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金融精準扶貧完善了由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村級組織和金融機構等參與的工作機制,融合了金融、財政、產業等政策合力,構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扶持體系,對農村信用信息采集、評價和結果運用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隨著金融精準扶貧機制和體系的逐步健全,江西省贛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更多挑戰。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以金融精準扶貧為切入點,提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戰略地位,共享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深化農村信用評價體系創建工作,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市場化發展。
關鍵詞:金融精準扶貧;農村信用體系;扶貧聯動機制;信用信息;信用評價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是一項復雜的長期性工程。2009年以來,江西省贛州市著力于推動全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總體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農村信用信息采集難、評價難、評價結果運用難等問題[1]。2016年,贛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好包括精準扶貧在內的“六大攻堅戰”,并將金融精準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逐步完善了由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村級組織和金融機構等共同參與的金融精準扶貧機制,建立了由市級財政出資20億元風險緩釋基金成立的“產業扶貧信貸通”精準扶貧貸款模式,基本構建起不留死角的金融扶貧體系。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一特殊群體帶來的挑戰。
一、建設現狀
2009年以來,贛州市先后在尋烏、安遠、大余等縣開展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2015年,在總結試驗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贛州市決定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一)構建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推動地方政府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作為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抓手,18個縣(市、區)全部成立由黨政領導和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負責規劃和部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出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各單位、各部門工作職責。細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內容和工作措施,其中14個縣(市、區)制定了相關的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導、人行牽頭、各方參與、服務農村”的工作模式。
(二)搭建系統化信息服務平臺2016年10月,贛州市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正式上線運行,初步建立了信息采集、報送和更新的工作機制,確定了40余項農戶信用信息采集指標。目前,相關人員正組織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報送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同時,贛州市農村信用信息服務網也已上線運行。該網站涵蓋信用公示、信用查詢、信用推介、工作動態、異議處理及信用投訴等功能。截至2018年第1季度末,贛州市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已采集106.02萬戶農戶信用信息,占全部農戶比例的50.87%。
(三)建立本土化信用評價模式以市政府名義印發《贛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管理辦法》,建立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信用評定常態化工作機制。各縣(市、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三創”信用評定實施細則》,完善農村信用評價與創建機制。每年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和創建工作,截至2018年第1季度末,全市共評選出信用鄉(鎮)41個、信用村212個,評定信用農戶55.98萬戶,占農戶總數的52.80%,農戶貸款總余額達到456.05億元。
(四)實行綜合信用獎懲機制推動各縣(市、區)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根據農戶信用等級,在農業獎補、扶貧資金安排、貸款授信、利率定價等方面實行差異化管理。對信用良好的村組、農戶給予貸款便利和利率優惠,加大農業政策扶持,使信用良好的農戶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實惠。對不良信用農戶建立黑名單制度,通過微信、報紙、電視等對失信農戶名單進行公布,對其和其家庭成員進行部門聯合懲戒,構建起農戶信用約束機制,切實提升農戶守信意識。
二、發展機遇
隨著金融精準扶貧機制和體系的不斷建立健全,贛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金融精準扶貧聯動機制的不斷完善,有效助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給贛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帶來良好的發展契機。一是受益于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金融扶貧聯動機制的有效推動,2014年年初以來,贛州市著力加強與湖南及江西其他有關地市的溝通、聯動,全力推動包括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內的金融扶貧各項工作。二是受益于扶貧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贛州市已完成139.5萬貧困人口(含已脫貧人口)的信息識別和信息建檔工作,貧困人口的建檔信息有效地補充了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貧困人口的建檔模式也推動各部門共享更多的信息數據,覆蓋更多的農村經濟主體。三是受益于金融精準扶貧部門協作機制,贛州市、縣兩級均建立由人民銀行、金融局、銀監局、扶貧與移民辦、財政局等部門參與的聯合督導、聯席監管機制,共同推動包括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在內的金融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
(二)扶貧小額貸款的提質擴面,有效增強貧困農民信用意識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贛州市中心支行主導創立“金福通”精準扶貧模式,由試點縣產業扶貧資金出資建立擔保基金,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精準發放小額信用貼息貸款,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2月,在“金福通”工程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在贛州全市范圍建立“產業扶貧信貸通”精準扶貧貸款模式,精準扶持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及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脫貧致富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2016—2017年,贛州全市累計發放“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160.76億元,其中直接到戶貸款92.58億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含已脫貧)18.63萬戶,戶均貸款4.97萬元。同時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6.67萬戶。“產業扶貧信貸通”扶貧小額貸款的發放,讓原本無法獲得貸款資格的貧困農戶得到了信貸支持,貧困農戶對“欠債還錢”“誠信至上”有了切身感受。這對于提高貧困農民的信用意識、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三)扶貧再貸款的強化運用,有效支持金融機構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自2016年以來,贛州市、縣兩級人民銀行積極強化扶貧再貸款、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為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輸送大量低成本資金,支持其對接貧困農戶信貸需求,其中扶貧再貸款年化利率僅為1.75%,最長期限1年,最多展期4次,資金使用期限最長可達5年。近3年來,贛州市實施定向或考核降準,累計釋放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資金近20億元。2018年1季度末,贛州市扶貧再貸款總余額達到36.82億元,覆蓋20家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撬動精準扶貧貸款58.14億元,撬動比率達到157.90%,直接支持貧困農戶8.76萬戶,帶動貧困戶0.14萬戶。
(四)金融、財政和產業扶貧政策的融合貫通,有效夯實農村信用基礎一是建立扶貧貸款風險緩釋基金,為貧困農戶貸款“增信”。2016年以來,贛州各級地方政府累計出資近25億元,以免擔保、免抵押的方式發放各類扶貧或涉農貸款,其中“產業扶貧信貸通”籌資20億元、“惠農信貸通”籌資近5億元成立風險緩釋金,累計撬動貸款221.04億元。二是實施財政貼息減輕貧困農戶負擔,其中對貧困戶到戶的“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實施全額貼現,對帶動型的“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實施50%貼息,2016年以來累計貼息近6.50億元。三是結合扶貧產業發展政策增強貧困農戶“履信”能力,將金融精準扶貧工作與臍橙、油茶、茶葉、光伏等扶貧產業發展掛鉤,有針對性地開發“臍橙貸”“油茶貸”“光伏貸”等扶貧信貸產品,支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踐信”能力。2018年第1季度末,全市臍橙產業貸款總余額達到74.57億元,比年初增長14.80%。
(五)金融精準扶貧配套措施的不斷完善,有效助力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建設金融精準扶貧(普惠)工作站,收集并驗證貧困農戶信用信息。全市目前已建立942個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站,正積極充實工作站功能,并逐步升級為普惠金融工作站,進一步發揮工作站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通過保險分散扶貧貸款信用風險。2016年贛州市推出了“金信保”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到2018年第1季度末已辦理“金信保”1093筆,覆蓋“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5240萬元。同時,贛州市按人均90元的標準,由地方財政出資為貧困戶購買補充醫療保險,防止因病致貧、返貧。三是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增強貧困農戶融資能力。贛州市會昌、信豐、贛縣三縣(區)被納入全國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區域。從2016年到2018年4月末,三個試點區域累計發放“兩權”抵押貸款4.20億元,貸款總余額為1.96億元,其中農房抵押貸款余額為1.60億元,約占江西省農房抵押貸款總余額的74%。
三、面臨挑戰
與普通農戶相比,貧困農戶的身體、心理、生產能力、財務狀況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金融精準扶貧形勢下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面臨更多挑戰。
(一)貧困人口的天生弱質性導致的“履信”能力不足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可分為扶貧開發對象、扶貧低保對象、純低保對象和“五保”對象,其中扶貧開發對象是金融的主要扶持對象。2016年初,贛州市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24萬人,其中扶貧開發對象約占55%。但即使是這部分貧困群體,大多處于偏遠鄉村地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渠道不暢,存在嚴重身體或心理缺陷的人員占比較高,個人脫貧能力不強、脫貧意愿不強、財務狀況脆弱。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由于自身條件限制,運用貸款資金發展生產的能力不強,貸款到期償還的資金來源難以得到保障,貸款出現不良后雖然由風險緩釋基金進行償付,但仍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信用記錄帶來影響[2]。同時,在扶貧貸款發放中,還存在“戶貸企用、貸款入股”等現象。當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資金使用主體經營情況惡化、難以償還貸款時,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名義貸出的款項容易出現批量性違約,并且由于貧困戶是被動違約,這將對貧困戶信用意識的培育帶來很大的挑戰。
(二)扶貧產業的高風險低收益帶來的“償付”變數受個人和自然條件限制,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從事的產業比一般農戶的選擇余地更窄,大多為種植、養殖、農產品初級加工等產業,生產周期較長,見效較慢,同時面臨較大的自然氣候、病害、蟲害、市場供需等風險。如養豬產業面臨瘟疫病害風險、市場價格風險;臍橙產業面臨突出的“黃龍病”風險,一旦染病,果樹無法挽救,并且傳播速度快,果樹有全軍覆沒的風險。貧困人員發展扶貧產業大多分散經營,貧困地區的帶動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大多規模較小,市場信息獲取的渠道有限,獲取的信息時效性和準確性較差,扶貧產業的生產、推廣和銷售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加上貧困地區個別扶貧產業經營者誠信意識有待提高,在生產銷售中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情況屢見不鮮,給扶貧產業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生產收益,精準扶貧貸款到期償付總體面臨較大變數。
(三)扶貧貸款認識偏差導致的主觀“失信”風險相對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對扶貧貸款的金融性質認識不準確。在扶貧貸款發放過程中,還有地方政府部門、鄉(鎮)級政府、村委會等非銀行從業人員參與,其宣傳和解讀容易出現偏差,導致貧困人員將其與財政補助混為一談,加上現行法律制度和法院執法對農村金融債權的保護力度不足,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違約、失信、逃債的可能性比一般農戶更高。同時,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認定處于動態變化中,部分經重新認定后剔除出來的非貧困人員的扶貧貸款,由于有政府貼息支持,因此面臨較大的清退難度,甚至轉為普通商業貸款都非常困難。目前,金融精準扶貧已經成為贛州市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社會各界包括貧困人員自身對金融精準扶貧非常關注和敏感,如果貧困人員出現主觀“失信”并得不到有效遏制的話,精準扶貧不良貸款將有可能迅速傳染,并可能出現大面積違約,這將給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帶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3]。
四、工作建議
當前,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縱深推進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以金融精準扶貧為切入點,因勢而動,乘勢而進,順勢而為。
(一)借勢造勢,提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戰略地位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重要保障。贛州各級政府都把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作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因此,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進工作要積極對接精準扶貧戰略,以精準扶貧為出發點,有效解決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中面臨的農戶信息缺乏,扶貧主體信用意識薄弱,信貸風險難以有效控制,金融扶貧缺乏創新等瓶頸。應當充分發揮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推精準扶貧的重要作用,推動地方政府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基礎設施納入精準扶貧戰略,與精準扶貧工作同安排、同步署、同落實,不斷提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戰略地位。
(二)借篷生風,加強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一是加強與扶貧部門大數據平臺的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以扶貧開發為基礎的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完善已建檔立卡貧困農戶、扶貧產業企業等經濟主體信息。二是充分借助贛州全市2926個扶貧工作隊和942個金融精準扶貧(普惠)工作站等力量開展農戶信息數據采集和更新,解決農村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量大、更新不及時問題。三是借助貧困戶信息采集共享模式,建立與其他涉農部門的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機制,推動更大范圍內共享農村經濟主體信息。
(三)借水行舟,深化農村信用信息評價體系創建工作一是依托并發揮扶貧金融機構點多面廣、機制靈活、人員專業、貼近農戶、熟悉產業等優勢,為農村信用評價體系建設聚集更多的信息資源、智力支持和機制保障。二是聯合文明辦、扶貧辦、財政局、農工部、鄉(鎮)政府、村委會及扶貧工作隊等共同參與農村信用評定體系創建,積極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評工作。三是借助扶貧數據大平臺、農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等,開展貧困信用戶、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農業信用企業等評選活動。四是強化農村信用評價結果運用,引導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將其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參考,強化“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導向[4]。
(四)借力打力,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市場化發展一是建立以對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信用信息服務機制,鼓勵市場化征信機構依托現有扶貧信息數據平臺進一步開展農村信用信息采集和加工,形成市場化的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多樣化的扶貧信用服務和產品。二是引入社會化信用評價機制,鼓勵專業化信用評價機構參與貧困農戶信用評價體系建設,開展貧困農戶信用評價和扶貧產業企業信用評級[5]。三是憑借當前政府主導的金融精準扶貧風險補償機制,發揮好金融精準扶貧風險補償機制的“增信”過渡和保護作用,推動農村信用產品和服務逐步實現市場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為民.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難點問題及解決路徑[J].征信,2015(3):49-52.
[2]陳生霞.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精準扶貧的調查與思考[J].征信,2017(2):62-65.
[3]張李娟.西部地區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難點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7(2):38-41.
[4]向光俊,景慧.金融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征信,2018(2):49-51.
[5]章紅,肖瑞婷,楊柳,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設計和對策探析[J].征信,2016(1):48-51.
作者:鐘承斌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贛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