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氣動循環健康養殖技術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系統的結構與布局
1.養殖區的整體布局在養殖池的一角或池邊,通過增加“附屬池(衛生間)”,形成“養殖池與附屬池”的池塘內水循環、增氧新技術模式,建立集污與反沖除污系統;改造外循環溝、坑渠,配備廢物尾水處理系統,形成養殖池廢水或污物的集中處理,實現回收利用或達標排放的養殖技術工藝。
2.池塘內循環在水車式增氧機/氣動提水器等設備的作用下,污物主要集中于池塘中央區域或水面表層(表層污物可集中、收集處理);在附屬池(凈水室)的氣動增氧推水等設備的帶動下,養殖池中央區域的水流入附屬池,經過其過濾,使大部分固體污物集中在附屬池內(衛生間的作用),過濾后的水提至養殖池中(增氧、提水),形成池塘水體內循環。
3.池塘外循環附屬池(衛生間)經過反沖,養殖廢物(水)進入外循環,通過生物處理池的集中處理,達到回收利用、“零排放”的目的。
4.養殖廢物的無害化處理不能利用的養殖廢物(水)可通過污物分離(如沉淀等)、消毒等無害化處理后、達標排放。
二、系統建造的主要技術要求
(一)養殖池
養殖池采用圓形或正方形切角,單口面積0.02hm2~0.2hm2、蓄水水深1.5m~2.5m為佳。池底呈鍋底、具中央排污系統,底面平整,向集污坑傾斜,并利于集污、排污的結構。集污坑位于池中、最低處,面積不小于1m2的結構,上方覆蓋堅實的欄蝦/魚/蟹網。
(二)附屬池(衛生間)
為重要的內循環設施,具“衛生間”的集污、反沖功能,由集污井、過濾室和凈水室三部分組成,氣動提水設備安裝于此,是本技術系統的特色。設計有反沖去污、除污裝置,大小與池塘面積、養殖密度(單產)成正比,約占養殖池面積的0.5%~2%(不少于2m2)為佳。
1.集污井至少設計成2個連接口,一個與養殖池底的排污管相連(兼作內循環),管徑不小于Φ200mm為佳,且地勢低于池底,便于集污、除污;另一個與排污溝相連,如增加外循環處理系統,最好與排污溝分開設計。200m2左右的池,集污井的面積約為0.5m2~0.6m2,可使用插管來控制水循環或污水排放。
2.過濾室過濾室與集污井由隔墻分開,墻厚不小于120mm,中間最好做成窗式、網篩結構,底部位置高于集污井底,蓄水不少于800mm為佳,如200m2左右的養殖池,過濾室的面積不小于1.0m2。底部有管道或溝與凈水室相通,下層保留不少于250mm的儲水空間。可選用塑料微孔浮球、珊瑚石、石灰石等作濾料,厚度約250mm~600mm。養殖前期投飼量較小,污物就少,反沖次數也少;隨著投飼量增加的養殖中后期,應加大反沖頻次,可用一日數次,且在養殖過程中應不定期更換過濾層濾材,保證過濾順暢。
3.凈水室作為儲存過濾后水的凈水室,要求能安裝多個氣動提水設備(泵),其建造面積應根據循環水量的大小,且不小于1.0m2為佳。所用氣動提水器由福州誠祥貿易有限公司生產的專利產品,單個產品的出水口徑為110mm,占地500mm×500mm、高度約700mm,日循環水量可超過400噸。如200m2左右的養殖池應可安裝2臺~3臺氣動提水設備。
4.排污溝、外循環溝(池)反沖、排出污水的主要集中場所,與污水處理池塘(生化塘)連接。由于每天的污水較少,可用低揚程水泵或氣動提水設備提至生化處理池,以利于循環利用。對于不能利用的廢物(水)集中、無害化處理后達標排放。
5.生物處理池(生化塘)反沖排出的廢水最后集中到生物處理池、進行生化處理,面積約占養殖總水面的10%。池內可種養動物(貝、沙蠶等)、植物(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等)等,通過其吸收、利用,降低氮、磷等后,回流到養殖池塘、重新利用,從而達到養蝦/魚/蟹的“零排”。
三、系統的技術優勢
由于目前開發的工廠化全循環系統投資較大,且實際使用中的能耗高,造成養殖成本過高,難于為普通養殖者接受,試驗表明:本養殖系統具有明顯的優點:
(一)建(改)造成本投入較省由于增加的附屬池(衛生間)結構,可利用池邊或池角進行改(擴)建,占用養殖池的面積很小,如使用磚混結構,使用壽命又長,總的來說,相對建(改)造成本較低,但生產效果好。而且“雙循環”的“并聯”結構,也避免了池塘間的養殖干擾,有利于防病、治病,捕收等。
(二)可達到高產高效根據養蝦的多點試驗,單茬、單產可超過30噸/hm2、效益超過30萬元/hm2,且與常規養蝦相比,節省成本可超過20%;在淡水池塘精養中對比,增產超過3噸/hm2、增效超過2萬元/hm2,應用前景廣闊。
(三)對養殖環境的影響小采用池塘內的循環、集污、過濾,不定期反沖,將污物反沖出池,大大地減輕了養殖池因投飼帶來的危害,且每次的反沖,帶出水量很小,更好地穩定養殖水質,保持池塘的微生態環境,如增加涌浪機、低揚程水泵等,可達到更佳的集污、去污效果。
(四)運轉能耗極低僅利用微孔增氧設備的氣泡上升力作為內循環動力,在養殖增氧的同時還提供了池水循環動力,可以說“池塘內水循環無能源的額外消耗”,且循環水量大,可完全或部分替代水車式增氧機的功效,而且其本身的節能效果極佳。另一方面,反沖除污的水量損失小,補水量也少,抽水耗電就省、外循環的能耗也就小,因此,整個系統的運行費用很低,與傳統拔污養蝦方式相比,一般可節水90%以上、綜合節能50%以上。
(五)有效打破溫躍層、鹽躍層一方面,在水車式增氧機或氣動提水設備的帶動下,池水形成“水平面、上下”循環;另一方面,經過“附屬池”氣動提水設備的曝氣,將養殖池底部、中央區域的“差水”提到池水平面,更好地形成了上下對流的“立體”效果,極大地改善池底、中央區域的溶氧,平衡池塘的水溫、鹽度,保持良好的水環境狀態,也可防止暴雨等氣候突變帶來的不利影響。
(六)可實現水產養殖的“零排放”廢水反沖、流入循環水溝(渠),將養殖池塘中的污物帶出池外,如進入外循環、需重新利用的,可利用生化塘的動植物處理,待達標后再回到養殖池,完全可實現設施漁業與生態漁業的有機結合。而且在每口池塘中就可運用本技術系統,利用生物間的綜合利用技術,建立完整的“零排放”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系統模式。
(七)方便養殖生產管理首先,有利于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等物質的投放,如微生態制劑、沸石粉等可直接投放在附屬池中,隨著提水進入養殖池中,不必全池潑灑,不僅省工又省力,且運用效果更佳。其次,有利于消毒藥物的掛袋、投放,方便防病處理。第三,可在附屬池中布設加溫管道,不僅結構簡單、造價更低,而且操作容易。本技術系統改造投入小,運轉能耗低;在水循環中達到集污、去污的效果,有效地改善養殖池生態環境;促進池塘“底層水與表層水”的水層循環,很好地打破溫躍層、鹽躍層,達到立體式增氧、提高池水溶氧的目的,實現了水產養殖的節水、節能、高產、高效,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作者:鐘傳明王奇欣葉翚胡榮炊許麗雙王光行單位: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福州誠祥貿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