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類的五種生產及文明積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術交流雜志》2015年第七期
一、物質資料生產及其衍生的生產系統
精神生產不僅在物質生產基礎上產生,它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即以語言為工具和媒介,通過語言來進行精神生產。語言實際上也是一種意識,馬克思說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自身存在的、現實的意識”,其意是指“語言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所以,精神生產的路徑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以語言為媒介。精神生產是對人的情感、思維、想象的全面創造,其成果就是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道德等。它們不僅為物質生產所決定,而且對物質生產具有強大的反作用。人類生產的第三種形式是人自身的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作為人類創生的基礎和特征,所描述的不是個體的一生一世,而是不斷繁衍延續的整個人類,這就出現了人的自身生產問題。人只有在自身生產中才能把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人自身生產以人的存在為前提,而人又以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為基礎和特征,在這個意義上,人自身生產離不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類的自身生產。例如,生產下滑、經濟危機和人的精神萎靡、道德滑坡都會影響人自身生產。但是,人自身生產作為有別于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獨特領域,還有自己的許多特點。一般來說,人和動物一樣,其繁衍要受自然選擇規律支配。在遠古的人類原生態社會,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原理曾經排斥了物質生產的決定作用,支配了人類血緣關系的歷史演進,人類由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一直發展到一夫一妻制文明家庭。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產生以后,“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關系了”,從此物質生產才對人口生產起決定作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把這個思想概括為著名的“兩種生產”原理:“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的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支配。”人類的第四種生產是社會關系的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性的生產,由社會性的人,組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進行群體性合作,生產出滿足人們需要的勞動成果。這一過程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釋放,人與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有機契合,形成改變世界的生產力,人化自然就是生產力對象化使自然適合人的需要的過程和結果。但是,現實的生產力不僅需要人、對象和工具這三要素,還需要生產力的實現形式,即一定的生產關系。生產力只有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相結合,如地主與農民、資本家與工人的締約,才能使生產力運行起來,形成有效的資源配置。生產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基礎,還在其上衍生出多方面復雜的社會關系,如種族、宗族、階級、社團、組織、家庭等,這些關系構成有機的系統,它們的總和決定了人的現實本質,鎖定了個體的人。因此,馬克思一再強調的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人就是指社會關系中的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是社會關系之網上的紐結。物質生產所生成和決定的人,以精神生產為特征的人,人口得以繁衍的人,一刻也離不開社會關系,他們在進行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口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社會關系的生產,生產出包圍現實人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如馬克思所說:“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客觀的,不是人的主觀意志可以選擇的,實際上等同于自然界的物質,是社會的“物質”。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主體;在東方社會,血緣親屬關系在社會關系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人類生產的第五種形式是環境生產。環境是人與自然的關聯環節之一,自然界除了給人類的物質生產提供對象和工具外,還給人類提供生存環境,人類的生存一刻也離不開大地、天空、陽光、空氣、水源、山川,等等。在近代以前,人類對環境主要是適應、選擇、遷徙,追逐更好的居所,還談不到對環境的改造和重建。當時,由于人類自身能力還不夠強大,人與自然界的沖突還處在潛伏階段,環境問題還不明顯。所以無論是黑格爾還是馬克思,都很少涉獵環境問題,現在的生態哲學研究不能從先輩大師那里找到更多的論據,其原因也就在這里。近百年來,尤其是二戰以后,科技革命的成果極大地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主體意識相應膨脹,以自我為中心而對自然無限制地開采甚至掠奪,嚴重破壞了自然界應有的和諧與平衡。今日的自然界,空氣、河流污染,森林植被消失,大量生物滅絕,人類的生存環境全面遭到破壞,世界已經沒有一塊凈土能夠完全適合人類的生存。從這時起,一個前所未遇的歷史性課題,即改變和重建環境、進行環境生產的任務提到人類面前。環境生產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嶄新的事業,是現當代伴隨著環境污染而顯現出來的新的生產。環境生產本質上是“人化自然”轉化形式,其歷史使命是把物質生產的能力和成果引向改變環境,再造環境,創造出完全適應人類生存要求的新環境。新是相對的,很大程度上是恢復從前被污染了的環境,如退耕換林、退耕還草等,但也包含創立從前沒有的新環境,如圍海造地、人工降雨、南水北調等。環境生產雖然不像物質生產那樣直接決定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但是日益惡化的環境,特別是由于二氧化碳排量增加,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霧霾天氣不斷,如不遏止,也會極大地威脅人類的生存,例如當今癌癥蔓延就在很大程度上與環境污染有關。如果說人口生產使人類可以延續下去,那么環境生產則能制止人類的衰落和毀滅,其意義不下于人口生產。
二、從五種生產到五種文明
生產是個動態過程,五種生產中的每一種生產都經歷了發生、發展直至今日高級文明形態的軌跡。從最初的野蠻落后的五種生產躍升為當代的五大文明,是生產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人進化和發展的必經路徑。深入考察從五種生產到五種文明的發展軌跡,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自身的發展趨向和規律。
1.從物質生產到物質文明在人類的童年時期,物質生產水平十分落后,這主要表現在:生產對象還沒有從自然界中過濾出來,人幾乎不對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進行加工和改造,基本上是以對現成生活資料的采集和獵取為生,因此,生產工具也十分簡單,都是未經加工的現成器物,如木棍和石頭等。這是人類歷史上的蒙昧時期,人剛剛從動物中分化出來,還沒有擺脫野蠻狀態。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人類邁出了文明的腳步,出現了漁獵文明。打魚和狩獵雖未生產出自然界本來沒有的新產品,但在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上已經擺脫了石器時代的采集、拾取等自然界恩賜的方式,開始制造青銅器皿,發明了弓箭、梭鏢、織網等復雜工具,能夠用這些自然界沒有的新手段大量獵取動物,并飼養牲畜,保證了人類的基本生活和人口的延續,這不能不說是遠古時代的文明奇跡。但是,真正具有全方位文明要素的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具有穩定的居所和生產對象,出現了鐵制的生產工具。生產規模雖然不大,但男耕女織分工明確,鋤鐮犁鏵得心應手,一個小家庭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古代中國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唐宋時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漫長的歐洲中世紀也包含著“巨大的進步,———歐洲文化領域的擴大,在那里一個挨著一個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和15世紀的巨大的技術進步”。這些都是農耕文明的成就和寫照。從16世紀起,開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進程。工業文明的最大成就是拓寬了生產領域和規模,“用蒸汽磨代替了手工磨”,機械化被運用到一切生產部門,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物質生產經過工業革命進入了工業文明,這個進程直到現在還在進行著。但從二戰結束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一個更具強大威力的信息文明拉開了大幕。信息文明是當代正在勃勃興起的文明形態,它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載體,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時空概念,引起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從此,世界進入了一個更高效、更便捷、更富于人性化的時代。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面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急劇縮小,腐敗和特權成為極易撲捉的過街老鼠,社會的正氣和清明獲得了技術上的保證。因此,信息文明不僅是物質生產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整個人類不斷進化的必由之路。
2.從精神生產到精神文明精神生產包括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兩大門類。人類一經誕生就從事精神生產,過著精神生活,這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但人類早期的精神生產水平是很低下的。當時科學和生產力都還沒有發展起來,人類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還很原始,所以精神生產的產品也很簡單原始,無論文化、道德,都還處在起始階段。那時生產和生活知識十分貧乏,僅限于經驗和傳統。道德上既有人類質樸、純真、友愛的一面,也有自私、貪婪、粗野的一面。恩格斯說,奴隸制的出現使“文明時代獲得最充分的發展”。由于分工的進步,從事腦力勞動的有閑階級已經出現,他們專門從事精神勞動,生產精神產品,這就為精神生產的文明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在奴隸社會中,科學、數學、藝術、哲學等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以致到近代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還念念不忘回復古代的奴隸制文明。漫長的中世紀封建社會一直被人們稱為歷史上的“冬眠時期”,認為是歷史的“簡單的中斷”。這種非歷史主義的錯誤觀點曾被恩格斯嚴厲批評過。實際上,封建時代的精神生產及其產品也很燦爛輝煌,這不僅表現在歐洲的中世紀,更突出地表現在耀眼的中華文明上。以儒家為代表的“仁”與“和”的道德倫理觀念,以及李約瑟總結的中國科技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封建社會精神文明的杰出代表。雖然它在文化科技發展方面缺乏創新的機制,在思想道德方面相對保守、落后,總是強調維護舊的統一體,不能形成百花盛開、萬馬奔騰的生動活躍局面,但瑕不掩瑜。沒有封建社會精神文明的積淀,就不可能有資本主義文明的到來。近代以來,在工業革命基礎上形成的資本主義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精神生產的又一高峰。資本主義反抗封建和宗教統治的斗爭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資本主義以理性、競爭、實證和務實的理念開啟了現代性,掀起了科技革命的風暴,引領了電子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思想和道德領域,它以更簡潔更務實的生活觀念,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使思想文化更加適應新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生活。但是,資本主義的精神生產也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危機,它所倡導的個人第一、競爭至上、唯利是圖,使人類理想湮滅、信仰缺失、物欲橫流、道德滑坡,人類的生活走上全面的物化和異化,這是資本主義精神文明負面作用導致的必然結果。只有社會主義的精神生產和精神文明建設才將人類的精神建設事業推向頂峰,有力地配合和促進了物質生產和物質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生產既為社會主義的物質生產所決定,同時又是對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批判繼承。鄧小平一再申明,社會主義必須繼承全人類的文明成果,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來說是當下的直接存在,承接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優秀成果是繞過物質文明的制約而走的一條捷徑。當然,這種繼承的前提是對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消極腐朽方面進行批判,把資本主義精神文明中對社會主義有利的東西繼承下來,如理性、競爭、務實等現代性理念,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其轉化等等。中國共產黨對精神文明重要性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直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才提出建設兩個文明,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提出來,至此才結束了長期只重視物質生產一種文明“單腳跳”的被動局面,以自覺的理論形態把精神生產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基本國策提到全國人民面前。三十多年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兩翼,即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得到了均衡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這是我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重要的精神保證和人力保證。必須看到,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是長期的、艱巨的,要消除精神世界中的死角和許多不文明的流弊,還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但我們相信,既然我們能夠在不長的時期內在物質文明建設上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夠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同樣取得偉大的成功,真正以自強、自重、文明、儒雅的優美精神和風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從人自身生產到繁衍文明人自身生產就其本意來說,不過是履行動物的機能,使人的種群像動物一樣得以延續。動物的自身生產完全受性沖動的支配,這是大自然的造化,賦予生殖機能以性的愉悅,因此不需要責任心和使命感,光是性沖動本身就足以完成種群繁衍的任務。但是這種繁衍并未超越動物水準,如馬克思所說:“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并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促使人類反省這種繁衍方式的首先不是倫理道德,而是生物界的自然選擇規律。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發現,聽憑無限制的性沖動來繁衍人自身,經常會生產出先天缺陷的殘疾兒,長此以往會導致部落的孱弱和人種的退化。為了造成強大健康的部落,必須限制兩性關系,這就使人的自身繁衍逐漸顯露出文明的端倪。人類限制兩性關系的方式是對性關系的人群進行重組,通過家庭來延續后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詳盡論述了家庭的出現及歷史演變,指出:首先出現的是血緣家庭,限制父母與子女的兩性關系,結束了人類歷史的群婚時代;其次是普那路亞家庭,限制兄弟姊妹間的兩性關系,進一步排除了近親交配;再次是對偶制家庭,將兩個氏族無血緣關系的兩性關系穩定化;最后是適應私有財產繼承的需要而出現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從此人類自身的繁衍徹底告別動物式的蒙昧時期而進入文明時代。一夫一妻制家庭作為文明的繁衍形式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由于近代以前它還是基本的生產單位,所以具有極大的穩定性。這種繁衍文明因既符合科學本性又適應生產和分配的要求而被大力推崇,尤其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保持的血緣親屬逐漸被神化,將家庭內部的父子、兄弟間的孝悌原則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成為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但是,正如《共產黨宣言》所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自從產生以來,特別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主宰家庭婚姻的不是一夫一妻原則及其道德倫理,而是資本和財產,資產階級把擁有資本和財產的優勢擴展到兩性關系上來,所以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的婚姻實際上是公妻制”。但是,人類自身生產的文明趨勢畢竟是不可阻擋的,隨著人類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自身生產也日益科學化、文明化,涌現出當代繁衍文明的新浪潮。這主要表現在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上。長期以來,人類的生育一直處在盲目和無序狀態。生活狀況好些就多生育一些,生活狀況惡化就少生一些。在第三世界,有時存在一種反常的惡性循環:越窮越生,越生越窮。20世紀80年代,世界最大的人口生產國中國把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號召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為了遏制強勁的超生勢頭,國家成立了計劃生育委員會,并實行了一系列強制措施。三十多年來,中國少生了四億人口,為國家和人民減輕負擔、改善生活狀況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人類自覺遏制自身生產的光輝范例。當代繁衍文明的另一舉措是優生優育。光少生人口還不夠,還要保證生出來的人口是優秀的,養育的條件和措施是得力的,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在計劃生育基礎上人類繁衍文明邁出的新的一步。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對自身及后代責任意識的增強,育齡男女都把優生優育視為人類自身生產的一場新革命,“封山育林”、聽歌胎教、學前補習等許多舉措與計劃生育一起構成當今人類的繁衍文明系統。
4.從社會關系生產到政治文明人類生活在社會關系中,在進行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社會關系的生產,生產出自己在其中生活的社會關系。馬克思說:“人對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是男人對婦女的關系”[1]292。這也是最早出現的社會關系。但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關系是進行物質生產所形成的生產關系,以生產關系作為基礎還衍生出民族、宗族、家族、階級、組織等一系列復雜的社會關系。國家和社會制度作為上層建筑就是這些關系的凝結,它集中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考察一個國家或社會制度是否文明,主要看它怎樣處理社會關系,怎樣運用制度的手段去組織人、管理人,這就是政治和制度所要履行的責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社會關系也越來越清晰和透明,體現社會關系的政治和制度也越來越走向文明。原始社會沒有國家,社會制度也極其簡單,還談不到政治及其文明化問題。奴隸社會國家制度雖然極其殘忍,拿奴隸不當人,卻開啟了政治文明的歷程。奴隸主民主制開民主政治的先河,為人類政治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封建社會雖然用君主專制取代了奴隸主民主制,但在政治上也非毫無建樹。特別是中國的科舉制度,用考試的平等辦法來選取統治和管理人才,是世界政治文明史上的一株奇葩。但真正揭開政治文明大幕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制。資產階級篤信分權和制衡,認為沒有限制的權力必將導致腐敗。所以在他們的政治詞典中法律至上、民主必行,實行普遍選舉、三權分立、依憲治國。這一整套的立法和民主程序確實保障了權力的分散和制衡,避免了個人獨斷專權的可能,有效地維護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西方發達國家能夠避免亞非國家經常發生的軍事政變,讓權力一直運行在可控的框架內,是與它們的政治文明分不開的。但是資本主義的政治文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具有極大的虛偽性和欺騙性。它們的民主、法治和權力的運行一直受到資本和金錢的干擾和控制,一旦資產階級的統治受到威脅,它們會立即撕去民主和法治的面紗而把武力提到日程上來,德國1918年對共產黨人的鎮壓和屠殺就是深刻的教訓和例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雖然是個新鮮事物,但它一經提出就和民主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帶有極大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年代,他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從政治上批判和推翻資本主義,不可能觸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問題,他們雖然有許多相關的思想和灼見,但是并未提出政治文明概念。中國共產黨也只是在已經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背景下,才于2002年相應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方面是為了從制度和法律上真正落實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使社會主義民主不致流于空洞的口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劃清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界限,揭露其虛偽性和欺騙性的實質,使人民不致陷入“三權鼎立”的陷阱。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的高度民主,它優越于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之處在于: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具有完善的制度保證,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到政治協商制,從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到民族區域自治,從各個方面保證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是真實的,堅持以人為本,完全是為了人民的實際利益,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具體保證,比如取消農業稅,這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做到的,但在當代的中國做到了,這是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真實性的最好注解。
5.從環境生產到生態文明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環境的生產,創造出日益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今人類的生存環境已與從前大不相同,人類發展和進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的發展和改善,現在的世界早已不是昔日的山河。不過,要看到,當今人類的生存環境已經面臨一個新的拐點。中國和世界一樣,水土流失加劇、沙漠日益擴大、草原退化嚴重、森林資源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銳減、水源和大氣污染嚴重,這些從前罕見的災害不僅極大地制約了經濟發展,而且給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空前的危害。中國現在已經付出了高昂的環境成本和健康代價,長此以往,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將因為環境問題而喪失殆盡,人們憧憬和期待的中國夢也會付諸東流。正是在國內的嚴峻背景下,在世界各國共同應對環境危機的大勢和呼吁中,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問題。從過去先后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再到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一條順理成章的思路,反映了認識的深化和提高。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核心,以人的自我約束、自我調控為手段,最后達到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良性循環的美好境界。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健康、繁榮和永續的發展。至此,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繁衍文明、政治文明一起,共同構成當代人類文明建設的總體綱領。
三、五種文明的互動和前景
文明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樣態,是隨著人類本身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人類每向前發展一步,文明的程度也就相應地提高一步。五種文明之間的互動是它們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機制。物質文明永遠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和前進的發動機。可以設想,未來物質文明提高到強制性分工消除、產品極大豐富、能夠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時候,人類的其他各種文明自然也就隨之發生極大的改變和提高。當不需要為謀生而奔波的時候,人們的私有觀念必然破除,千百年來在私有制基礎上發生的各種道德倫理上的缺欠也就隨之一掃而光,精神文明程度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馬克思設想的自覺勞動、把勞動當作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會逐漸形成。人類的自身生產在長期的私有制框架內,一直被金錢和權力所制約,不僅婚姻是買賣或變相買賣的,就是生育也和利益聯結在一起,重男輕女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觀無不是從利益來考量的。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破除將徹底排除權力和利益對婚姻的干預,使婚姻完全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至此,人類的繁衍文明才第一次真正向愛情回歸。如果說作為愛情結晶的生育伴隨著痛苦的話,那么,未來用工廠的方式延續人口,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私有制一消滅,社會關系將變得極為簡單。國家的消亡使原有的政治的含義轉向單一的社會管理,政治文明作為史前時期對人的管理,將由對物的管理所代替。人與人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政治文明將隨著政治的消滅變為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和友善,而這完全不需要由專職的國家來料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能力在社會自治的基礎上達到社會關系的和諧有序。未來的生態文明將與人化自然的物質文明合而為一。人類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再也不會重蹈從前生態危機的覆轍。由于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和高度發達的科學文化水平,目前一直受困于財力和科技制約的生態文明將展開雙翅,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美好環境。到那時,生態文明將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向物質文明回歸。馬克思主義者是歷史臻于至善者,回顧人類的五種生產及其走向文明的機制和過程,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人類理性地面對現實,克服自我異化,努力向善,未來無限光明的美好前景一定會降臨人間。
作者:張奎良 單位: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