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現(xiàn)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向國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證的本質是科學方法以及數(shù)據(jù)例證,即使是定性分析也必須建立在數(shù)據(jù)基礎之上。假如我國改由SSCI為導向,那么我國的學者也許會不適合,因為我國學者只講究政治上的正確性,不善于進行批評和分析。對于中西方在學術上的不同話語方式,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者認為在關于歷史方面的研究,我們做得比西方國家好,比如在那些有許多歷史遺留和超越語言文化認知信息的人文學科。有的學者認為中西方學術上的差異對于文化多元化是有益的,我們使用母語出版不用英語著述對于文化多元性來說也是有益的,否則會失去自身的個性。從我國學者研究成果的出版和我國獨立知識系統(tǒng)維護兩方面來說,建立并完善國際化出版平臺是當務之急。
在訪談中,有的學者也談論到在國際出版界出版刊物、稿件等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現(xiàn)象。許多國際SSCI期刊有偏見,比如你用英語著述關于莎士比亞的研究不可能在SSCI期刊上發(fā)表,因為他們不認同我們的研究方法。然而,假如你寫篇最近十年我國有關莎士比亞研究的綜述,有可能會在SSCI上出版,因為他們想通過中國式研究來了解我國的情況。由此可知,很多諸如SSCI等英語刊物對我國的學術發(fā)表存在偏見,他們都想以自己的視角去了解我國情況,這就導致我國的著述要走向國際化,就得適應他們的思維和興趣。概言之,受訪者普遍認為中西方話語社團差異造成交流困難,西方編輯對我國人文社科研究存有偏見,英語著述國際出版的困難很大。這里的主要問題應該不是語言,而是理論的原創(chuàng)問題。我國的人文科學者不應該為了英語著述出版而一味地向西方靠攏,甚至模仿,否則最后的結果只有學術犧牲。假如我國學者能夠依舊按照自己的研究模式對不同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指導,那么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們要想進行國際對話,就必須用英語著述,這不是我們向西方學者妥協(xié),而是學術戰(zhàn)略的前進。
一、巨額獎勵和國際出版
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研究型大學(以下用U1代表),還是普通型大學(以下用U2代表),都對每篇SSCI論文的發(fā)表者進行了獎勵,這種措施體現(xiàn)了一種明確的、優(yōu)于國內出版的傾向性。在U1大學里,有6位學者比較認可這種獎勵政策,他們認為通過對發(fā)表英語著述的學者進行巨額獎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學術英語著述國際出版。如果想要實現(xiàn)學術和國際接軌,我們必須走向世界,建立世界級別的名校。然而,訪談中的大多學者表示我國當前的考核政策與國際出版的矛盾。“學校的考核政策實際上不鼓勵大家到國外出版。為了快速見效,發(fā)表在同類中文期刊上要容易得多了。”即使那些很想用英語出版的年輕學者也只是急功近利,短期內通過國內和出版專著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因為“發(fā)表一篇SSCI文章所花的時間,也許可以用來發(fā)表5篇~10篇國內論文,這些論文將使我晉升副教授或教授。而一篇英語著述,不可能幫我實現(xiàn)這個目標?!边@明顯阻礙我國學者發(fā)表英文著述的積極性。U2大學的受訪者則對高額獎勵政策持基本否定的態(tài)度,絕大多數(shù)受訪者表示不贊成這種跟風式的英語著述,認為學校檔次不一樣,科研政策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追隨。我國由于人文社會科學英語著述不足,導致我國的國際出版獎勵政策如同空中樓閣。此外,U1大學和U2大學的學者均認為高額獎勵政策沒有體現(xiàn)學科差異性。還有的學者認為,在諸如北大、清華等“985”院校強調國際出版英語著述是可行的,這對于增加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是有益的。但也有學者認為,在大學強調用英語著述是對國外學術的一種重視,體現(xiàn)我國學術沒有西方的學術優(yōu)越。通過訪談記錄顯示,U1大學有部分受訪者認為高額獎勵政策可以刺激人文社科研究的國際化,但仍有很多受訪者認為獎勵政策有缺陷。U2大學的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獎勵政策與考核要求相矛盾,未體現(xiàn)學科差異,甚至可能會影響大部分排名在百名之外的普通型高校的正常教學。U1是研究型大學,科研考核是基本要求。但是對人文社科各學科的具體政策,應該區(qū)別于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的產(chǎn)品不同于工業(yè)流程的產(chǎn)品,它是人類從各個不同角度對自身和社會的理性思考,是人類對真理的一種探求和認識,它的成果形式是復雜、多樣的,對社會的影響是間接的、漸進的和長遠的,它的學術價值也往往是延時的,無法用數(shù)字標識或用金錢衡量?!傲⒏鸵娪啊钡乃枷朐谌魏螘r候對人文社科都是有害的。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被混為一談的獎勵機制下,人文社科學者或沉默或應付,部分學者的行為已經(jīng)逐漸背離人文社科學者的天職。U2是普通型大學,教學先于科研,學校領導機構在制定政策時除了區(qū)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還應尊重教學為先的事實。U2在高校排行榜上距U1不止100名,但是考核的要求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U2對國際出版的獎勵金額更高。重獎之下必有勇者,難道一夜之間,學者就能用熟練的英語接軌國際嗎?因此,我們在獎勵的同時也要做好管理工作,防止現(xiàn)在大肆流行的學術腐敗、造假等學術風氣。此外,由于我國高校擴招,普通型大學的本科生數(shù)量激增,讓那些教學技能較高的教師為英語著述而疲于奔命,荒疏主業(yè),最終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禍及未來。普因此在我們鼓勵英語著述發(fā)表的同時也要注意做好學校的管理工作。
二、人文社會科學英語著述國際出版的必然趨勢
盡管本研究中采訪樣本較小,但它至少顯示了英語要成為我國人文社科研究者樂于采納的著述語言還為時尚早。目前,我國人文社科學者使用英語偏少,態(tài)度保守,行動落后。然而,在英語作為當今世界唯一通行語言的背景下,很多因素都在影響著人文社科學者的著述語言選擇。首先,中國學者在國際化的推動下,正在接受西方的慣例、選題和方法。中西方學術中的思想意識差距正在縮小。其次,隨著政府資助的加大,我國學者越來越意識到人文社科領域與國際水準的差距,人文社科的研發(fā)力度將得到加強。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人文社科學者將必須選擇英語著述以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已經(jīng)無法把自己封閉于一隅,而應該更加頻繁地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和對話,通過這種交互式對話使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走出國門,發(fā)揮更廣泛的國際影響。如果中國學者回避國際出版,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傳播就將受到影響。因此,我們目前的任務就是要提高人文社科在以英語為中心的國際學術出版上的“能見度”。第一,可以設法嘗試雙語出版。《著作權法》規(guī)定,著作權人享有翻譯權,一篇論文以不同的語言發(fā)表并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學者可嘗試借助英文論文的模板進行寫作,或通過與海外同行合作,參與國際出版。第二,我們需要推廣中國刊物的電子數(shù)據(jù)庫,滿足國際搜索,尤其要收納更多的邊緣學科,如古漢語、歷史等。第三,提升學者學術英語表達能力和學術翻譯能力。第四,研究型大學與普通型大學各司其職,制定合理的科研政策,鼓勵良性發(fā)展,刺激年青一代的學者提高英語著述能力,改變西方出版界的偏見。更進一步說,也只有中國學者的國際參與,才能真正避免使經(jīng)濟全球化最終淪為西方化。
總之,實現(xiàn)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向國際,就必須提高人文社會學科英語著述的國際出版力度。我們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科研政策,鼓勵科研,激勵科研,同時也要做好管理工作,防止學術造假、抄襲等學術腐敗之風。
作者:辛燕單位:河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