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治水觀念的轉變以及近期國家對水利行業的重視,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需要把握水利行業發展新需求,適時調整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在對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現行專業培養中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并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以期為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2011年中央1號文件及中央水利工作會議聚焦中國的水利問題,這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共中央首次系統研究及部署我國水利改革發展工作的決定。要求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期間,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加強水資源管理,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推進傳統水文向現代水文、可持續發展水文轉變。創新決定在發展,創新關鍵在人才。文件的出臺意味著,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國家對水利事業的發展將提速,對水利方面的人才需求將不斷增加。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作為水利工程領域的基礎專業,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專業,與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給排水工程以及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等涉水專業有著緊密聯系,它涉及到對水文水資源的勘察、評價、開發、利用、保護、規劃與管理,是指導水文水資源業務的理論基礎[1]。一直以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主要為水庫、水電站、灌區、航道、橋梁等與水相關的工程建設提供水文水資源信息,在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治水理念的轉變,特別是2009年水利部提出了“大水文”理念,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面臨著新的挑戰,要求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不僅要為涉水工程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過程提供更快速、更精確以及更全面的水文水資源信息,為保障江河湖庫安全度汛、山洪災害防治、城鄉防洪排澇提供準確信息,為抗旱工作提供科學分析依據,同時也要及時拓展信息領域,由傳統的僅與水量有關的信息拓展為與水量、水環境和水生態相關的信息。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開展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以滿足新時期治水新理念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是每一位從事該專業的老師需要不斷認識、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現狀
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起始于1952年,由劉光文等學者在河海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水文本科專業———陸地水文專業,經1998年教育部專業目錄修訂更名為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2-3],即以工程水文為主的“陸地水文階段”,考慮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水文及水資源利用階段”以及向工程水文、水資源水文和環境水文不斷延伸與擴充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階段”。截止2011年,我國已有50所本科院校開設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眾多高校設置該專業,說明水資源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表明該專業近幾年來在高等國民教育中發展速度較快,水利事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增加[1]。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目前大致形成了以下特點:①人才培養目標基本一致。除幾所重點大學外,其余院校培養規格為“寬口徑,厚基礎”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既具有扎實的水文專業基礎知識,又有較強的實際工程實踐能力。②人才培養方向基本一致。由于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主要由過去的陸地水文專業以及水文地質專業合并而成,因此在人才培養方向上基本上形成了兩個方向即立足地表水以及立足地下水,適當進行專業延伸。③課程體系基本相近。自2007年以來,教育部開始啟動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認證和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大部分院校均以此為模板進行課程體系設計,不同的是,先前由水文地質專業發展而成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院校側重于地下水方面的課程。④招生規模不大。除幾所重點大學外,其余院校招生規模不大,一般為30~40人。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治水理念也由傳統的“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現代化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轉變。新時期治水理念的變化,特別是2009年水利部“大水文”理念的提出,為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大量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為解決日趨復雜的水文水資源問題提供了可能。然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面對新時期治水理念的變化,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①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側重于知識的系統性以及理論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特別是3S技術、水文計算軟件應用能力不足,大量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生因理論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學生到工作單位適應期較長。②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培養目標嚴重滯后現代水利發展需要,使得本專業學生專業能力比較單一,知識面偏窄,僅局限于本專業傳統水文業務,對于水環境、水生態、農業水資源利用等知識領域涉入較少。事實上,很多水文專業上的業務,水利工程、農業水利工程等專業學生也能基本完成,市場適應能力較弱。③由于招生人數少,辦學成本相對較高,導致實驗室及實驗設備投入不足,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對本專業所涉及的新技術、新手段了解甚少,就更談不上對這些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能力。④由于該專業(地表水方向)就業單位多為事業單位,如水利局、水文局等,畢業生進入這些部門均需進行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考試,有一定困難,與水利類其他專業相比,就業率明顯處于劣勢。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水文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和難得機遇,同時也對水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時期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已日漸發展為一個由多學科相互交叉的專業。因此,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優化課程體系,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利科技發展、涉水工程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對水文水資源的需求,使本專業充滿生機和活力。
2新形勢下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2.1進一步明確專業培養方向目前,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基本一致,已形成了兩個大方向,即立足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各個學校結合自身特點適當進行專業延伸,形成了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農業水資源以及地理水文等不同的專業方向。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因此,專業培養方向應結合國家水利行業發展需求,通過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以及畢業生的就業信息不斷調整,并在教學內容中及時增設相應方向課程,如農田水利學、灌溉與排水工程、生態水文、水文信息化等,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社會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需要。
2.2優化專業教學體系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課程具有總學分多、課程覆蓋面廣和學時數多的特點,符合教育部所提倡的本科生學位教育注重“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但是,由于受總學分、思想政治教育、英語等其他普通教育內容學分的限制,一些專業基礎或專業課程的選修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現有課程設置缺乏適應就業市場需求的靈活性。為此,應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前提,在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既定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優化專業教學體系,篩選符合水利行業發展需求的課程。主要可從下面五個方面入手:①界定課程教學內容,協調不同課程間的銜接,在避免知識交叉重復的同時,也可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接受新知識;②設置不同方向的專業課程群,可根據水利行業發展需求設置水文、水資源、水環境、地下水、農田水利等課程群,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學生可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和將來工作意向選擇合適方向進行學習,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③在選修課程設置上,根據國家水利行業發展需要,開設一些與本專業相近的專業課程,如工程力學、農田水利學、灌溉與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學等課程,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社會競爭力;④根據用人單位工作需求,結合水文水資源學科的需要,預留一定的學分空間以適當增設一些應用型課程,例如,3S技術應用專題、流域水文模型、地下水數值模擬等,從而使學生熟悉本專業常用軟件,進而提升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⑤適當增設若干與公務員、職業資格考試相關的課程,如公務員考試輔導、二級建造師考試輔導等,以引導學生取得相關職業資格,增加學生社會競爭力。
2.3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作為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工科專業,要求學生既具有扎實的水文專業基礎知識,又有較強的實際工程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實踐教學,既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掌握專業領域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術,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偏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但現代化水利的建設,需要大批動手能力較強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應對新形勢下水利行業發展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提出的挑戰,應當在適當精選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有利于提升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同時還應加強校內實驗基地、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使學生在學習水文與水資源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校外實踐基地實習的鍛煉,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迅速了解當今社會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學生查缺補漏。另外,鼓勵學生參加水資源論證、水環境監測、水土保持等建設項目的方案編制,水土保持監測等有關上崗證的培訓或考試,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4]。
2.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以及職稱結構對教育教學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高校年輕教師比例不斷增加,由于年輕教師絕大多數是直接從學校畢業走上講臺,缺少實踐鍛煉,因此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不足,難以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年長的教授由于沒有職稱上的壓力,給本科生授課的時間大大減少[5]。同時,由于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特別是年輕教師由于生活及職稱晉升壓力,往往很難處理好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關系,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培養的質量。因此,必須加大教授授課比例,做好年輕教師傳、幫、帶工作。另外,要有計劃地鼓勵并引導本專業的專職教師到水利科學研究院、水文局(站)、水利工程施工一線進行科研合作或技術指導工作,通過交流合作,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技能,豐富教師工程實踐經驗,積累教學素材。同時,也可以聘請生產一線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擔任專業教學工作,以講座或論壇方式給學生講授相關專業知識。
3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治水觀念的轉變以及近期國家對水利行業的重視,社會對水文與水資源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激增,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所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大,也給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需要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把握行業發展對水利人才培養的新需求,發現不足,適時調整,勇于探索,不斷推動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改革,以培養出滿足新時期治水新理念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推動我國水利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升堂.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培養動態及問題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7):18-20.
[2]莫淑紅,宋孝玉,黃領梅.新形勢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保障體系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5):61-63.
[3]宋松柏,康艷.我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1(3):68-73.
[4]郭純青,方榮杰,代俊峰.“三農”背景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60-62.
[5]劉衛林,劉麗娜,彭友文,等.水利類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團隊培養模式探討[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1):186-188.
作者:劉麗娜 劉衛林 單位:南昌工程學院 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