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學課程網絡資源建設與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按“吉林大學課程中心平臺”的建設內容與分級標準,在已有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分層次開展了地學主干課程的網絡資源建設,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拓寬了學生學習空間,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為實現教師與學生課外學習的有效互動搭建了平臺,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今后一定時期內,地學類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及有效應用的關鍵是激勵更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參與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進而實現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的真正融合。
關鍵詞:
網絡資源;教學方式;地學類課程;吉林大學
地學類課程具有教學資源豐富、實踐性強的特點,目前教學方法和手段多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充分利用網絡課程等現代化教學平臺,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和手段方法,是實質性提高地學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網絡課程的出現是中國教育改革和信息時代的要求,更是傳統教育觀念改變和終身教育的需要。開發高質量的網絡課程是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重要內容[1]。為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本科教學,拓展教學空間,實現教學資源數字化和網絡共享,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吉林大學于2012年6月建立了課程中心。課程中心運行三年來,不僅促進了課程教學與網絡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加大了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興趣。
一、吉林大學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內容與分級標準
吉林大學課程中心建立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為規范課程網站建設,保證課程中心各教學網站的有效開發和普及共享,學校制訂了《吉林大學課程中心課程網站建設標準(試行)》,從課程基本信息、課程教學資源、網絡教學活動和課程拓展資源等四個方面,對課程網站的建設內容提出具體要求,并將課程網站建設分為A、B、C三個級別(表1)。2013年11月,“地球科學學院課程中心資源建設與應用整體推進項目”列為“課程中心建設學院整體推進項目”。項目總體目標:依托吉林大學課程中心,整合現有網絡資源,兩年內完成學院所開設的本科專業主干課程的網絡資源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站達到A類標準,省級精品課程網站達到B類標準,其他課程網站達到C類標準。為此,學院、教研室或課程負責人指定網絡課程建設負責人,在課程負責人指導下,收集課程資料,建立課程網站,上傳課程資源,并負責課程網站的維護工作。學院制定相關措施,鼓勵教師參與網絡課程建設,對于達到建設標準的課程,網絡課程建設負責人可認定為教改項目的主要參加者。
二、以網絡資源建設促進精品課程建設
目前,我院在“吉林大學課程中心平臺”建設網絡課程20余門,按“吉林大學課程中心課程網站建設標準(試行)”,“礦床學”課程已達到A類標準;“巖石學”、“地球科學概論”、“構造地質學”、“礦產勘查學”、“石油地質學”等網絡課程已達到B類標準。網絡課程建設促進了精品課程建設。以“礦相學”課程為例[2],課程組對我校礦相學的教學資源進行了系統整理,并借助數據庫技術和網頁制作技術,建立了基于網絡的礦相學輔助教學資源庫系統,將豐富的教學資料系統化、數字化和形象化,為學生提供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促進了該課程及“礦石學”、“選礦學”等相關課程的資源共享,為“礦床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及教學方法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級精品課程“礦床學”的網絡資源包括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授課教案、教學視頻、師資隊伍等功能模塊,使本課程講授、實驗、答疑、考核等方面實現電子化與網絡化。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建立的教學資源庫,最大限度地儲藏信息、更新資源,跟蹤國內外礦床學科最新動向,實現教學資源與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共享,體現了知識體系和內容的最優化組合與動態更新。該網站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交互學習、快樂學習的廣闊空間和良好環境。該課程于2013年12月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此外,“地球科學概論”、“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礦產勘查學”、“地學類基礎地質教學實習”、“石油地質學”等6門省級精品網絡課程運行良好,資源齊全,內容豐富,完全滿足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需要。部分課程(如:地球科學概論)已實現網絡上的師生互動。
三、以網絡課程建設推動教學方法改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翻轉課堂”、“微課”等全新教學形式在全球的興起,給傳統的大學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競爭與挑戰,它們“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了從“接受式學習”到“主動式學習”、從“傳授范式”到“學習范式”的轉變[3-4]。網絡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資源數字化和網絡共享,滿足學生在線自主學習及師生互動交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在學校組織的課程中心系統培訓的基礎上,學院和教師利用網絡、QQ群、課堂教學等多種形式宣傳網絡課程,使學生熟悉和掌握課程中心系統的使用途徑和方法,逐漸利用網絡課程資源補充課堂教學,逐漸實現不同教學方式和方法的互補和結合。地學類課程具有教學內容多、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等特點,以教材為主的教學內容、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方式已難于滿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的需要。為此,在網絡課程建設中,除必要的基礎教學資源外,更重視知識拓展、相關領域的國內外最新進展、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近年來,伴隨網絡課程資源的日漸豐富,單一的“教師宣講式”傳統教學形式逐漸向“教師引導、學生為主”、“課堂研討式”等多種形式發展。發揮互聯網優勢,板書、多媒體與網絡課程以及校外優質教學資源有機結合正成為越來越多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四、討論與思考
(1)實踐教學是地學課程的重要環節,網絡實踐教學資源建設需要加強。同時,如何有效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適當減少理論教學學時,進而增加實驗教學時間值得思考。(2)急需加大宣傳力度,制定有效措施和激勵機制,使更多教師參與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3)應擴大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廣度和深度,打破網絡資源限制,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使更多精品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技術真正接入課堂教學中。(4)應通過多種形式,及時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網絡教學資源,推動網絡課程資源的應用。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和教學方法改革的推動者。
參考文獻:
[1]周偉,袁春,錢江波,等.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初探—以“地籍管理”精品課程建設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06,15(1):133-136.
[2]彭曉蕾,蔡朝陽,計桂霞.“礦相學”教學資源庫建設與功能開發[J].中國地質教育,2011,20(2):62-64.
[3]莫甲鳳.MOOC時代如何提升大學教師教學能力[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3):129-133.
[4]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作者:任云生 金錦花 丁清峰 李世超 彭曉蕾 單位:吉林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