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腔在族群認同中的文化功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藝評論雜志》2015年第五期
族群認同雖然與國家認同有較大區別,但它們都是個人對集體的認同。族群認同往往是國家認同的基礎,也是國家認同的重要途徑與內容之一。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密不可分的,三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其中,國家認同對民族國家的影響與意義最大。國家認同是通過對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情感的認同來實現的。因此,族群認同與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不可或缺的內容。“國家認同首先要有共同的連接基礎,一種是血緣和歷史記憶,一種是透過與他人共享某一公共空間或人際關系而形成的一體感……國家對不同的國民來講,可能是族群國家,也可能是文化國家或政治國家。這三個層面通常會合在一起,但也可能以某一層面為主要依據。公民認同國家的標準可以分為三類:族群血緣關系、歷史文化傳統與政治社會經濟體制。國家認同相應地可以在這三個層面探討———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雹蓦m然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難免有重疊之處,但由于“族群與國家畢竟屬于兩個不同層次的認同取向,因此,多族群國家有時也難免會面臨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失諧狀態(以下簡稱“認同失諧”)。出現失諧狀態的原因除了族群與國家固有的差異以外,還有經濟與文化心理因素。經濟因素主要是指經濟不平衡等因素誘發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失諧。這種不平等心理既有可能在經濟不發達的邊緣地區存在,也有可能在經濟水平較高的邊緣地區存在。”⑥中心與邊緣是相對的,只要存在中心,就難免存在邊緣。因此,當某些族群在經濟地位上存在中心與邊緣之分時,處于邊緣地位的族群就難免會滋生消極甚至不滿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認同失諧就在所難免。此外,文化心理的失調或不平衡也是誘發族群失諧的重要原因之一?,F代化雖然存在同質化的一面,但它也存在解構邏格斯中心主義的一面。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雖然快速發展的科技文明使民族國家之間的時空距離不再成為彼此交流互動的主要障礙,甚至全球化的趨勢也愈加明顯,但同質化的焦慮又使個人、群體甚至民族國家也在努力疏離這種趨勢。然而,在拒斥同質化的同時,族群甚至民族國家又在搶抓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努力保持原有的中心地位或由邊緣向中心遷移。拒斥與順應并存的矛盾心態既使族群、民族國家之間難以割斷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聯系,又使他們之間存在著爆發矛盾沖突的可能性。
“一些族群在進入現代化階段之際,不斷感受到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解體的危機,從而產生對外來先進文化一體化的情緒化抗拒。強烈的族群認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宣泄痛苦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結果,為保持自身族群文化傳統的純潔性、連續性及優越感,一些民眾難免會滋生對族群同一性的強烈追求?!北M管現代化也會使不少人深感族群認同的危機并會產生維護族群同一性的沖動,但在個人訴求漸次增多的情況下,“現代化所導致的不同族群團體間接觸的急遽增加,必然意味著發生沖突的機會也比以往有所增加?,F代化雖然可能會使得不同的團體更加聚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現代化的影響因族群團體的差別而有所不同。因此,現代化的過程也許對一些族群團體是有利的,對另一些族群團體可能就是不利的。這些不同影響往往導致某些族群團體產生遭受相對剝奪的感覺,這種感覺又因為現代傳媒技術及人際間的良好溝通而擴大。族群團體隔閡隨之加大,最后導致認同失諧”。因此,對于多族群國家而言,現代化無疑是一把雙刃劍?,F代化既能夠促進民族國家的發展,也使其面臨著族群失諧的風險。
對一個國家來說,認同失諧不僅意味著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減弱,而且還可能影響到民族的和睦相處和國家的安全穩定。此外,認同失諧還會影響到族群內部的團結與友好相處。長期以來,與城市相比,中國農村的不少地區難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封閉性。在一個特定的地區,村民之間相互關系的形成及其維系不僅受政治、經濟、血緣、地域等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在政治、經濟和地域等因素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村民之間相互關系的形成與維系主要取決于血緣關系和文化傳承。雖然宗法制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模式主要盛行于奴隸制時代和封建制時代,但血緣與宗親關系在當今中國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人際關系。在廣大農村,以血緣與宗親關系為紐帶常常會形成相應的族群。除此之外,共同的文化傳承也可能把沒有血緣關系甚至不同血統的人結成相應的族群。人存在于自然之中,同時也存在于歷史和文化之中。文化是人的言說、交往、行為、意識與認知方式,也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顯而易見,共同的文化傳承不僅意味著生存方式的某種相似性,也意味著文化認知的某些共同性。因此,共同的文化傳承不僅是維系族群關系的精神紐帶,而且也有利于增強族群的認同感,還有利于增強本地區地域文化的個性特征。一個地區的地方性是由該地區長期的文化積累及人們對其的文化認同決定的,因此,華陰乃至秦東地區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由包括老腔在內的地方文化的長期積累及當地人對其的文化認同決定的。老腔在華陰乃至秦東地區家喻戶曉,老幼皆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地方戲,老腔不僅是華陰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而且是當地老百姓較為重要的精神食糧。雖然傳媒的更新和文化交流的頻繁為廣大群眾的文化消費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但大眾的文化消費取向并不僅僅受新事物的影響,而且還受欣賞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老腔是華陰人民的家鄉戲,因此他們對老腔難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近年來,雖然老腔也面臨著諸如演出市場萎縮,觀眾銳減等危機,但民間的老腔演出卻并未絕跡,這在戲劇特別是地方戲曲舉步維艱的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民間的老腔演出在發揮慶賀、祭祀和節哀等文化功能的同時,也有利于當地的族群認同。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不一定有時間相聚,也不一定能體會到自己與他人有多少聯系或者多深的關系??墒?,老腔的演出則可以把喜愛它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的愛好和文化選擇便使他們形成了特定的族群。
雖然,這樣的族群并不一定存在血緣關系,但不難看出,其卻是以老腔為精神紐帶而形成的,亦即以文化認同為基礎而形成。也就是說,對老腔的文化認同,也會導致認同者之間的某種認同與親近。一方面,參與或觀賞老腔演出給村民提供了相互認識和增強情感的機會,另一方面,老腔還可以讓觀眾之間產生某種共鳴。在此過程中,廣大觀眾之間不一定有宗親關系,但對老腔的認同卻使他們無疑獲得了文化同根同源的感受。一旦產生了這種認識,他們彼此之間難免會產生一種親近感。這種親近感往往使他們相互把對方看作“自己人”,如此,無疑會增強親朋好友之間甚至是族群內部的認同感。除此之外,老腔也可以促進親朋聯誼或成為親朋聯誼的一種方式。作為家族戲時,老腔主要用于家族之內的祭祀、慶典和娛樂等活動。在此過程中,不管活動的具體意圖是什么,老腔的演出都是以家族的名義進行的,因而整個家族的眾多成員都有被卷入這種活動的可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老腔的演出不但是這個家族的文化大餐,而且還似乎變成了一種文化儀式。如此,圍繞著某個特定的主題,這個家族便共同沉浸在了老腔的演出之中。道格拉斯曾認為日常儀式承擔著產生和復制社會關系的作用,特納還認為儀式可以解決沖突,也可以加強合作與認同。因此,盡管老腔的每一次演出可能都有特定的主題,但無形之中也加強了家族成員之間的親情認同與文化認同。也就是說,老腔的演出無疑會增進家族成員之間的親情和歸屬感。與此同時,不管是基于何種目的開展老腔演出活動,家族成員都能得到鑒賞老腔藝術的機會。由于審美娛樂是所有藝術鑒賞的重要內容與目的之一,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老腔演出也可以給家族成員帶來審美娛樂。在這樣的情境中,個人之間在平日里滋生的不愉快的心結也可能會因為親情認同、文化認同和審美凈化而打開,甚至還會化解矛盾,重歸于好。
老腔職業班社建立,演出活動走出家族,走向社會之后,老腔的演出活動仍具有增進家族乃至親朋之間文化認同的作用,也具有加強親朋之間情感聯絡和鞏固友誼的作用。除某些節日之外,廣大老百姓由于忙于生計,親朋好友之間的來往平時并不頻繁,甚至很少。再說,走親訪友只有雙方都方便時才能成行。由于華陰乃至秦東地區的民間演劇活動常常與古會社祭、賀喜慶典、治喪節哀等民俗活動結伴而行,因此,民間的老腔演出活動也常常被納入了某種民俗活動之中。我們知道,大凡民俗活動都或多或少地承載著民眾的某種訴求與情感。因而,民俗活動往往具有一定的自發性。此外,在一定范圍內,民俗活動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許,正是因為如此等等的原因,民間的老腔演出活動不僅常常與某種民俗活動同時進行,而且也寄寓著演出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觀賞者的某些訴求。加之,老腔藝術是華陰乃至秦東地區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地方文化之一,因此,民俗活動開展之時,不少老百姓難免會自發產生參與、觀賞老腔演出活動的愿望。正是因為不少民眾會自發產生這種愿望,所以民間的老腔演出活動和相應的民俗活動常常會儀式化,并相互交融。如此,民俗文化認同一致,具有相近愿望訴求特別是利害相關的民眾往往會自發自覺地參與、欣賞老腔演出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不僅有了與親朋好友相聚的機會,也有了與他們交流、增強情感的機會。因而,民間的老腔演出活動不僅可以增進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也有利于人們結交新朋友。今天,在關中地區,古會社祭、賀喜慶典、治喪節哀等民俗活動中仍然有戲劇或戲曲演出。在此期間,老百姓常常會借助看戲的機會走親訪友。由此可見,老腔的演出活動在更多時候并不是單純的文藝活動,它常常還發揮著文藝審美之外的諸多功用。自樂班雖然以自娛自樂為主,但它也會對他人人際關系的形成與擴展產生影響。在關中地區,自樂班廣泛地存在于每一種地方戲之中。
不僅如此,自樂班還是廣大民間藝人特別是廣大戲迷和業余演員開展演藝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如今,自樂班的活動不僅是傳承民間地方戲的重要方式之一,還是培育民間藝人,鞏固觀眾陣營和弘揚民間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民間的老腔演出活動雖然以民間藝人組成的固定班社為主體,特別是那些較為正規的演出都是由具有相當水準和規模的班社承擔的,但民間的自樂班在事實上也是存在的。一些民間藝人在和親朋好友娛樂時,也會清唱助興烘托氣氛。當然,這只能算做一種臨時性的自樂班。除此之外,民間藝人還會與其他戲迷或業余愛好者組建臨時性的或在一定時期有一定活動規律的自樂班。從實際情況來看,更為普遍的自樂班則是由廣大戲迷或業余愛好者建立的。他們的自樂班既有臨時性的,也有存續時間較長的。離退休或其他已經脫離生產勞動并有較多閑暇且身體健康,居住地又相近的戲迷或業余愛好者組建的自樂班常常有一定的活動規律,這種自樂班存續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另外,為年節或夏季納涼活動而組建的自樂班,其存續時間有長有短。自樂班雖然以自娛自樂為主,但他們在清唱時總會吸引眾多的群眾圍觀。這無疑也給廣大戲迷或業余愛好者提供了相聚交流的機會。在此過程中,通過演唱與鑒賞活動,他們不但切磋了技藝,滿足了審美期待,而且還能增進友誼。因此,自樂班的活動不僅是民間的一種演藝方式,也是廣大戲迷或業余愛好者之間的一種聯誼方式。
作者:李科平 單位:渭南師范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