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溫水產養殖管理的要點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科學養殖,保證魚類健康
1.1合理投放魚餌
在夏季持續高溫下,魚類的攝食量會明顯增加,而且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會顯著加快,因此合理控制魚餌的投放量,從而有效增強魚類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暴發。魚餌投放的主要技術包括了,每15-18畝水面設置一臺投餌機,從而防止大量魚為了攝食而聚集在一起,以造成局部的溶氧不足而引起應激反應;如果池塘的深度超過2m,則應當適當減少投喂的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每次,這樣能夠有效防止上下層水溫的產生劇烈的變化而引起魚的應激。面對持續高溫的情況,要將投喂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通常只需投放正常量的70-80%即可。總之,魚餌的投放要堅持“定質,定量、定時、要點定位”投喂,確保飼料質量,滿足魚體正常所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魚體的抵抗力。將裝有硫酸銅、漂白粉等具有消毒、殺菌等功效的藥劑裝在袋內或簍內,并將其掛于食場周圍,從而防止病原菌感染。具體方法是,用竹竿等做成一定行政的食物框,在每一邊掛一只竹簍,并將簍口露出水面,并在其中放入100g的藥物,連續掛三天,保證每天換藥一次,從而進行食場的消毒。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等抗菌藥物,這樣能夠有效預防腸道疾病,具體的配量為每100kg魚體用大蒜0.5kg,與200g食鹽一起搗碎,拌在面粉糊中,同飼料混合晾干后投喂,連喂2-3天。
1.2做好疾病預防工作
夏季持續高溫,容易滋生各種病毒和細菌,而影響魚類的體質和水質,從而引發魚類發病。在疾病的防控上,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在7、8、9月病害的高峰季節當中,應當在飼料當中添加魚服寧、魚血散等成藥,制成藥餌,并按預防的常規量投放,持續時間為3天。每月用漂白粉進行一次食場消毒,每個投餌點的用量為250g,投放時間為14:00-15:00之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喂魚之前,進行食場的消毒,需要連續3-4天,從而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
1.3適當稀養,逐漸減少養殖容量
夏季是養殖魚類生長的旺盛期,因此,隨著養殖魚類的迅速生長,池內的養殖容量的變化速度也將加快。由此使得養殖池塘面臨較大的負荷,加劇了池塘水質的惡化速度,因此需要及時進行養殖密度的調整。特別是在持續高溫的天氣,面對快速變化的養殖容量,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養殖密度,保證水的質量。保證科學合理的養殖密度,首先要做到池塘自凈能力與有機質污染量的基本平衡,并結合池塘的配套狀況等投放魚苗,一般來說要控制在800-1000kg/每畝。
2.其他管理工作
2.1災后補救夏季降水量大,在高溫雨汛過后,應當針對出現過災情的池塘,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抓緊補充放養魚種或套養夏花。投放的魚種可以在養殖場的附近購買,或者在天然水體中捕撈、收購。投放的種類和數量,則應當結合魚體損失量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和數量。確保放養的魚種不僅能夠減少損失,而且能夠保證合理的養殖密度。如果,魚苗的種類在短時間內無法有效解決,或估計投放的品種并不能在年底達到商品規格,則應當種植水生經濟作物,“以農補魚”,做到在面臨自然災害時,減產不減收。
2.2做好巡塘工作夏季天氣多變,狂風暴雨時有發生,鑒于此,為了保證魚類等的健康,應當在早、中、晚做好三次巡塘工作,尤其是大風暴雨的天氣,更是要增加巡塘的次數,尤其是夜間,要查看魚池是否有被沖毀的地方、防逃設施是否被大風掛懷等,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補救,以將損失降到最低。
作者:柳樹震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水產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