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散養豬口蹄疫免疫失敗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今日養豬業》2017年第s1期
摘要:口蹄疫是偶蹄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曾多次在世界范圍內暴發流行,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我國對口蹄疫實行強制免疫,由國家免費提供疫苗。但即使接種了口蹄疫疫苗,仍有可能面臨免疫失敗的風險。根據散養豬口蹄疫免疫實例結果,分析免疫失敗的可能原因:疫苗選用不當、免疫對象的差異、接種操作不規范、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提出加強免疫接種的規范操作、科學飼養管理等應對措施。
關鍵詞:散養豬;口蹄疫;免疫;失敗原因;應對措施
口蹄疫是豬、牛、羊等偶蹄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易感動物達70多種。該病傳播途徑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圍內暴發流行,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國際動物衛生組織把口蹄疫列為A類動物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實行強制免疫,由國家免費提供疫苗。但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即使接種了口蹄疫疫苗,仍有可能面臨免疫失敗的風險。分析口蹄疫免疫失敗的原因,提出應對措施,對提高口蹄疫免疫效果、避免養殖戶的經濟損失具有重要作用。
1口蹄疫概述及癥狀
1.1概述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膚出現水皰,繼而發生潰瘍的一類傳播速度極快的傳染病。
1.2分類
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主要有A、O、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和Asia1(亞洲1型)7個血清型,以及65個以上亞型。O型口蹄疫為全世界流行最廣的1個血清型,我國流行的口蹄疫主要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
1.3癥狀
口蹄疫具有發病急、流行快、傳播廣、危害大等特點,疫區發病率可達50%~100%,病畜和帶毒畜是主要的傳染源,既能通過直接接觸傳染,又能通過間接接觸傳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產品、污染的空氣、飼料等)傳給易感動物。口蹄疫病畜精神沉郁,閉口,流涎,開口時有吸吮聲,體溫可升高到40~41℃。發病1~2d后,病畜齒齦、舌面、唇內面、乳頭皮膚上、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上可見到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本病一般呈良性經過,經7d左右即可自愈,也有25%~50%惡性口蹄疫。
2散養豬口蹄疫免疫接種實例
筆者于2016年12月23日,跟隨榮昌區昌州街道畜牧獸醫站防疫員對昌州街道石河村1、2、4社的8戶散養戶的10窩共98頭仔豬(30~35日齡)進行了豬口蹄疫疫苗注射,并做好詳細記錄。
2.1第一次免疫注射
2.1.1操作前準備
準備好“中牧實業有限公司蘭州生物藥廠”生產的豬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98+93)、消毒藥、滅菌器材、腎上腺素等。
2.1.2注射
注射部位(耳后側、腿部肌肉)應采用碘酒或醫用酒精嚴格消毒,按1mL/頭進行一點肌肉注射、分點肌肉注射,各占一半。
2.1.3注射后觀察
準備好應激藥腎上腺素。仔豬疫苗注射30min后,觀察看有無發生過敏反應。結果顯示,在所有注射的98頭仔豬中有3頭出現注射點腫脹、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體溫檢測時略有升高的情況,10~15min后恢復正常;另有1頭出現呼吸急促、肌肉震顫、倒地不起,立即注射1mL腎上腺素后,癥狀逐漸緩解,30min后恢復正常。24~48h后回訪,98頭仔豬無死亡或者飲食減少現象出現,一切正常。
2.1.4記錄
注射完成后,記錄好畜體狀況、疫苗批號、生產日期、注射日期、注射劑量以及注射人姓名、不良反應等各種信息。
2.1.5飼養調查
為保證抗體檢測結果的可靠性,請這8戶農戶配合試驗,喂以同一品牌的仔豬飼料,采取同種飼養方式即自由飲食的方法飼養。期間共有2戶的2窩仔豬出現拉稀,注射了大劑量的抗生素(磺胺類藥、慶大霉素),4~5日后好轉,但到第二次免疫注射時,其仔豬的體重比其他6戶的仔豬輕2~3kg,其他6戶無特殊情況及病例出現。
2.2第二次免疫注射
20日后,即仔豬為55~60日齡,體重約20~30kg時,進行第二次免疫注射。將這10窩仔豬隨機分成2組,每組各49頭,第1組進行第二次免疫注射,按1.5mL/頭注射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另外1組不進行第二次注射,作為對照。注射后觀察30min,無1頭出現不良反應。自此,疫苗接種完成。
2.3采血檢測抗體
每組隨機抽取20只采血,進行實驗室抗體檢測。結果顯示,接種2次口蹄疫疫苗的20份抗體,合格19份,合格率為95%;而只注射過1次口蹄疫苗的抗體,合格15份,合格率為75%。
3免疫失敗的原因及其應對措施
3.1免疫失敗的原因
根據此次口蹄疫免疫試驗結果,綜合分析免疫失敗的原因。
3.1.1疫苗選用不當
1)疫苗保管、使用不當;
2)選用疫苗不對型。此次接種的是豬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98+93),而實驗室抗體檢測結果為ZB型;
3)口蹄疫有7個血清型,而國內口蹄疫疫苗主要為O型,各型之間沒有交叉免疫力,注射一種血清型疫苗的保護率低。
3.1.2免疫對象的差異
因豬只個體的營養狀況差異、受體差異等,免疫應答產生的抗體數量也存在差異,導致部分豬只免疫失敗。
3.1.3接種操作不規范
消毒不嚴格,注射深度不夠,未分點注射,導致疫苗吸收不良造成免疫失敗。3.1.4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疫苗接種期間,部分豬只出現拉稀,注射了大劑量的抗生素用以治療??股氐牟缓侠硎褂每赡苤苯訉е旅庖呤 ?/p>
3.2應對措施
3.2.1免疫接種的規范操作
1)嚴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說明進行保存、運輸,保證疫苗在2~8℃下冷藏運輸,避免凍結和日光照射。疫苗使用前要充分搖勻,在開啟2h內必須注射完畢,不使用包裝破損、過期的疫苗。
2)接種前,嚴格檢查豬只身體狀況,對患病、瘦弱或經長途運輸的豬只不能立即進行口蹄疫疫苗注射,應待其身體恢復正常后再接種。
3)規范免疫接種流程,注射器械、疫苗瓶及注射部位都應嚴格消毒,保證一畜一針,盡可能進行分點式深部肌肉注射,防止打飛針、注射不到位、注射淺位。
4)加強二免,加大疫苗劑量。相關研究表明一次免疫的效果不理想,應進行第二次免疫接種,適當加大免疫劑量??稍谧胸i40日齡、80日齡時,各注射1次疫苗,獲得較強的免疫力。在口蹄疫多發季節前1~2月重復免疫是提高免疫率的最佳選擇。
5)免疫期間,盡可能不使用抗生素,更不能濫用抗生素,確因疾病需要,可以考慮使用中藥制劑。
6)口蹄疫疫苗注射時,不得與酸堿性藥物混合應用,以免發生變性,降低療效。
3.2.2科學飼養管理
1)口蹄疫常爆發在秋末冬春季節,氣溫不穩定、溫差大,豬只易生病,應給豬提供溫暖舒適的生長環境和營養豐富的飼料。建議每年10月底或11月初進行1次口蹄疫免疫接種,并高度關注病原血型的變化。
2)嚴禁在疫區引種引苗,避免引入帶病豬。進出圈舍時應執行嚴格消毒,豬舍的各種用具禁止竄舍使用,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采取防治措施。
3)做好圈舍消毒、滅菌工作。正確選用消毒劑,首選過氧乙酸類消毒制品。定期對豬舍、用具清潔消毒,尤其是糞便要及時清除。限制動物、動物產品和其他染毒物品隨意移動,目的是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
4)根據豬群生長狀況,做好保溫、防潮、通風工作。為豬只提供適溫充足的干凈飲水和營養豐富的飼料,為提高適口性,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紅糖、微生態制劑,還可添加少量綠飼料,如蘿卜、白菜等。飲水中可添加適量黃芪多糖和多種維生素,提高豬群抵抗力。
5)母豬的免疫狀況是影響仔豬免疫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哺乳期母豬的血清抗體和初乳抗體的類別和效價與仔豬的血清抗體類別及效價基本一致,母豬在懷孕初期和分娩前1月各接種1次疫苗,所產仔豬的抗體水平高。經2次免疫接種的母豬本身能100%達到耐受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抗體水平,而免疫1次的母豬只有75%達到這種水平。
6)散養戶通常對口蹄疫等傳染病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外來人員可隨便出入養殖場,特別是豬只買賣時,人員、車輛進場前不進行消毒,來回走動挑選,加大了感染風險,最好實行“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因此,應規范免疫接種程序,提高科學飼養管理水平,提升口蹄疫綜合防控能力,避免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作者:莫永剛 單位:重慶市榮昌區昌州街道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