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二胡專業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民音樂雜志》2015年第七期
2013年12月7日的“二胡精英人才培養研討會”曾討論了有關二胡精英人才的概念和標準問題。我提出,對二胡精英人才的認識不能只局限于是否是金字塔尖上的大賽金獎獲得者,更不是制定一個依某種量化標準而建立的指標系統。二胡精英人才,對于二胡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來說,高技能的獲得只是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指通過音樂的學習和文化的熏染,培養具有文化傳承力、文化詮釋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擔當力,并在這些方面具有文化自覺的二胡專業人才。這是我們所有二胡人一代一代不斷奮斗、努力的目標,也是適應國家文化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的評價標準。只有通過培養德才兼備且有文化擔當的二胡精英人才,才能傳承我們的二胡藝術并真正使之發揚光大。絕不是讓二胡人在一種狹窄的專業發展道路上,培養幾個明星,評出幾個在大賽上摘金奪銀的人才。即便是摘了金、奪了銀的人,離一個真正成功的二胡精英人才仍有很遠,并且成長、成熟、成就的道路還很長呢!因此,我們為二胡精英人才的定位不僅要看其藝術才能,更多的還要看他用自己的專業為社會的音樂文化建設,為音樂教育的發展,為廣大民眾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帶來多大積極的、有益的影響。所以,對于二胡精英人才培養的目標,我們要有更寬、更深、更遠的認知。循著這樣一種思路,這里分別從二胡專業人才“四大基本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對二胡教學現狀和改革的思考,建立特色各異、資源共享的民族弓弦樂器課程和教學體系這三個方面談些設想。其中的一些經驗和認識,來自于長期的演奏和教學實踐,希望和同行有進一步的交流。
一、二胡專業人才“四大基本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對于二胡專業人才的培養,我覺得可以從演奏、教學、理論、創作這“四大基本能力”的培養和構成去思考一些具體的做法。當然,提出這“四大基本能力”,是就二胡專業人才的整體教育而言,就個體而言,在這四個層面中,可以有所偏重,也可以跨域整合,構成復合型的綜合性人才。這種認識的基本點是在二胡專業教學發展中,提倡并促進復合型的綜合性二胡專業人才的培養,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1.演奏能力的培養就演奏能力的培養來講,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可以細分為獨奏的演奏能力以及合奏、重奏、協奏的演奏能力。其中,合奏、重奏、協奏的演奏能力跟樂團演奏實踐相關。獨奏人才的培養,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需要和教學目標,還可以分為頂級的、高級的、中級的人才培養。其中也會有復合型人才。例如,不僅會演奏某一種胡琴,而且還會多種胡琴以及對多種弓弦樂器的演奏有所掌握。對樂隊演奏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來說,也涉及到大樂隊合奏以及小樂隊、室內樂的演奏,同時還有演奏不同樂種、曲種甚至劇種民族弓弦樂器的能力。就演奏來講,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側重不同的能力。如果我們培養的是綜合性人才,是應具有這樣的多方面能力的。例如,合奏、重奏、協奏能力,根據不同的需要也會有所不同。其中,還包括與民族樂隊、西洋管弦樂隊甚至多種民族傳統器樂組合形式、現代樂隊跨界組合形式的合作等。
2.教學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能力的培養來說,我們的二胡專業人才離開校門之后有許多學生會到各級各類院團以及事業單位去工作,甚至還會在社會音樂教育領域從事教學工作。因此,在演奏能力之外,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僅會在日常的學習中,在得到老師傳授的同時潛移默化得到培養,并且也可以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進行這方面的學習。具有教學能力的學生可以在高等專業院校(包括附屬中學)從事專業教學,也可以到普通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甚至組織學生樂隊、樂團,還可以進入國民音樂教育中小學教育領域,還可以到少年宮甚至一些社會音樂教育部門進行教學或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如果有對教學能力培養的明確要求,就會在授課的同時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學習的引導、點撥,甚至在教學中設置這方面的學習內容,培養在這方面各有側重,適應不同程度的教學能力。
3.理論能力的培養對于二胡專業人才培養來說,對理論能力的培養,雖然在學習的要求上不同于音樂理論專業人才的培養,但是我覺得無論就理論思維還是寫作能力來說,是不能放棄的。雖然表演藝術人才的主業仍然是演奏,但是,我們不能沒有既能夠演奏又懂得在實踐基礎上梳理和總結經驗的理論人才。在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理論總結與提升,對于演奏實踐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否認的。這方面人才對于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少一些,并不可怕,但是如果缺了,就可怕了。從專業的建設和長遠發展來看,就會缺失許多東西。就理論研究來說,既有演奏理論本身的研究,還有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二胡演奏技術理論、二胡表演美學、二胡表演藝術的品鑒和評論,以及弓弦藝術專業方向的歷史研究、人物研究、流派研究、創作研究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4.創作能力的培養二胡專業人才創作能力的培養是我們要在教學中需要特別重視起來的方面。就二胡藝術的發展和已經形成的傳統來看,從劉天華、阿炳到魯日融、黃海懷、宋國生、王國潼、陳耀星、劉長福等我的父輩,一直到朱昌耀、鄧建棟、周維、高韶青、胡志平、陳軍等等,都是在延續著一個二胡表演藝術家同時進行創作的傳統,這個傳統,自然應當成為我們二胡專業人才培養和相應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從歷史上看,二胡演奏家的創作給二胡藝術的發展帶來非常大的推動力,演奏家的創作和作曲家的職業創作共同推動著二胡藝術的發展。因此,我們在二胡人才培養問題上應注意從操作層面,對于創作能力的培養需要一些課程教學的設計、規劃和實施相配合。這方面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也是和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于創作能力的培養,還必須提到,在不少傳統二胡演奏家的身上,創作、演奏是不分家的,他們的創作能力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是和死譜活奏、即興演奏的能力聯系在一起的。死譜活奏可以說是民族音樂傳統創作能力的一個方面。民族器樂職業演奏家的創作能力是和死譜活奏的演奏方式與能力有關聯的,不應讓這種能力退化。
二、對二胡教學現狀和改革的思考
二胡的教學,在課程設置上主要是專業課。學院的課程設置無論是學習中西音樂理論,還是面對所有的專業學習群體,大部分都是接受共性知識的課程及其教學。但是,從二胡或民族弓弦樂器專業學習的角度來看,還應當有更有針對性的、內容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例如,涉及到對民族弓弦樂器乃至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從演奏技法到音樂語言特征,從弓弦藝術史到各種流派、風格和樂種,從不同作品的表演美學特點到審美鑒賞,都有很豐富的內容。這些也是在學習中隨時會碰到的問題。學生學哪種作品的演奏,會涉及到哪些問題,在哪些方面可以給他們以啟發、引導,是需要通過一定的課程教學來解決的。在通常情況下,單一的主科教學是滿足不了這些方面的教學需求的。因此,如何建構一個可以從多方面對二胡以及其他民族音樂的專業學習以多方面支持的教學系統,是應當探討的。目前的教學系統還缺乏這樣的功能。現在是一個傳媒資訊非常發達的時代,理應是好事,但是,我們在很多時候會發現,社會媒體資訊對民族音樂的導向和氛圍經常是不如人意,或者說經常是被娛樂化,很難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對于學生來說,現代的傳媒資訊就像一個很大的自助餐廳,雖然看起來很豐富,陳列有許多東西,但是對于學習者來說,很難具有有效的甄別能力。如何既不偏食又能汲取營養,既能促進自我的成長又能避免消化不良的問題,甚至還要考慮到教學的步驟和不同課程之間的相互支撐與銜接,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通過什么樣的課程教學,如何發揮更好的效果和積極作用,也是需要探討的課題。
三、建立特色各異、資源共享的民族弓弦樂器課程和教學體系
我們是否可以探討如何建立二胡以及民族弓弦樂器的教學體系,建構更為完備的教學內容的問題?中國音樂學院目前已有樂種課,臺灣地區的院校有的也有弓弦課,學習不同的弓弦樂器。國內各音樂院校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學資源,以及根據自己的辦學特點在探索中形成某種課程及教學經驗。但是,從二胡專業的整體發展來看,仍需要通過共同的探討,作整體的設想和建構。在這個建構中,關于二胡教學的課程類型,我想可以分為基礎課程、素養課程、特色課程、實踐課程這四類。這些不同類型的課程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目標。
1.基礎課程學生除了主修樂器還可以學習不同的民族弓弦樂器,或者叫“胡琴家族”的演奏課程。在這類課程里(民族弓弦課或胡琴家族演奏課程),學生會涉及到各樂種中不同民族弓弦樂器的演奏、操作,接觸不同的演奏技法,學習不同音樂語言的表達并了解相應的演奏特點。這樣的學習會給學生帶來很多的經驗并有豐富的積淀。在相應的理論課程中,我們可以了解民族弓弦藝術史以及結合對不同流派經典作品的賞析,通過樂種課學習不同樂種中胡琴的演奏。這方面,星海音樂學院的特色是,由于高胡在廣東是地域性很強的樂種樂器,所以強調學胡的學生一定要學習高胡,才能適應現代工作和民族樂隊的需要,同時他們也期望高胡以及廣東音樂有更多的傳播、教學空間。他們現在要求二胡專業學生要學廣東音樂、學高胡,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
2.素養課程這里的素養主要是指綜合文化藝術素養。這類課程,一是加深對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特質的認識;二是應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體驗和感悟,能夠有助于學生從更寬的藝術視角了解中國音樂,了解中國弓弦藝術。這方面的課程教學,主要是從其他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中獲得靈感和啟發。如書法中的行書具有不同的形態、筆觸和風貌,與弦樂器的運弓和意韻的表達非常接近。還有中國的太極拳、民族舞蹈,其肢體運動與氣韻、呼吸都可以舉一反三,幫助學生了解二胡作為民族弓弦樂器在演奏中肢體與音律氣韻的關系。素養類課程中,還可以從多元文化藝術的角度,有更寬的視野,在比較、體驗中從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藝術中獲得靈感。另外,作為表演人才的綜合素養,還有舞臺心理、儀表服飾、化妝等也需要有一定的引導和訓練。
3.特色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是在主科的學習之外,設置一些摹奏、摹唱和聲腔化訓練課程。這類課程的學習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對傳統戲曲聲腔與民歌的摹奏、摹唱和聲腔化演奏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和傳承中國音樂的能力。二是通過對二胡的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的賞析與摹奏,解決創造與傳承之間的關系。就像書法、繪畫的學習,都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臨摹階段。只有通過這種學習,使他們了解傳統,通過這種訓練,會非常有助于對于二胡傳統的延續和傳承。三是在這類教學中,從“雙語”教學的認識角度,還可以學習非母語的、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民族優秀的弓弦樂器演奏以及作品風格的表現,甚至接觸一些現代派的、探索性作品的演奏,作為多種營養去補充、吸收。非母語弓弦藝術作品的風格及其演奏特點,不僅可以鑒賞,還可以模擬甚至移植。這方面的借鑒、學習可以為二胡藝術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動力。
4.實踐課程這類課程可以有合奏、重奏、室內樂、胡琴聲部樂隊片斷和胡琴聲部樂隊訓練等內容,可以涉及到古典的、傳統的、經典的胡琴大型音樂作品。還有視奏課程,這對演奏訓練非常重要。再可以有作曲實踐課,自己創作一些作品,也可以與作曲系師生合作創作新作品,通過試奏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知道創作出來的音樂是個什么樣的效果。還有就是即興音樂演奏課程,可以加上時尚的、流行的、跨界的甚至試驗性、現代派的手法都可以在實踐中進行比較、鑒別。實踐課程中,還可以設置小型樂隊指揮的學習內容。
對于實踐課程來說,我們在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學生多種演奏能力的培養。比如,合奏課、重奏課中協作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還包括對作品的詮釋能力。對一部作品,無論是新創的還是傳統的、經典作品的演奏都會有情感的表達、文化的詮釋和技術上的協調等方面的要求,在完成一部作品二度創作的過程中,還需要有反思能力、辨識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拿來一段旋律,可能是新創作,也可能是經典的,學生如何通過視唱、讀譜,分辨出是什么類型和風格樣式的作品,如何去潤飾、處理,如何更準確、生動地詮釋出來。例如《清明上河圖》,作曲家提供的文本并沒有我演奏出來的那些裝飾音,滑音,也沒有一定的標識,這是什么人物、情景。有時作曲家給你一個新創作品的樂譜,并沒有告訴你這是什么地方的風格,具有哪種音樂語言的特點,你就要去分析,去找到詮釋它的語匯和技法。又如,面對一個新作品的試奏,作曲家在其中是如何運用一個新的素材在作品中發展、陳述的,我們就要辨識,哪些音符是經過性的,哪些是連接性的,哪些是原始素材的語匯,哪些是需要張顯個性的等等,這些都需要建立一種音樂的辨識和分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在我們的教學中尤其顯得薄弱。在通常的情況下,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去聽老師的演奏,去臨摹老師二度創作中的某一個樣本,或者上網去搜各種優秀的版本,然后選擇一個作為自己摹奏的依據。在這樣一種過程中看似學到了,學會了,但是學生可能就喪失了自我表達音樂的能力,缺少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去表達音樂的自主性,也難以了解老師或演奏家在二度創作中那種“原創”的詮釋力的精髓了。
對于這樣一個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去不斷完善的二胡專業人才培養和相關教學改革的設想,是可以根據各個院校不同的情況和特點,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思考、探索的。目前,從整體來看,我們已經形成有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全國各院校,尤其是專業音樂院校二胡專業的發展也是各有特點,并有長期的積累和成果。但是,面對二胡專業的未來發展甚至挑戰,我們應當有一個共識,就是通過運用并整合我們共有的教學資源,合力去為整個二胡專業的教育教學提供一個動力,或者說是一個動力場、能源場。因此,我倡導建立一種更先進、更有聚合力,多方共享的教學機制。譬如,我們可以在專業院校之間建立教學聯盟、教學基地,并且還可以建立跨院校、團體的教學聯盟,可以建立有聯合培養功效的游學機制,讓一方院校的優勢或教學資源可以輻射到其他院校,這樣相互輻射、相互流通起來,這個專業的發展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并且提升得更快、發展得更廣、更深厚。這樣一種具有蝴蝶效應的教學聯盟,就會是相互對應的,大家都能身受其惠。所以,我希望我們所有的院校在一個更有協作力的機制中發揮各自的動力。如此,二胡專業的發展就能獲得更大的動力。只有走這條路,團結一致,二胡專業乃至中國弓弦藝術才能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
作者:宋飛 單位: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