用博客可以進行自我反思和知識共享;兒童可以使用Scratch進行編程。
認知工具的使用不僅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還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從而保證并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動機動機是激發、維持并使行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種力量。要進行有效的學習,需要適中強度的學習動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一方面應在教學中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手段,使學生對學習本身發生興趣。學生對某一學科的興趣,都是先學會而后才喜歡的。所以使學生學會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即教會學生運用適當的學習策略進行有效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家長、社會應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護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如教師應減少頻繁、高難度的考試,為學生打好基礎;對學生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和有創見的表現給予積極鼓勵等;家長應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期望,以免無形中給學生施加過重的壓力;社會應給學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機會,從而使學生肯定自己的價值。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為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個體在個性上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教師要重視個體之間的差異,了解學生的先前知識水平、認知風格、學習態度。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制作出好的教學設計方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改善教學環境根據貝羅的S—M—C—R模式,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必須考慮到教學環境。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教學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硬環境指教學地點的硬件設施情況以及光、溫度、噪音等。學校應該綜合考慮本校所處教育階段、學校經濟狀況、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等因素,配備合適的支持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硬件設備。還應保證教學環境有適當的光線和溫度,并且周圍的噪音不會影響教學活動中信息的傳遞。另外,有效的課堂管理也是保證信息通道暢通的重要因素。軟環境指教學地點的心理環境。良好的教學軟環境首先應該是積極向上的,可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其次教學活動應該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師生可以平等對話,使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再次,教學活動中,生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在生生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競爭,激發學生學習和交流的熱情。
3結束語
在信息爆炸時代,知識成幾何級數增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變得更加重要。在分析影響教學有效性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的各種教學策略都應當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應該從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出發來考慮。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教學模式也會隨著改變,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也就會一直繼續下去。
作者:王瑾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數理學院11級課程與教學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