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水利現代化的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20年前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排灌工程體系;引排順暢、生態良好的農村河網體系;水質達標、水量保證的農村飲水安全保證體系;職能明確、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保障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水利需求,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蘇南地區2015年實現農村水利基本現代化,蘇中、蘇北地區2020年實現農村水利基本現代化。具體目標見表1。
2江蘇農村水利現代化的建設標準
我省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主要遵循《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試行)》和《江蘇省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標準(試行)》。
2.1《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試行)》(1)灌排設施配套。蘇南、蘇中圩區、平原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達到90%以上,淮北地區、沿海地區和丘陵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達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mm雨后1d排出積水。控制農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m以下,鹽堿土地區在1.2m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2)農田平整肥沃。條田面積淮北平原地區13.33•hm2以上,其他平原地區6.66•hm2以上,丘陵山區3.33•hm2以上。耕層厚度大于20cm,沙土區壤有機質含量20g/kg以上,非沙土水旱輪作區20g/kg以上、旱作區16g/kg以上。實現秸稈綜合利用,土壤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要求。(3)田間道路暢通。機耕路與鄉村公路相連接,路面凈寬不少于3m,高出田面0.3~0.5m,主要路段硬質化;生產道路凈寬不少于2m,高出田面0.2~0.4m。(4)農田林網健全。溝渠路設置防護林帶,干支渠和機耕道路兩側配置2行林帶,農渠配置1行林帶,達到一級農田林網建設標準。(5)生產方式先進。平原地區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率不低于80%,丘陵山區不低于60%,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基本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6)產出效益較高。種植糧食田塊年產1.5萬kg/hm2以上,種植其他作物田塊純收入3萬元/hm2以上。
2.2《江蘇省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標準(試行)》(1)防洪除澇。防洪設計標準達到國家規范,圩區確保解放以來最大洪水不出險。除澇10~20年一遇設計暴雨,農田雨后1d排出,鎮區骨干河道水位不超過設計控制水位。(2)灌溉節水。淮北、沿海、丘陵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大于80%,其他地區大于90%;節水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80%以上;大、中、小型灌區的灌溉水利用系數分別達到0.5、0.6、0.7以上。(3)農田降漬。控制農田地下水位在雨后2~3d內降至田面0.80m以下,鹽堿土地區1.2m以下。(4)工程配套。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中溝級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小溝級90%以上。(5)水生態環境。農村河道建立輪浚和管護機制,水面率保持不下降,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0%以上。(6)飲水安全。城鄉飲水水質分別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農村自來水入戶率98%、供水保證率95%以上,集中飲用水源地整治達標。(7)科技推廣。推廣標準化、系列化配套建筑物,以及生態河道、節水灌溉、農村水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臺等先進適用技術。(8)運行管理。工程產權明晰,責任主體明確,長效管理措施及運行經費落實;鄉鎮水利站職責明確,人員經費落實,管理能力和水平適應農村水利發展需要。
3江蘇農村水利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3.1圍繞農業現代化工程,加快推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進一步加強項目對接,資源整合,集中連片,綜合治理,全面加快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造步伐,達到“溝渠標準化、設施裝備化、灌溉科學化、管理規范化”。一是合理配置各種水源,做到蓄、引、提、調相結合,中、小、微型工程并舉;二是合理布局各級引排水渠道,做到引水有門、分水有閘、過路有橋、運行安全、管理方便;三是合理布置灌排渠系建筑物,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物;四是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推廣渠道防滲、管道灌溉、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措施,減少輸水損失,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五是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與布局,實現格田成方,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
3.2圍繞生態文明工程,加快農村河網水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江蘇現有農村溝河102.4萬條(處),其中,縣級河道2103條,鄉級河道19124條,村莊河塘21.45萬條(處),農村生產河道78.8萬條。全省現有水土流失面積6279km2,其中,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面積4018km2,平原沙土區水土流失面積2261km2。一是應加快推進河網水系工程。建立農村河道輪浚機制,按照“暢通水系、恢復引排能力、改善環境、修復生態、拆壩建橋、方便群眾”的要求,通過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溝通、生態修復等措施,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治理,著力改善農村水環境和用水條件,實現農村河道“河暢水清、功能健全、岸綠景美、人水和諧”。二是應大力實施水土保持工程。丘陵山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護性耕作等措施,進行坡耕地和溝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平原沙土區以鎮村河道或行政村形成的小區域為單元,采取溝、河、渠堤坡植被和工程護坡以及溝頭防護工程等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加強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強化對生產建設項目防治水土流失的管理,努力實現“山川秀美”。
3.3圍繞幸福民生工程,健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保障體系到2012年底,江蘇將全面完成列入國家規劃的1776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但由于早期建成的農村小水廠供水設施老化、制水工藝落后以及飲用水安全標準提高等原因導致全省農村還有1400余萬人不同程度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應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類指導、積極推進、創新機制、加強監管”的原則,繼續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類型、規模及供水方式。水源有保證、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地區,加快推進區域供水,力爭實現同網同質,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民居住分散偏遠的地區,建設集中聯網供水工程,盡可能提高供水保證率。力爭用2~3年的時間全面解決農村居民飲水不安全問題,消除城鄉居民在飲用水上的差別。
3.4圍繞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村水利工程管護體系建設以進一步落實工程管護主體為核心,以明確工程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為抓手,以創新工程管護模式為重點,加快建立適應省情、水情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農村水利工程設施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機制,完善專業化管理、群眾管理和社會化管理相結合的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系,確保農村水利工程建得好、用得起、長受益。一是按照“機構健全、職能明確、政策落實、隊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務到位”的要求,從理順體制機制、落實經費保障、陣地隊伍建設、深化事業改革等方面,全面推進鄉鎮水利(務)站達標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二是按照“自愿組織,民辦公助,民辦民營,共同受益”的原則,鼓勵和扶持農民用水協會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受益農民群眾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農田水利工程管護中的作用;三是積極運用市場機制,通過招標等方式,將農村水利工程委托社會化的專業服務機構進行管理。
4江蘇農村水利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程建一是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以75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為平臺,以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現代化灌排渠系和解決“灌區最后一公里”為重點,依據《縣級農田水利規劃》,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各類資源,實行集中投入,連片治理。二是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依據《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總體可研》以及《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規劃》,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中心,全面完成24個大型灌區、99個重點中型灌區改造任務。通過完善配套,改造灌區骨干工程,提高灌區灌溉保證率和排澇標準,增加和恢復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農村河道疏浚整治項目。以縣鄉河道疏浚、村莊河塘整治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試點項目為抓手,依據《2013-2015年農村河道輪浚規劃》和《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試點規劃》,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整治農村水環境、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按照“恢復引排、溝通水系,拆壩建橋、方便群眾,改善水質、修復生態”的要求,建立農村河道輪浚機制和長效管護機制,實現農村河道疏浚和管護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四是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認真開展調查評估,全面核實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類指導、積極推進、創新機制、加強監管”的原則,組織實施新一輪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爭取用3年左右時間,再解決140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全面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提高農村生活用水質量和供水保證率,保證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五是農村小型公益設施橋梁建設項目。依據全省農橋建設項目庫,嚴格按照《江蘇省省級農橋建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對農村小型橋梁進行更新改造,每年更新改造農村小型橋梁6000座以上。六是水土保持工程項目。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坡面治理與溝道治理相結合、田間工程與蓄水保土耕作相結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方式,實行綜合治理。
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km2。七是山丘區水源保障工程項目。統籌生產、生活、生態需水要求,合理規劃建設水庫、塘壩、水井、提水泵站等工程布局,解決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過程中的水資源保障問題。依據《江蘇省重點塘壩建設規劃》,用5年左右時間,對全省1201座重點塘壩進行加固改造。八是千億斤糧食產能末級渠系改造項目。依據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圍繞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加強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配套,確保糧食增產目標實現。九是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示范項目。依據高效節水灌溉規劃,按照合理布局、連片推進、規模開發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10個,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7以上,發揮規模效益。十是國土、開發、發改等其他部門涉及農田水利的項目。要依據《縣級農田水利規劃》和《縣域農村水利建設規劃》,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加強項目和資金整合,集中連片治理,發揮規模效應。
5江蘇農村水利現代化分區治理模式
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要因地制宜,區分各種不同類型,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對丘陵山區。應建塘筑庫,庫塘相連,建立蓄、引、提、調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工程系統,提高水源保證率。一般稻麥輪作區,畝均蓄水量應達200m3,補水流量0.009m3/(s•hm2)。結合水源條件調整種植結構。畝均蓄水量300m3時,可基本滿足山丘區水稻種植要求;畝均蓄水量160~200m3時,可基本滿足水旱比3∶7的種植要求。同時以小流域為單位,進行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管道灌溉。對平原地區。應實行洪、澇、旱、漬、堿、淤兼治,田、林、路、渠、溝統籌考慮,完善河網水系,加強灌排渠系和條田化建設,合理布置大、中、小溝和田間灌排系統,加強田間建筑物工程配套建設,提高灌排標準。平原河網地區的小型機電灌區,特別是高沙土區,應大力推廣管道灌溉;砂土區的大中型灌區,積極推廣生態型混凝土襯砌渠道工程措施;高附加值的特種經濟作物種植區可推廣噴滴灌工程。對圩區。應按照內外分開、灌排分開、高低分開、水旱分開,控制內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土壤適宜含水量的“四分開、三控制”原則,以圩堤達標、泵站更新改造、圩口閘建設為重點,疏浚圩內水系,實現擋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同時,加強田間工程配套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
6江蘇農村水利現代化的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一是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推進農村水利現代化中的主導作用;二是加強部門配合,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協作配合,建立健全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三是強化檢查考核,加強對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的監督檢查和目標考核,建立“績效考核、獎優罰劣”的工作機制;四是加大宣傳引導,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農村水利、參與農村水利的良好氛圍。
(2)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切實用好公共財政投入政策,確保當年可用財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設,對農村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有明顯提高;二是落實好從土地出讓受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等專項政策;三是用好水利建設基金政策,確保基金用于農村水利建設部分足額征收、管嚴用好,充分發揮效益;四是深化農村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規范受益群眾投資投勞,不斷擴大農村水利的投資渠道。
(3)加強建設管理。在項目管理上,推行規劃許可制、競爭立項制、專家評審制、績效考評制,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在資金管理上,推行縣級財政報賬制、審計監督制、紀檢監察制,確保“資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質量安全”;在建設管理上,全面推行“四制”,以及項目公示制和農民義務監督員制;在工程管理上,堅持分類定性、分級管理,創新管護模式,建立政府補助、受益群眾參與、資源合理利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水利管護機制。
(4)堅持典型引路。蘇錫常地區及蘇中有條件地區:加強資源整合、項目對接,以縣為單位,打造上規模、集中連片、效益突出、群眾歡迎的高標準農田水利示范區。其余地區:整鄉整村推進,每個縣每年建成2個以上規模化的典型示范片,并逐年擴大規模。同時,認真抓好農村河網水系工程、灌區改造工程、丘陵山區小流域治理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示范典型建設。
(5)堅持科技創新。一是加強科學研究。全面開展農業灌溉利用系數測定分析,農村生態河道治理技術研究,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等節水技術研究,重點進行泵站更新改造和裝配式建筑物技術的研究。二是加強技術推廣。加大先進實用農村水利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快圩口閘、排灌站、防滲渠道、農橋等工程的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專業化安裝。三是加快信息化改造。按照運行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建立農村水利的基礎數據庫和農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統,切實提高農村水利項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6)加強鄉鎮水利站的建設。以《江蘇省鄉鎮水利站現代化建設標準》為依據,督促各地從理順體制機制、落實經費保障、陣地隊伍建設、深化事業改革、提升服務能力等方面,抓緊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實施方案,報請地方黨委政府批準后抓緊實施。同時按照“先試行、后推廣,先規范、后提高”的原則,從目標要求、時間節點等方面研究提出具體督促考核意見,建立縣級自驗、市級驗收、省級抽驗三級考核驗收制度,切實加大對鄉鎮水利站建設的推進力度。
作者:蔡勇仇榮朱振榮單位:江蘇省水利廳農村水利處江蘇省農村水利科技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