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山黃麻造林技術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植物特征
山黃麻喜溫暖、干熱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是南方山區典型的耐旱樹種,據調查,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m以下降水稀少、土層干燥瘠薄的干熱河谷地帶,在降雨量僅為600mm、年均氣濕21℃以上地區均能正常生長,在河谷、溝箐兩側土層相對深厚、潮濕地帶生長較好,在土壤極為干燥、瘠薄的陡坡地帶也有分布,并能正常生長和開花結實。山黃麻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其根系發達,葉表面多絨毛,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征。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段,山黃麻一般生長3a左右即開花結實,并且天然下種更新良好、生長旺盛,尤其在光照充足的環境條件下生長茂盛,在其它闊葉樹種的蔭蔽下則生長不良、乃至衰退并逐步淘汰。
2造林試驗
試驗目的及技術思路為探索立地條件、苗木類型對山黃麻造林成活率及生長量的影響,2010年以來開展了相關造林試驗。在相同種植密度條件下,用整地措施和苗木類型兩種因素進行栽培試驗,分析不同整地措施和苗木類型對山黃麻造林成活率的影響,探索、總結造林成本低而適用的栽培技術模式。
3育苗與造林技術
3.1采種山黃麻果期6—9月,小核果卵形,果實成熟時為紅色。種子千粒質量約2.5~2.8g(35萬~40萬粒/kg)。當大部分果實呈紅色時即可采摘,采收的種子要及時凈種,并去除雜質,放置于通風、陰涼地方自然風干貯存,嚴禁曝曬。
3.2種子育苗3.2.1育苗地選擇為降低造林成本,減少苗木損耗。苗圃宜盡量靠近造林地塊。如采用裸根苗造林,宜在造林地附近設置臨時苗圃,采取就地育苗,以減少苗木損耗、降低苗木損傷,提高造林成活率;如采用袋苗造林,則應考慮交通運輸條件,方便苗木運輸。總體上,苗圃地宜選擇在有水源且排水良好的緩坡地帶,土壤以沙壤土為宜。3.2.2育苗技術宜種子繁殖。播種時間以每年3月上旬為宜,播種前,將成熟選凈的種子用40~50℃的溫水浸泡3~4h后,搓去外果皮,連同灶灰一同播種,播種用量1.5~2kg/667m2。播后用細土覆蓋,以不見種子為宜,用農膜或稻草覆蓋,當幼苗出土2~3片幼葉時揭去覆蓋物,即可上袋培育,當幼苗在營養袋內生長3~4個月后即可出圃造林。
3.3扦插育苗宜夏季扦插,扦插時在生長正常的成年樹體中上部位剪取1~2年生健壯的、無病蟲害的木質化程度中等的枝條進行扦插,插穗長約15cm,帶少量枝葉,扦插傷口用2號ABT生根粉浸泡45min后即可扦插。扦插前做好準備工作,扦插苗床的土壤用高錳酸鉀或多菌靈消毒處理,苗床設置遮蔭網,避免陽光直射。苗圃期間注意控制水肥,待次年春季發新葉時施用稀糞水,雨季來臨即可上山造林。
3.4造林技術3.4.1造林地塊選擇經過2009年以來連續4a的干旱檢驗證明,山黃麻能適應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在南方山區海拔1400m以下降水稀少、干熱的河谷兩側、河灘地及山坡地均可種植。3.4.2整地方式及規格應提前一個月整地,在南方地區宜在5月以前完成預整地。整地方式為沿等高線方向帶狀撩壕,帶寬70cm、深0.6cm;局部地形不規則、山形破碎區域宜穴狀整地打塘,塘規格為長、寬、深各60cm。3.4.3種植密度根據種植區坡度不同,種植密度為56~75株/667m2。株行距為3m×4m或3m×3m。3.4.4定植技術要點雨季(每年6—7月)造林。宜選擇陰雨天氣定植,袋苗造林時要去除營養袋,如為裸根苗造林,則應保持根系舒展,在定植時做到“根正、苗舒”。定植后澆足定根水。3.4.5幼林管護造林當年要有專人管護,防止牲畜踐踏危害,并注意監測、防治地下蟻類害蟲危害。次年檢查造林地塊成活率,成活率達90%以上為合格。
4結語
山黃麻速生、耐旱,易于快速成林,宜作水土保持及荒坡荒地綠化樹種,為改善山區生態環境的先鋒樹種,具有良好的生態及經濟價值。(1)整地措施及方式對山黃麻種植成活率影響不大,但對其保存率、生長量影響較大。一般在每年的5—7月定植比較適宜,采用硬技扦插與植苗造林相比,雖然操作簡便,造林成本低,但在土壤條件和水濕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塊造林第二年開始保存率很低。(2)整地方式、苗木類型是影響山黃麻生長的重要因素。在南方海拔1400m以下山區坡度較陡、土層較淺的地區宜采取帶狀撩壕整地,以充分截獲地表涇流、增加水分,并選用1年生木質化程度較高的苗木造林,株行距以3m×3m或3m×4m為宜。(3)云南地區連續四年的干旱造成大部份樹木死亡,而山黃麻經受了干旱的考驗,抵御了極為惡劣的干旱氣候條件,經實地調查,山黃麻能在土壤瘠薄、極為干燥的立地條件下正常生長,并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表現出比干熱河谷地區其它闊葉樹種卓越的抗旱性能,不愧為干熱河谷地區的優良荒山造林先鋒樹種,值得大力推廣。可用作水土保持、荒山綠化和增加干旱地區植被、抵制風沙危害的優良生態樹種。
作者:楊超本鄧光華楊祟健馬自芬單位:雙柏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