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川劇的傳播窘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媒體是指某傳統媒體在新的媒介環境及數字化技術推動下功能形態的衍變與延伸。目前業界對新媒體的認識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新媒體所依賴的技術即數字化,二是新媒體所帶來的傳播形態的改變,主要指交互性。我們可以從廣義上這樣定義新媒體:“……是指以數字技術、通信網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傳播技術為基礎,為用戶提供資訊、內容和服務的新興媒體,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融會了多種傳播技術,使傳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實現。”③新媒體傳播的突出特征是傳者和受者的界限被打破,信息在雙方之間平等流動,極大加劇了信息的膨脹及傳播的多樣性與綜合性。可以說媒體的變革驅使傳播內容綜合多種視聽元素,擴充信息的廣度,最大限度地追求視覺上及感官上的震撼與享受,往更為具象化的方向發展。這一背景下的人們選擇日趨多元,各大媒體爭相招攬受眾群,現代人的心理也逐步發生轉變,多元化、快節奏、視覺文化、個性解放、主體意識覺醒沖擊而來,這些都可以算作是外界因素給川劇的發展造成的困擾。另外,我們必須看到,就川劇本身來說,其部分特質也凸顯了它的傳播困境,其中有三點最為關鍵。
(一)川劇是一種舞臺藝術
與西方戲劇不一樣,中國戲曲更多展現的是一種舞臺的審美形態,它不遵循文學化的情節藝術,也未曾依照西方戲劇的“整一性原則”,整體性的情節被弱化,片斷式的當下的直觀感受成為好壞的衡量標準。它所與生俱來的優勢便是在舞臺上所呈現的當場性、直觀性的感官體驗。通過面對面觀看川劇與通過熒屏觀看川劇的感受是絕對不一樣的。在臺下對舞臺上川劇的每一次觀賞都是不可復制的,臺上臺下似乎無形中成為了一個封閉的空間,一個巨大的磁場,情感在其間發酵,觀眾與舞臺進行對話,唱、念、做、打都是活生生的存在,不自覺地為之動容,為之達到情感的宣泄與精神的共鳴。可以說,在川劇舞臺的唱、做、念、打,手、眼、身、步的表演中,人們感受的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美的盛宴,更是一種對其傳達出來的思想意蘊與文化內涵的深切共鳴與生命體驗的交織領悟。這種現場舞臺的傳播效果如果換成大眾媒體,勢必會打破舞臺形成的封閉空間和磁場效果,直接影響表演者和觀賞者的情緒體驗,其藝術感染力及傳播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二)川劇是一種群體性活動
川劇的存在具有社會性。從狹義的方面說,川劇從創作開始到最終呈現在舞臺上,本身就是一個由多人完成、多人協作的過程。從廣義的方面說,川劇的存在分為兩個部分,即演出者和觀賞者,他們構成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關系。由于川劇是一種觀和演互動的藝術,必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才能構成這種觀演關系,所以它只能是群體協作的藝術。另外,從戲曲的起源上看,無論是最早的有著濃厚宗教儀禮的儺戲,還是最早供宮廷貴族消遣玩樂的俳優,都是一種群體性參與的活動。戲曲自源起,其特質便是適合群體傳播,在一種群體活動中,它的游戲與娛樂的特質才能得到有力的彰顯。而大眾傳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域及時間的限制,加強了人與外界的廣泛聯系,但從根本上說,人與人的距離由于隔了一個中間媒介而被拉開,在媒介所營造的擬態環境中,大眾傳播下受眾的群體化實則已經減弱。對著電視、電腦觀看川劇和坐在劇場、茶樓聆聽川劇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川劇的魅力不僅僅在于精湛的表演,還有人們通過這一群體活動的參與而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對生活狀態的滿足。當川劇走入大眾媒介的圈地,成為觀眾們獨自品味、獨自打發的“私人產品”時,它本身的存在價值與藝術魅力也會黯然失色。
(三)川劇是一種以表意為本質特征的藝術形式
與西方藝術的寫實理念不同,中國戲曲在藝術上追求的是一種意境,把美的規律放在客觀生活的真實之上,形成獨特的審美意味。川劇的表意特征具體到舞臺實踐中,主要體現在舞臺表演上的虛實結合的假定性和高度凝練的程式性及富有美感的歌舞性三個方面。它用舞臺“一桌二椅”的單調映襯內涵與意境的無窮,是一種虛化的表現,是一種有距離的審美,在感官上更多的是一種縱深化的體驗,而更為具象化的信息顯然更利于在鋪天蓋地的信息中促成受眾的選擇性注意與選擇性記憶。試想,如果熒屏中呈現的從頭至尾都是一張桌子兩把椅子,觀眾面對冰冷的機器,又缺乏當場性的觀賞環境,如何去感知那“一桌二椅”間的靈動與意蘊?電影的3D熱潮,何嘗不是看到了這種局限了感官體驗的平面化傳播無法匹敵立體式、活動式的觀演環境而催生出來的。表意性特征使得川劇本身更利于表現傳統劇目,從而導致目前川劇創作中程式表演與當代生活的磨棱。
二、新媒體時代川劇傳承的思路探討
媒體的變革不僅拓寬了戲曲的傳播視域,還影響了其本體發展。川劇與媒體如何對接成為了關鍵。筆者贊成在堅守巴蜀戲曲藝術精神的基礎上,以基礎性、代表性的藝術成就為核心地位,然后尊重川劇的多元化發展。同時,當場性、直觀性的現場演出依舊是川劇藝術的靈魂所在,片斷式、碎片化的媒介傳播更適合作為川劇信息交流與多元化呈現的平臺。也就是說,媒體更適合充當某種形式或手段,是擴大川劇接觸面、吸引受眾走進演出現場的平臺。可以概括為立足內核與經典,打造個性與多元,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實現傳播主體的多元化
誰是川劇的傳播者?人們想當然地認為是直接肩負著川劇傳承使命與職責的川劇從業者、遺產持有者、研究者等。他們也確實構成了目前川劇傳播最為重要的主體。這類傳承者的突出特征是對川劇有著深沉的情結,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他們更為權威專業,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但隨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傳受雙方的固定模式逐漸被打破,交互性的傳播方式變得可能,信息不再僅僅掌握在少數專業、權威的傳播者手中,一大批潛在的傳播者都能參與其中。我們可以把有可能接觸到川劇信息的人都界定為川劇潛在的傳播者,特別是廣大的川劇愛好者。如今信息的共享已經越來越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所見、所得、所感以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媒體形式至網絡。當我們不再局限于傳播者的傳統意義,便有助于傳播信息的豐富和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從而增加受眾對川劇信息的可獲得性。
(二)尋找目標受眾
信息的海量性及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傳播過程中的額外消耗與成本。顯然我們已經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單純以量的無窮大來擴展信息的覆蓋面。因此,傳播越來越有一種窄播化傾向,以小眾化、分眾化的傳播路徑去贏得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鎖定目標受眾。也有一些人對這種小眾化的川劇定位提出了質疑,他們的理由是川劇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大眾化的藝術,應該自始至終致力于擁有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抹去川劇大眾化的特性,是否違背了其藝術特性、喪失了其根植的群眾土壤?但這里的小眾化只是川劇傳播過程中的一種技巧與手段,小眾化的傳播路徑更像是一種解決目前川劇觀眾斷代危機的權宜之計,只有先鞏固發展好了川劇的小眾,才能實現川劇的大眾。川劇的目標受眾,從人文地域的角度說,應依托四川及周邊省市的部分地區,并逐步輻射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一睹巴蜀人文民俗的風采;從年齡構成的角度說,應以年輕觀眾為主,他們是最有潛力的消費主體、創造主體,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從階層劃分的角度說,應以接受了一定教育的市民階層為主,城鎮化推進、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現代生活方式的強力滲透、城市鄉村走向共同富裕,使得市民階層正越來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從興趣特征來說,應以本身能或有可能接受并喜愛川劇的受眾為主,尊重受眾的個人喜好,當然,確定對方是不是川劇的潛在受眾,首先還是要想方設法創設一次他們與川劇的唯美邂逅。
(三)傳播內容契合受眾心理
傳播內容既包括川劇劇目,又包括舞臺的呈現形態或其他與川劇相關的元素。即便是小眾化的傳播路徑,川劇目標受眾的需求也是可以細分的,不僅受眾的個體間千差萬別,就連同個體本身也是有著多重的需求。小中有多,才是一番熱鬧非凡的盛宴。川劇需要找準不同受眾的不同心理需求,在不變質的前提下把自身打造得更加多樣化、立體化,以百花齊放的姿態來提升市場競爭力。因而無論是追求主題意蘊的精英話語,還是致力舞臺表現的大眾話語,或是居于兩者之間的更中規中矩的道路,其實都突顯出了川劇在傳播內容上的多樣化,這是探索性的或許也是長期性的,整體上說是利大于弊的。有些人擔憂這樣“胡鬧”會把川劇折騰得“不像樣”,這似乎是他們內心深處對川劇缺乏信心。川劇在這種多元化發展中接受實踐的檢驗反倒可能鮮活、立體起來,有爭鳴就會有啟發,有啟發就會有進步。多元化正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顯著特征,川劇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也正是這個時代所銘刻下的印記。川劇傳承的最大問題不是有人在找各種辦法“胡鬧”,而是還大大缺少真正像他們那樣關注、熱愛“胡鬧”川劇的人。這是一個川劇自覺的時代,理應是一個川劇劇作家自主表達哲理反思、匠心獨運、追求表現方式多樣化的時期,任何一次川劇的探索性演出,我們即使不完全認同,都應該得到尊重與理解。
(四)力求傳播渠道多樣化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傳播的發展,我們不斷嘗試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及移動終端等媒介拓寬其宣傳、觀演的渠道,相信以后對媒介資源特別是新媒體的運用會更為深入與多樣。在大眾傳播渠道中,川劇應結合自身的特點,調整舞臺藝術呈現形式,揚長避短,如切忌情節、節奏的拖沓,重在推精品、出亮點,并強化輿論宣傳與觀眾引導。此外,川劇更適合以軟性,如宣傳方式點綴式、片斷式地嵌入進音樂、影視中,成為融入其中的戲曲元素。其目的是要引發觀眾的好奇心,擴大觀眾對川劇的選擇性接觸,最后將他們“騙”進川劇的真正藝術表演場所——茶園或劇場。然而,筆者還是更認同川劇當場性的劇場觀演方式,而把媒介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信息的宣傳平臺,所以非大眾傳播渠道的重要作用也顯而易見。我們要加強演出場所的宣傳,發揮演出現場的兩級傳播優勢,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并擴大與餐飲、娛樂等合作。川劇的現實處境堪憂,但它未曾褪去其生命力。就川劇存在的本體意義來說,不管社會如何變遷,技術如何飛躍,新媒體如何顛覆傳統認知,這種人類生存的本原性需求永遠不會過時、不會枯竭,它植根于人類需求的最根本處,是人們潛在精神所需求的。川劇幾百年沉淀下來的經典演出劇目和表演程式,它們擁有著寶貴的傳承價值與藝術魅力。當下川劇的觀眾依然不少,同時還存在一大批潛在的受眾,受眾的多元性凸顯的是個性化需求,川劇既要借力于這一多元化的時代格局,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作者:王絲莉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