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泥石流災害與外部環境因子的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林業建設雜志》2014年第三期
1東川區森林資源現狀
東川區森林總面積28678.9hm2,森林覆蓋率為20.77%,其中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的面積之和僅占森林總面積的20.6%,森林處于成長期,不穩定,結構不合理;東川區混交林比重僅為3.0%,而純林、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無立木林地的比重則相對較大,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7%;坡度25以上的林業用地比重較大,占林業用地的72.4%,小于25的林業用地比重僅占27.6%,林業生態環境非常惡劣。
2.1東川區降雨量變化趨勢分析從圖1可以看出東川區自1992年~2011年20年間降水量的變化趨勢:1992年降水量較低,僅為529.0mm,隨后逐年增加,至1995年達到高峰,為968.8mm,1998年降水量降低到一個較低值。自2000年至2010年間,除個別年份有波動外,其余年份降水量較平穩。總體上自1992年至2011年20年間降水量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1992年至2011年20年年平均降雨量為729.7mm。從年內分配來看,多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年內分配如圖2。12月份占全年平均平均降雨量的比例最小,僅為0.9%,其次是2月份、1月份和3月份,分別是1.8%、2.3%和2.5%,6月份占全年的比例最大,為22.0%,其次是7月份為17.3%。雨季6-10月份的總降雨量可以占到全年降雨總量的75.0%,而干季的另外7個月合計僅占25.0%,干濕季非常明顯。
2.2東川區月平均相對濕度變化趨勢分析從圖3中可以看出,東川區月平均相對濕度年際間變化從1992年到2000年,呈現震蕩上升的趨勢,在2003達到一個較低值,隨后又震蕩上升,在2008年達到最高值63%。隨后又逐年下降。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東川區月平均相對濕度年際間變化與降雨量年際間變化呈現相對一致的變化曲線,即降雨量相對多的年份,相對濕度也較大。對東川區1992~2011年共20年資料進行分析。從多年月平均相對濕度來看,多年各月平均相對濕度變化如圖4。總體上呈現先降低后增加,在7月份達到最高值,后來又隨著降雨量的減少,多年各月平均相對濕度也逐月下降,12月份達到一個較低值。這與東川區多年各月平均降雨量年內變化趨勢較為一致,即降雨量相對多的月份,相對濕度也較大。
2.3東川區蒸發量變化趨勢分析從上圖可以看出,東川區月蒸發量自1992年至2011年間年際間變化趨勢:1992年蒸發量相對較高,達到2959.2mm,1993年有所降低,僅為2144.4mm,1994年至2002年則相對平穩,2003年顯著增加,蒸發量達2980.8mm,隨后又開始下降,到2008年達到一個較低值,隨后又開始又有所增加。1992年至2011年20年平均蒸發量為2416.2mm。東川區在6-10月出現連續降雨時,致使同期的凈輻射強度、大氣溫度以及相對濕度都明顯降低,因此蒸發量相對降低;隨后的10-11月份隨著降雨的減少,蒸發量又有所增強;12月份到來年的2月份,由于冬季太陽輻射,溫度的降低,使這一時期的蒸發量達到最低;隨后因春季溫度升高,輻射增強,蒸發量達到一年的波峰,峰值出現在4月份,達到336.2mm;此后隨著雨季的到來蒸發量又有所下降。
2.4月平均降水量、蒸發量、相對濕度、氣溫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從上圖7可以看出,東川區月平均降水量與月平均相對濕度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降水量多的月份,月平均相對濕度也相對較高,東川區降水量集中在5月-10月,僅6、7、8三個月的降雨量就占到全年降雨量的53.7%,11月至來年4月份為干旱期,降水量相對較少,由圖中可看出,月平均相對濕度和月平均降水量呈現一致的趨勢,5月-10月月平均濕度相對較高,而11月至翌年4月份相對濕度也較低。月平均蒸發量則在3、4、5月份較高,6月份開始下降,此時東川區開始進入雨季,太陽輻射較少,陰雨天較多,故蒸發量也隨之降低,在12月份達到一年中的最低值,僅為129mm,與降雨量呈反相關關系。多年月平均溫度與其他環境因子相關性不太強。
2.5泥石流災害次數與降水量之間的關系由圖8中可以看出,泥石流災害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之間有顯著相關關系,降水量多的年份,泥石流災害次數也相對較多。1996年、1997年降水量相對較多,泥石流災害次數也相對較多,分別發生7次和10次。由圖9可以看出,泥石流災害次數與月降水量之間呈現顯著相關關系,平均降水量多的月份,泥石流災害次數也相對較多,而降水量少的月份,泥石流災害次數也相對較少。東川區全年降水集中在5~10月,且6、7、8三月降水量最多,從圖中可以看出,每年發生泥石流也集中在6、7、8三個月,分別發生10、13、4次;而11月至翌年4月份降水量相對較少,為旱季,泥石流災害發生次數也相對較少,發生次數幾乎為零,僅在4月份發生一次(1996年)。由表1可以看出,東川區洪澇災害損失程度與雨季降水量和年降雨量之間有顯著相關關系,降雨量多的年份,洪澇災害受損失程度也相對較大,1996年、1997年、1999年雨季降雨量和年降雨量都相對較高,分別達到了702.6mm、892.1mm;885.6mm、972.5mm;820.0mm、944.1mm。而洪澇災害損失程度也相對較高,泥石流發生的次數分別為7、10、7次,給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人員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3結論
(1)東川區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的面積之和占森林總面積的20.6%,幼齡林和中齡林面積所占比例較大,達到79.4%,森林處于成長期,不穩定,結構不合理;東川區混交林所占比重較低,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0%,林業生態環境非常惡劣。(2)通過對東川區環境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東川區20年平均降水量僅為729.7mm,而蒸發量卻高達2416.2mm,超過降雨量的3倍多;東川區雨季6-10月份的總降水量可以占到全年降水總量的75.0%,而干季的另外7個月合計僅占25.0%,干濕季都非常明顯,自然環境十分惡劣。(3)東川區月平均降水量與月平均相對濕度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降水量多的月份,月平均相對濕度也相對較高,而降雨量與蒸發量卻呈反相關關系,多年月平均溫度與其他環境因子相關性不太強。(4)東川區泥石流災害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之間有顯著相關關系,降水量多的年份,泥石流災害次數也相對較多。同時泥石流災害次數與月降水量之間也呈現顯著相關關系,平均降水量多的月份,泥石流災害次數也相對較多,而降水量少的月份,泥石流災害次數也相對較少。
4建議
2009年9月,我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2和13億m3,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貢獻。我國森林面積、蓄積的雙增長,無疑會對我國減少旱澇災害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結合我國最近公布的《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10-2020年》[1],談幾點建議。
4.1增加森林面積,確保森林覆蓋率穩步增長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這一戰略目標,省、市、縣各級行政區域應分別設定森林保有量目標,應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資源,森林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是依靠其生態功能去實現的,而森林的生態功能必須依賴于大量連片森林,這就要求森林有較大的數量和較高的質量,才能有效抵御和減輕相關自然災害[2-4]。
4.2提高森林質量,將低質低效林改造作為今后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嚴格控制征占用天然林地,積極保護天然林資源,禁止采伐原始林、生態重要地區天然林,加強對天然林的科學保育,努力培育復層、混交、異齡林,構建健康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生態脆弱區林地及重點公益林地采用封育等近自然培育和經營措施,推進形成天然林生態系統。加快在水熱條件較好地區培育高效、豐產人工林,逐步替代對天然林的采伐消耗。針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目的營造不同的森林[5-7]。應對自然災害,主要依靠生態林。如在沙區為防風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需要營造耐旱的防風固沙林;在江河湖畔為泄洪抗旱,需要營造保持水固土的水源涵養林;在海邊為防御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需要營造沿海防護林,各種不同生態林在樹種選擇、培育方法和保護措施都各不相同。
4.3加強森林資源應對自然災害關系的研究森林植被與自然災害的關系本質上是森林植被與水資源水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對易發災害要深入研究,重點防控,既要提升技術,更要科學管理[8-11]。一方面水資源的數量及其時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森林植被的種類、數量、分布等特征;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有關特征又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不同尺度的水文循環。要合理地進行森林植被建設和管理、實現水資源水環境的優化保護利用,就需要從多部門、多尺度、多專業、多過程、多指標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森林植被與水資源水環境的相互關系。加強時空動態、生態格局、系統結構、水文過程、過程耦合有機關聯的機理性研究[12],是滿足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13]。
4.4加大泥石流治理力度東川是一個泥石流多發的地區,據統計從1965年-2003年東川共發生泥石流440次,平均每年約爆發11次[14]。因此,加強東川泥石流的治理關系到東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東川的生態治理進程,關系到東川的可持續發展。泥石流的發生過程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且區域差異性較大,治理經費較多,見效過程長的特點,所以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全面規劃,突出重點。二是,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三是,對泥石流的流域進行全面整治,包括山坡整治、溝谷整治和堆積區整治。要把重點放在泥石流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的中上游形成區,通過植樹建造防護帶,種草減少水土流失,間谷坊穩定定溝坡、蓄水保土,在清水區建壩將暴雨等降水導入其中,等等。四是,對于重要的工礦企業、公路、鐵路、水利設施等進行重點防護。五是,建立泥石流的預防、預警、預報體系。總之,要從根本上減少東川泥石流的發生,必須解決東川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必須進行完善且長期的生態治理工作。
4.5減災社會化,實行群防群治東川地質災害實行減災社會化,采取“社會組織管理與專業技術隊伍、群防群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采取以防為主的技術措施,普查區劃、溝道清障、未治先管、責任落實;進一步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完善氣象、林業信息共享機制,搞好氣象、水文的預測預報,全面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15]。總之,預防減輕自然災害是一項功在當代、利澤千秋的偉大事業。人類,不能改變自然規律,但我們可以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追求真理,探尋自然,建設和諧、美好的世界。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通過各國科學家共同探討自然災害的現狀、成因和危害,交流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對策和方法,一定會深化我們對各種自然災害的認識,提高森林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劉文國單位: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