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對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地震現場科普宣傳逐漸受到重視,但仍然存在宣傳方式單一、宣傳內容同質化,且更新緩慢等問題,影響了地震現場科普宣傳的效果。本文結構式訪問向曾參與過地震現場科普宣傳的工作人員開展調查,分析當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開展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從明確公眾獲取熱點信息需求、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宣傳形式、分階段開展科普宣傳、重視互動式科普等方面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地震現場;科普宣傳;改進對策
近年來,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科普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普內容逐漸從單純的技術傳播普及轉變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更加自動化的操作方式、互動式的展陳形式逐漸成為主流。與此同時,在科普工作不斷推進更新的大背景下,地震現場科普宣傳也應當緊跟時代的發展趨勢,為公眾獲取地震災害知識與信息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徑,吸引公眾關注,主動參與科普宣傳。
1.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現狀
研究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是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1]。地震災害,特別是破壞性地震災害,一般會成為社會熱點事件,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科普信息。公眾對防震減災相關信息的關注度在地震發生后往往會出現大幅提升,這也使得震后成為了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最佳時機。此時開展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公眾主動參與科普的積極性,促進地震災害相關信息的有序擴散,并有效抑制其負面效應的不當擴散[2],對于減輕地震災害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不同于常規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由于時效性要求高,且針對震后特定情景和多類型對象,地震現場開展的科普宣傳工作具有特殊性。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這一特性體現在科普宣傳資料的便攜性需求、宣傳內容的快速更新需求、熱點信息聚焦等方面。為更好地推進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通過結構式訪問的形式(包括當面訪問和電話訪問)向14名曾參與過地震現場科普宣傳的工作人員開展調查,希望可以了解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現狀,明確存在的問題,以便提出針對性的對策。針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的形式、內容、公眾參與度與接受度等方面開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14位工作人員全部借助發放紙質資料多次開展地震現場科普宣傳,8人曾通過口頭宣講向災區群眾宣傳過防震減災相關知識,2人在地震現場播放過防震減災主題宣傳片,3人在康定地震后參與組織過一次地震現場主題宣傳活動,另有1人在九寨溝地震后通過展板布設開展過地震現場科普宣傳。據了解,目前公眾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的接受度不高,特別是對紙質宣傳資料、宣傳片等科普宣傳形式的接受度一般,對口頭宣講、地震現場主題宣傳活動的接受度較高,參與意愿較強。此外,結合訪問結果和文獻資料得知,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呈現了新的變化趨勢。過去,地震部門一般都會通過科普資料、宣傳教育光盤等形式提醒群眾科學防震避險,宣傳形式一般為資料發放、宣傳片播放、專家宣講等。近年來,隨著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地震現場開展的科普宣傳工作得到了推進,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宣傳內容差異化小,不能滿足公眾信息獲取需求目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以震情信息、地震相關知識等內容為主,且這些內容并不是基于公眾關注度分析選取的,可能造成宣傳過程中大量熱點信息的遺漏,不能很好地滿足公眾對相關信息獲取的需求,從而降低其對科普宣傳工作的滿意度。②宣傳方式單一,效率較低當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主要以傳單發放、宣傳片播放、口頭宣講等形式為主,偶爾開展專題宣傳活動。可以說,這些宣傳方式能夠提供的互動性有限,多局限于單向知識傳播。總的說來,目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方式較為單一,公眾接受度低,間接導致了地震部門在地震前后發揮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肯定,出現“聲弱”現象[3]。③信息更新滯后,內容相對分散據受訪對象反映,目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內容依然無法很好地滿足公眾需求,資料更新慢,針對性不強。傳統的紙質、多媒體宣傳材料具有一旦制作完成,無法實時更新的問題。但在地震現場,震情信息、救援進展情況等都需要實時更新。即使是網站、公眾號能夠做到信息實時推送,其提供的信息也相對分散,缺少多類型信息匯集整合的平臺。公眾需要多方查詢,才能完整獲取所需信息。由此可見,當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單一的宣傳方式、同質化且滯后的宣傳內容致使工作效率和群眾滿意度不高,這些問題影響了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的效果。
2.工作建議
為了提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效率,擴大影響力,滿足公眾獲取地震相關信息的需求,應當重視地震現場科普宣傳,提供更符合公眾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科普宣傳產品,創新科普宣傳的方式方法。
2.1明確公眾獲取熱點信息需求
據科普宣傳工作人員反映,地震發生后公眾對防震減災相關信息的需求與平時存在明顯差異。根據今日頭條對震后與防震減災信息的關注度分析可見,捐款、余震以及災后重建等類別的信息在震后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4]。據工作人員反映,震后群眾對科普知識的需求一般為余震、預警信息、房屋震害、救援進展、疏散路線等[5]。為了吸引公眾的關注,滿足其在震后對防震減災相關信息的特殊需求,應當借助實地調查、數據分析等方式進一步明確震后公眾對防震減災知識及其他相關信息的需求度,保證地震現場科普宣傳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要做到及時滿足震后公眾獲取熱點信息的需求,積累形式豐富、內容科學多樣的科普宣傳素材也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在震后快速選擇合適的內容來開展科普宣傳。目前,防震減災科普資料的來源主要為本單位制作、其他部門提供、網上檢索等。然而,在實際工作和走訪調研中發現,雖然能夠通過網絡檢索得到圖片、文字、視頻等大量資源,但這些科普宣傳教育素材重復率高,資料質量難以保證。這導致不具備專業知識的科普工作人員難以甄別有效信息,從而影響科普宣傳的效果,甚至可能會出現具有誤導性的錯誤信息。另一方面,相關科普宣傳教育資源具有分散性,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收集難、存儲難、管理難、篩選難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普宣傳工作的時間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可通過搭建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資源庫,為地震現場科普宣傳資料的快速制作提供可靠的素材支持。
2.2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宣傳形式
對于科普工作來說,沒有過時的科學技術知識,只有過時的科普方式。由于受眾獲取防震減災相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會直接影響科普內容的傳遞效率和效果[1],在實際開展科普宣傳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宣傳形式的創新。數字化作為一門新興技術,為傳統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相比傳統科普產品,科普宣傳電子信息產品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削減成本,通過開辟一個沒有阻隔的信息平臺,使公眾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場所等客觀限制,根據自身情況和興趣點,更加便捷地查詢和學習知識,享受各類科普宣傳產品帶來的便利。此外據了解,部分地區防震減災局在開展科普宣傳的過程中,已經從簡單的宣傳單宣傳冊發放過渡為宣傳資料配合環保袋、扇子等小物品統一發放。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群眾不愿意領取宣傳資料,宣傳活動達不到理想效果。針對這樣的情況,豐富多樣、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文化創意產品也為科普提供了新的承載形式,對吸引公眾主動接收信息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3分階段開展科普宣傳,重視互動式
科普針對地震現場科普宣傳中普遍存在的公眾關注度和接受度下降的問題,有專家建議震后宣傳應當抓住階段重點,依據震后不同階段應急工作的特點,分階段開展新聞宣傳策劃,引導輿論[3]。因此,按照關鍵時間點差異化開展地震現場科普宣傳工作成為了宣傳效率提升的突破口之一。此外,互動式科普宣傳應當得到更多的重視。在教育學領域,“互動式”教學的應用可以鼓勵被教育者積極參與知識學習,主動反饋個人體驗,并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將這一理念引入地震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中,可以讓受眾有機會選擇其感興趣的知識點,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實現個體被尊重、自我滿足等需求,增強公眾參與度,提升知識的傳播效率。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現場或線上互動問答、結合地震現場環境開展體驗宣傳等活動形式,可以成為科普內容的有效傳播形式。根據多次開展專家現場科普宣傳活動的經驗,互動問答的活動形式對科普受眾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根據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研究,崇尚權威是群體行為的心理特征之一[7]。在地震現場科普宣傳的開展中,這一心理特征也體現為群眾更愿意傾聽專家的權威意見。因此,可以考慮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地震現場定點開展專家現場科普宣傳活動,保證科普、辟謠等多目標的實現。
3.總結
綜上,公眾關注度研究成為了吸引公眾關注、提升信息傳播效率的有效方式。而新的信息傳播途徑的廣泛應用、科普宣傳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進成為了未來相關地震現場科普宣傳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隨著地震現場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們將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公眾意見收集等方式,進一步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相關研究,以促進科普宣傳效率的提升。基金項目: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專項項目《地震現場社會熱點信息科普宣傳軟件開發與應用》(LY1816);中國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防震減災科普資源庫開發與應用》(XH18038)
參考文獻:
[1]袁麗,曾雪蓉,褚鑫杰,李強,龔凱虹.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對策創新研究[J]災害學,2014(3):174-178
[2]張紅芳.我國社會熱點事件與科學普及的互動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3]孫曉竟,尹智,李亦綱等.地震應急中的信息、新聞宣傳工作現狀與發展[J]中國應急救援,2016(3):4-12
[4]侯建民,潘懷文,林楚方著.互聯網+地震———我們如何與地震相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6:38-41
[5]葉肇恒,宴金旭,毛利,等.川滇交界東部地區房屋震害特征研究[J]華南地震,2017,37(1):89-96
[6]葉肇恒,劉楊,毛利等.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Ms6.5級地震四川災區震害特征分析[J]四川地震,2015,(2):16-19
[7]李蔚然.關于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及其科普需求的調研報告[J]科普研究,2013,8(1):18-24
作者:孟凡馨 王婧穎 單位:四川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